导图社区 7-9 年级人教版全语文考点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7-9 年级人教版全语文考点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基础知识模块(中考占比约 15%),二、现代文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30%),三、古诗文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25%),四、名著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5-6 分),五、写作模块(中考占比约 30%,50 分),六、备考技巧。
编辑于2025-08-06 03:07:22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二、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三、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四、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五、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六、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七、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上册重点),八、核心公式速查表。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章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展示了九年级上下册的化学知识体系,以及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核心公式速查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章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全三册)的思维导图,将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从八年级上册的声、光、物态变化等基础内容,到八年级下册的力学关键知识,再到九年级全一册的电学、磁学等深入知识,以及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核心公式速查等实用板块,都进行了系统的呈现。通过这份思维导图,学生能够直观地把握各章节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学习重点,提升学习效率,为物理学习和中考备考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二、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三、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四、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五、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六、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七、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上册重点),八、核心公式速查表。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章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展示了九年级上下册的化学知识体系,以及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核心公式速查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章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全三册)的思维导图,将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从八年级上册的声、光、物态变化等基础内容,到八年级下册的力学关键知识,再到九年级全一册的电学、磁学等深入知识,以及中考核心技法与应试策略、核心公式速查等实用板块,都进行了系统的呈现。通过这份思维导图,学生能够直观地把握各章节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学习重点,提升学习效率,为物理学习和中考备考提供有力的支持。
7-9 年级人教版全语文考点思维导图
一、基础知识模块(中考占比约 15%)
1. 字音字形(选择题 / 填空题,3-4 分)
考点 1:易错字音
多音字:如 “参”(cān 参加 /cēn 参差 /shēn 人参)、“宿”(sù 住宿 /xiǔ一宿 /xiù 星宿)
形近字:如 “剽(piāo)悍”vs“膘(biāo)肥”、“庇(bì)护”vs“秕(bǐ)谷”
中考高频:确凿(záo)、狡黠(xiá)、襁褓(qiǎng bǎo)、羸弱(léi)
考点 2:易错字形
同音字:如 “松弛”(≠“松驰”)、“寒暄”(≠“寒喧”)
形近字:如 “眼花缭乱”(≠“眼花撩乱”)、“相辅相成”(≠“相辅相承”)
中考高频:诀别(≠“决别”)、籍贯(≠“藉贯”)、辐射(≠“幅射”)
2. 词语运用(选择题,2 分)
考点 1:近义词辨析
语境辨析:如 “必须”(强调事理必要,如 “必须遵守”)vs “必需”(强调不可缺少,如 “生活必需”);“反应”(名词,如 “化学反应”)vs “反映”(动词,如 “反映问题”)
中考高频:莅临 / 光临、截止 / 截至、遏制 / 遏止
考点 2:成语运用
易错类型:望文生义(如 “首当其冲”≠“首先”)、褒贬误用(如 “处心积虑” 含贬义)、重复赘余(如 “忍俊不禁地笑了” 重复)
中考高频:栩栩如生、戛然而止、巧夺天工、味同嚼蜡
3. 语法与病句(选择题,2 分)
考点 1:语法基础
短语结构:并列短语(报刊杂志)、偏正短语(美丽的花)、动宾短语(打篮球)(中考常结合病句考查搭配)
复句类型:递进(不但…… 而且……)、转折(虽然…… 但是……)(中考常考关联词搭配)
考点 2:病句修改
高频类型:
成分残缺(缺主语:“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成长了”→删 “通过” 或 “使”)
搭配不当(主谓:“他的笑容和声音浮现在眼前”→“声音” 不能 “浮现”)
不合逻辑(“能否努力学习是成功的关键”→删 “能否”)
答题逻辑:先判断病句类型,再 “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
二、现代文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30%)
1.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15-18 分)
考点 1:内容概括(3 分)
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方法:要素法(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 / 经过 / 结果),如《背影》→“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
考点 2:人物形象分析(3-4 分)
题型:“结合全文,分析 XX 人物的性格特点”
方法:抓描写(语言 / 动作 / 神态)+ 事件,如《孔乙己》中 “排出九文大钱”→迂腐、爱面子;“偷书却辩‘窃书不算偷’”→自欺欺人
考点 3:句子 / 段落作用(3 分)
结构作用:开头(总起、点题、引出下文);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结尾(总结、照应、升华主旨)
内容作用:表情达意(如《紫藤萝瀑布》结尾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体现 “生命的顽强” 对 “我” 的激励)
考点 4:标题含义 / 作用(3 分)
含义:表层(字面意思)+ 深层(象征 / 情感 / 主旨),如《背影》→表层 “父亲的背影”,深层 “父爱的象征”
作用:概括内容、点明主旨、吸引读者
2. 说明文(8-10 分)
考点 1:说明方法及作用(3 分)
高频方法:
列数字(“赵州桥全长 50.82 米”→准确说明桥的规模)、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像虹”→生动说明形状)、
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征)
答题模板:“运用 XX 说明方法,XX(准确 / 生动)地说明了 XX 事物的 XX 特征”
考点 2:说明顺序(2 分)
类型:
时间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按 “古代→现代”)、
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按 “由南到北”)、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如《大自然的语言》)
题型:“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逻辑顺序,使说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 3:语言准确性(3 分)
题型:“分析‘大约’‘可能’等词语的作用”
答题逻辑:“‘XX’表估计 / 限制,说明 XX 情况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 议论文(8-10 分)
考点 1:提炼论点(3 分)
位置:标题(如《敬业与乐业》)、开头(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开篇树靶子)、结尾(总结句)
题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注意区分中心论点(总观点)与分论点(支撑论点)
考点 2:论证方法及作用(3 分)
高频方法:
举例论证(举 XX 事例,证明 XX 观点,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证明 XX 观点,增强权威性)、
对比论证(将 XX 与 XX 对比,突出 XX 观点)
答题模板:“运用 XX 论证方法,论证了 XX 观点,使论证更 XX(具体 / 权威 / 鲜明)”
考点 3:论证思路(4 分)
题型:“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方法:分层概括(先提出 XX 观点→再用 XX 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 XX 结论),如《怀疑与学问》→“首先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再从‘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古诗文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25%)
1. 古诗词鉴赏(6-7 分)
考点 1:意象与情感(3 分)
高频意象:
月亮(思乡,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菊花(高洁,如 “采菊东篱下”)、
雁(思念,如 “归雁入胡天”)
题型:
“‘XX 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意象含义 + 诗句语境,
如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 象征漂泊终点的渺茫,表达游子思乡之愁
考点 2:表现手法(3 分)
高频手法:
借景抒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写忧国情怀)、
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借向秀《思旧赋》抒怀念之情)、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突出贫富差距)
2. 文言文阅读(10-12 分)
考点 1:实词解释(3 分)
高频实词:
一词多义:“故”(原因 / 所以 / 旧的,如 “公问其故”→原因;“故不错意也”→所以)
词类活用:“亲贤臣”(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北定中原”(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古今异义:“走”(古义:跑,如 “几欲先走”;今义:行走)
考点 2:虚词用法(2 分)
高频虚词:
之(代词 / 助词 “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公与之乘”→代词,他)、
以(用 / 因为 / 来,如 “以刀劈狼首”→用;“以其境过清”→因为)
考点 3:句子翻译(4 分)
采分点:关键词(如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易”:交换)、特殊句式(倒装句 “何陋之有”→“有何陋”)
要求:直译为主(字字对应),意译为辅(如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考点 4:内容理解(3 分)
题型:
“结合选文,说说 XX 人物的品质”
“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如《曹刿论战》“曹刿请见” 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其责任感
四、名著阅读模块(中考占比约 5-6 分)
必读名著高频考点
五、写作模块(中考占比约 30%,50 分)
1. 命题作文(高频题型)
考点 1:审题立意
方法:
抓关键词(如 “那一刻,我长大了”→“那一刻” 是时间节点,“长大” 指思想成熟);
化大为小(如 “温暖”→聚焦 “陌生人递伞” 的具体事件)
考点 2:结构布局
高分结构:开头点题→中间用 2-3 个事例(详略结合,加入细节描写)→结尾升华(关联成长 / 感悟),
如《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开头点 “夕阳下奶奶缝衣的画面”→中间写 “奶奶为我缝补校服的动作、眼神”→结尾 “这画面藏着奶奶的爱,让我懂得珍惜”
2. 材料作文
考点:提炼主旨
方法:抓材料关键词(如材料 “小草在石缝中生长”→主旨:顽强、坚韧);由物及人(如 “胡杨耐旱”→象征 “坚守的人”)
六、备考技巧
分阶段突破:
七年级主攻基础(字音、字形、简单阅读),
八年级强化文体阅读(说明文、议论文),
九年级综合训练(名著 + 写作 + 套卷)。
错题归因:
建立 “基础知识错题本”(标注错误类型,如 “成语望文生义”)、“阅读答题模板库”(如句子作用 = 结构 + 内容)。
真题训练:
近 3 年中考真题至少刷 2 遍,
重点分析本地考区高频考点(如北方考区侧重记叙文,南方考区侧重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