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诸子》易中天
这是一篇关于易中天所著《先秦诸子》的思维导图,涵盖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既往开来六大板块。
编辑于2025-08-08 15:06:46《先秦诸子》易中天
一,实话孔子
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551-479BC,春秋时期,祖上宋国贵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迁到鲁国;少年贫贱,多能鄙事
子贡(造圣运动领袖):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头脑灵光,能说会道,外交做生意都得心应手。与孔子关系亲密随便,
颜回(学习标兵):字子渊,春秋末年,好学,听话,善悟,乐,最讨孔子喜欢
子路: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孔门中年龄大,辈分高,脾气坏,所以挨骂多
子夏(文化传人):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
夫子何人
学人
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自学成才
博学:博学而无所成名
活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优则士
急于做官原因
实施政治蓝图
实践学术主张
实现人生价值
做官原则
“邦有道”
“取之有道”
君子固穷
施政纲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做官\从政原则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头号教书匠
从政—实际做官
为政—影响政治
游说君主
教书育人
内容:做官、做人
方式:答问、讨论
谁是好学生
做人最高境界:仁
治学最高境界:乐
伤心事与玩笑话
遵理之人
性情中人
二,儒墨之争
人物:
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墨家学说创立者,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与孔子并称“孔孟”。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儒与侠
墨子:第一个公开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
墨家:孔子和儒家的第一个公开的反对派
墨子孔子不同
时代不同
孔子去世,春秋时代结束了
墨子在世:战国时代开始了
相同:天下无道,没有正义和平 不同:战国时代社会更动荡,政治更黑暗,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立场不同
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多半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墨子的立场是贫民的,甚至是劳动人民的,更多的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
代表不同-代表不同的士
孔子:上层-接近大夫,有贵族气
墨子:下层-接近庶人,有贫民味
儒和侠
孔子:为儒指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独木桥
墨子:为侠指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义”→走不通
墨子孔子相同:
有理想有追求
有原则有底线
孔子的药方—仁(简单说:爱人)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繁文缛节简化,统一为仁
子爱父,父爱子,君爱臣,臣爱君--实现以德治天下
君爱臣,臣也爱君--政权稳定,社会安定
结果:依旧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墨子的药方
当时社会的病: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
原因:
直接原因: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根本原因:人们不相爱
药方:兼爱
孔墨药方的不同
孔子:仁爱;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墨子:兼爱;部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
两位侠士
孔孟不同
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孟墨相同—侠义之士,反战爱民
孟子仗义,爱民
墨子行侠,反战
三大分歧
根本分歧
儒家:有差等的仁爱
墨家:无差别的兼爱
三大分歧
功利还是仁义
墨家:以利说义,是讲根本
儒家:以义反利,是讲现实
鬼神还是天命
孟子:天命
墨子:鬼神
君权还是民权
墨子:尚同-天下一统,君权至上,绝对服从
孟子:民权
儒墨再评价
墨子:表面上的民主集中,实际上的君主独裁,君权至上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合格的君主
1,关注民生,与民同乐
2,了解民意,尊重事实
3,尊重民权,对等交流
三,儒道之争
人物
杨朱:战国初期人,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先秦道家第一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一生穷困潦倒,
隐士哲学家
隐士:士的另类—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
道家: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隐士哲学
儒道之争
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
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
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从杨朱到老庄
三个结论
爱天下,从爱护自己做起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谁都不用管谁,才叫天下太平
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异同
同:都认为社会出了问题
异:对出问题的原因看法不同
孔子+墨子:缺少爱
老子+庄子:瞎折腾
无为之谜
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愚民:虚其心,实其腹,弱智其,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弃智: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不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之谜
上德&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道的来源:原始社会,氏族社会
道家之道:无。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无为
老庄之别
不同: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
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
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儒道再评价
根本分歧:有为还是无为
儒道之争
古今之争:远古还是近古
道德之争
道&德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
道是远古,德是近古
道是理想,德是现实
道家:取道不取德 儒家:保德以求道
天人之争
儒家:人道,天命
道家:天道
墨家:鬼神
四,儒法之争
人物
商鞅:卫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变法”
韩非:战国时期,先秦法家最后一人,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阴谋学家
荀子:先秦儒家的第三位(最后一位)大师,战国,韩非和李斯的老师
血染的思想
法家最大的问题: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的条款
法家与诸家最大的区别
诸家:治病的药,孔子—仁爱,墨子—兼爱,老庄—无为
发家:杀人得到
谋士的哲学
不同的谋
墨子:站在天下的立场为天下谋
杨朱,站在个人的立场为天下谋
孔子:站在君子的立场为天下谋
所谋一致,均为天下
法家: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君主谋
如何实现
三家:忠于理想,复古守旧
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
横行霸道
思想代表
儒家:文士的哲学—王道
墨家:武士的哲学—帝道
道家:饮食的哲学—天道
法家:谋士的哲学—霸道
霸道: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把国家联盟的天下,变成统一的国家天下
横行
非先圣,反传统,批孔墨,变老庄
韩非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
君主只有无为,才尊贵—独尊者无为,无为者独尊
君主只有无为,才明智—因而认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必将自举之
居住只有无为,才安全—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两面三刀
法家思想核心:君主集权,
两面三刀
两面:刑与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三刀:
势(权势,由权力和地位形成的统治力量)
术(政治谋略,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藏之于胸中
法(法+令,规章制度等):编著于图籍
人性是个问题
与儒墨道三家的关联
老子:冷峻,无情无义
墨子:功利
荀子:性恶
人性问题:
孔子:不谈
孟子:“人性向善”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依据
儒法再评价
荀子孟子异同
同
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
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
都承认人有为善和作恶的两种可能
异
孟子强调“人性向善”,主张引导,柔性的,靠自觉
荀子强调“人性有恶”,主张防范,刚性的,靠强制
法家与儒家分水岭——韩非“人性本恶”论
“人性本恶”与“人性有恶”不同
“人性有恶”:同时还有善,还有希望,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化性起伪。“以德治国”同时“兼用法术”(荀子)
“人性本恶”一点指望没有,靠强权来镇压(横行霸道,两面三刀,法制)
儒家为什么主张德治?法家为什么主张法治?
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用于贵族、君子,刑治用于庶民、小人)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国家动荡。
儒家:礼治→德治;不想做恶
法家:刑治→法治;不敢作恶
五,前因后果
事出有因
以人为本
把人当人:人道主义
把审单人:理智态度
把人当神:道德精神
好大一个家
礼乐制度&礼乐文化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
社会有登记,无矛盾
命运呼叫转移
礼乐制度实行的原因
家天下:仁(相亲相爱)、德(互帮互助)、礼(长幼有序)、乐(其乐融融)
家天下制:封建(君臣)+宗法(嫡庶)+礼乐(家人、和谐)
变化→帝国制度
封建制度→郡县制度
贵族制度→官僚制度
领主阶级→地主阶级
士人的崛起士
士
秦汉以前,最低一级的贵族,不能再封建的贵族
士只有田,天子诸侯大夫有领地:土地产权+人民治权
与天子诸侯大夫大体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
礼崩乐坏
天子诸侯大夫着急
新贵兴奋
士最受益
百家争鸣原因
心智成熟,封建宗法礼乐三大制度,超越前人的新文化
社会巨变,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面临重大转型,有大量根本性问题必须回答
士人的崛起,出现了一个能够产生思想家的阶层
魅力所在
活跃思维
启迪智慧
锤炼思想
六,既往开来
灰色的船票
抽象继承:做分析,找内核,去色彩,再阐释
墨子与杨朱
墨子:
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理想社会: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
致命伤:违背常理,没有依据,导致独裁
杨朱:
个人的权利与尊严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
老子与庄子
老子
天择物竞,弱者生存
最抽象最实用
庄子
为什么活着?--自由而真实
再说法家
法家苛刻残忍的原因
时代使然:残忍地战国时代
渊源使然:老子
使命使然:国富强兵
为后来的中国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国家制度--帝国制度
爱的呼唤
最关注文化
二人之德
文化价值观:
仁爱: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正义
自强
正义与自强
义:正义,儒墨两家的共识,
自强:《易传》
荀子: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不能把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上
不能强迫自然服从人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