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是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编辑于2021-08-25 13:28:48非暴力沟通
序言
00
倾听内心中不同声音所反映的需要,促进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使用暴力是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
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是贪心。
让爱融入生活
01
不认为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引发痛苦。
听到批评
申辩、退缩或反击
关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
产生全新的体会。
非暴力沟通要素
留意发生的事情
只是说出所做的事情
清楚表达观察结果
不是判断或评估
表达感受
受伤
害怕
喜悦
开心等
说出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
具体的诉求
体会他人
观察
感受
需要
建立联系
聆听请求
发现怎样可以帮助他们
非暴力沟通
在于对四个要素的觉察
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交流。
观察
具体的事情或行动
不进行评价
感受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不是自己的抱怨或指责
对于这些行动,有什么样的感受
需要
具体的需求
越具体越好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请求
请求而不是命令
别人未必都能满足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
亲密关系
家庭
学校
组织机构
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
外交和商业谈判
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他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语言表达或使用文字的技巧,它所包含的意识和意图,也可以通过沉默、专注以及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
是什么蒙蔽了爱
02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
他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的形式。
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一旦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
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月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区分观察和评论
03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倾向于听到批评
反驳我们
表达言过其实,比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体会和表达感受
04
区分感受和想法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的根源
05
听到不中听的话
认为自己犯了错
指责对方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个人成长三个阶段
情感的努力
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面目可憎”时期
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
对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感到)。。。。。。。因为我。。。。。
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和自身都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对他人的批评
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
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
直接说出需要
有可能有积极的回应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
而不是指责对方
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需要
每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
庆祝
言行一致
滋养身体
玩耍
情谊相通
相互依存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
别人感到不安
认真倾听
无须责备自己
请求帮助
06
提出具体的请求
越具体越好
含糊不清
无法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请求反馈
我们是否把意思说清楚
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
只表达感受
别人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请求与命令
一旦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命令
命令的选择
服从
反抗
一旦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
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清楚的表达需要
有助于让人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我们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努力去实现梦想了吗?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亲或好母亲。如果我们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都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
用全身心倾听
07
倾听他人时,放下已有的想法和态度
全身心体会对方
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给他人反馈
倾听他人后
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准确领会了他们意思
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这一点
理解不到位
他们有机会纠正
有助于对方体会自己的状况
深入了解自己
需要反馈
对自己的理解没把握时
需要对方确认
确信自己明白
别人正期待反馈
对方也希望知道你是否明白他的意思
痛苦的无法倾听
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敏锐的照顾的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速速调整好状态倾听他人
做不到
大声的提出自己的请求
对方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时,也可能无法感受到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换一个环境调整状态
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把别人的批评和指责看作礼物
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
批评和指责说明对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痛苦
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
审视自己的动机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
倾听的力量
08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
使谈话生动有趣
谈话气氛沉闷,体会不到感受和需要
说话人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提醒说话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倾听将使我们意识到他人的人性及彼此的共通之处
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爱自己
09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在于——爱护自己
自我评价
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
不在依赖羞愧、内疚、恼怒等心理来寻求改变
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表现不完美
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
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
避免自我惩罚
为什么会自责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
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对自己的指责
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
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失误揭示了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内疚这些负面影响心理
“应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打击自己
认为自己应该怎样
也就封闭了自我
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
遇到挫折
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找不到解救办法,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从经历中学习,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
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
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
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
即使工作艰苦、富有挑战
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
不论它是否更够实现
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我们费尽心思、委屈求全。这是很可悲。实际上,,我门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
充分表达愤怒
10
表达愤怒的第一步
不在归咎于他人
我们的心情并不去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专注于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愤怒就不再来
专注于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
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同样一句话,你喜欢的人和你讨厌的人 说出来,你的感受时不一样的
表达愤怒的4个步骤
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
避免采取行动去指责或惩罚对方
想一想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体会愤怒,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前先倾听他人
对方处于某种情绪中
很难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用心倾听
得到理解后
他们也会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
第一反应是习惯性的反应
问自己
我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样,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尚未满足的需要上
批评和指责并不能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
想充分表达愤怒
不能归咎于他人
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直接说出需要比批评和指责更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11
惩罚的局限性
惩罚忽视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两个问题体现
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
我希望他怎么做?
如果只是这样,惩罚是有效的, 惩罚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惩罚的代价
为了回避惩罚而去做事情
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
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不够成熟的表现
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意识不到,我们不需要通过惩罚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
他们罪有应得
我们产生了幻觉
使用强制力时
注意力放在自己/他人的需要上
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
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时,我们认为某些人是邪恶的
希望痛苦能让他们
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感到懊悔
改变行为
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
重获生活的热情
12
区分观察和评论
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需要和想法
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
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情绪低落
怨天尤人
对人对己苛刻
心情不好
不分析自己他人的需要
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
内心平和
找到自己的真实需要
积极行动
重获热情
表达感激
13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的隔阂
赞扬他人时很少揭示内心活动
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老师表扬学生/经理表扬员工
一旦意识到赞扬是为了操作他们
让你更认真学,更努力工作
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发现赞扬背后潜在的目的之后
人们对于由衷的感激也会心存疑虑
这是最可怕的
表达感激
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接受感激
别人表达感激
觉得别扭
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
担心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
担心将来失去别人的赏识
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都两种表现
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
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我的, 就能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别人对我们表达感激时,可以和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
生命的美是什么?
对感激的渴望
人们听到感激时会不自己
但绝大多数人渴望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个人总结
14
非暴力沟通四步骤
观察
具体的事情或行动
不对事情本身有任何的评价
感受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对于对方的这些行动,有什么样的感受
需要
具体的需求
需求越具体越好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请求
请求而不是命令
命令可能会适得其反
并不是你的请求别人都要满足
即使你的请求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