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本图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8-25 14:56:10中国新闻史事件时间图
1804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 向英国伦敦布道会提出来华传教 三年后获准
1813
威廉米怜 抵达澳门
建议马礼逊前往南洋地区出版传教书刊
1815
8.5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正式创刊
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1822
9.12 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创刊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3
1823.7 《特选撮要统计传》 巴达维亚创刊 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 抨击中国习俗招人烦
1825
法国银行家夏尔·哈瓦斯开始从事经销新闻的行当
1827
11.8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英文铅字印刷机印制
英商马地臣创办 商业性报纸
1828
《天下新闻》 马六甲创刊 布道会传教士 英华书院院长纪德 散张 更接近近代报纸
王韬出生了 初名利宾 后易名翰 江苏长洲人
1832
5.31 英文月刊《中国从报》创刊 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 广州出版 内容丰富 受到学术界重视
1833
8.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创刊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郭士立创刊
1834
1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 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835
12月 法国银行家夏尔·哈瓦斯正式在巴黎创建哈瓦斯通讯社
1838.10
中文月刊《各国消息》广州创刊 英国传教士的女婿英国青年奚里尔创办 麦都思担任主编 石印出版
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身份去广东禁烟
1839
《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迁至澳门
1841
5.1《香港钞报》创刊 小马礼逊
40年代 摄影术传入中国
1842
3.17《中国之友》在香港创刊 英商 奥斯威尔德
林则徐托付魏源将《四洲志》译稿和其他资料出版 即《海国图志》50卷
1843
《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 怡和洋行大班马地臣出资 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1844
10.19《中国丛报》美国人主办 从澳门迁至香港出版
英华书院 从马六甲迁来香港
1845
2.20 《德臣报创刊》又译作《德臣西报》、《中国邮报》 亲政府态度 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974年8月停刊 历时129年
5月 广州创刊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 重新迁回广州出版
1846
王韬十八岁 考取秀才
1848
美国纽约6家报社为了联合采访欧洲船只带来的消息,创办了美国第一家通讯社——港口新闻社,当今美联社的前身
1849
在上海的外国传教士麦都思主办的墨海书馆中担任中文编校工作
在哈瓦斯通讯社工作过的德国人贝纳德·沃尔夫 在柏林创立沃尔夫通讯社
1850
8.3 英文周刊《北华捷报》上海创刊 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英国人 亨利·奚安门 创办、主编 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50年代后,《循环日报》和《上海新报》开始用单张印刷,但仍按中文书写习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直行编排
英籍德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在德国亚琛设立了一家供应商情的小公司——伦敦皇家交易所路透办事处,翌年迁至伦敦 后发展成路透通讯社
1851
12月底《中国丛报》自行停刊 五口通商之后 广州不再是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 广州成为一个无报之城
1853
8.1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 我国中文报刊使用铅印之首 英华书院创办
1854
4.22 《金山日新录》中文报刊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 周刊 基督教会主办 威廉·霍华德发行 新闻综合性报纸 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商业性色彩
严复出生 字又陵 福建人 出生于名医世家
1855
《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 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1.4 《东涯新录》在旧金山创刊 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
1856
北华捷报馆增出英文广告日刊 《每日航运新闻》
年底 《东涯新 录》停刊
12月 《沙架免渡新录》在加州萨克拉门托创刊 由旅美华侨、广东人司徒源创办并担任主编 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报纸 中国以及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日报
1857
10.1 《孖剌报》美国人赖登创办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日报
11.3 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 我国历史上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最早的经济类报纸 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26 上海第一份中文报刊 《六合丛谈》创刊 外国传教士的宗教报刊 英国伦敦布道会伟烈亚力 王韬曾参与编辑
1858
《沙架免渡新录》停刊
康有为出生了 字广厦 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出身官宦人家 旧学根基扎实
1859
北华捷报馆《每日航运新闻》(后改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新闻主张
1860
10.13 台仁特《中国之友》从香港迁往广州
1861
11.19 《上海新报》创刊 北华捷报馆为主体的字林洋行周刊 反对太平天国
王韬回家探亲 顺便给太平军苏州地方长官献计献策 回上海不久后遭清政府通缉
1862
王韬流亡香港 更名韬 字仲弢 一字紫诠 自号弢园老民 在香港 他受到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随之去英国 两度游法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考察 成为我国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9c60s后 清政府被迫解除了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在其分别于英法美签订的《北京条约》、《蒲安臣条约》中,外国人招募华工和华工出国得以合法化 远涉重洋的还有一批日后成为华人社会中坚力量的商人和知识分子
1864
7.1 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 报馆已改组为字林洋行 英文日报译作《字林西报》 曾获得路透社电讯刊登特权
1865
2.2 中文周刊《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 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主编
谭嗣同出生 字复生 号壮飞 家乡浏阳
1866
1.14 《飞龙报篇》中文报纸在英国伦敦创刊 续写海外中文报刊的 历史,揭开了欧洲中文报刊史的第一页 为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生产厂商在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地区推销产品服务的
严复12岁 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毕业后在军舰上工作
1868
9.5 《中国教会新报》创刊 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创办
1872
4.30 《申报》在上海创刊 英商 安纳斯脱·美查 赚钱 重视办报质量 蒋芷湘 钱昕伯编辑
5.28 《申报》发表《采访新闻启》 征求各方面稿件
10.16 《王洪绪先生外科证治全生集》 申报出版的第一本书
7.17 申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
5.7 申报刊载《招刊告白引》招广告
《采新实录》广州出版 具体情况不考 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
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设立 当时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有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三家
1873
8.8 《昭文新报》在汉口创刊 艾小梅创办 书册状 白鹿纸印刷 多数新闻史著视之为中国人自办报刊之第一
梁启超出生了 字卓如 号任公 笔名饮冰室主人
1874
《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 上海宗教性报刊中影响最大
6月 日本借口侨民被杀 派兵侵入台湾 申报特派记者前去采访
1.30 申报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
4.18 起申报开始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有关的消息
6.16 《汇报》创刊 容闳 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上海开始出现
9.1 汇报由于和申报字林西报多次笔战,维护民族利益,遭到官府非议,不得不改组,改名《彙报》,继续和他们论战
2.4 《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 王韬主笔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7.14 《旧金山唐人新闻纸》美国人主办 旅美华侨主编
1876
上海《格致汇编》最早刊登铜版镂刻照片
3.10 申报创办《民报》 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 用心良苦,但当时下层民众多文盲 经济上无力订购报刊
70年代后王韬撰写了《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新闻日报之利》等文章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111.23 上海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创刊 为上海道台所控制 国政则不可议也
1877
严复23岁 赴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留学
1879
严复25岁 学成回国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
于右任出生 原名伯循 字诱人 陕西三原人
陈独秀出生 字仲甫 笔名三爱、实安、只眼等,安徽怀宁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80
康有为22岁 游历香港
1881
12.10 《叻报》新加坡创刊 南洋第一报 新加坡华人富商薛有礼创办 主编为原香港《中外新报》叶季允 南洋第一报人 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最早、寿命最长的中文日报
1882
5.18字林洋行发刊《沪报》 8.10后改名《字林沪报》
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局面 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 申 新 沪 三报鼎力的格局
7.14 《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 改为机关报 旋停刊
1883
5月 《弢园文录外编》 在香港出版 有人称之为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3.16 《檀山新报》夏威夷檀香山出版
康有为25岁 赴京考试落第 途径上海 潜心研究西学 同时在广州收徒讲学 培养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运动骨干
1884
申报办《点石斋画报》 由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
4.18 《述报》广州创刊 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中法战争新闻 鲜明爱国立场 每期必刊登新闻纪实图画
王韬在《循环日报》主持笔政十年后回乡 56岁 定居上海 《循环日报》仍在上海出版 但风光不再
1885
4.7《述报》停刊
黄远生出生 原名基 字远庸 远生是笔名 江西九江人
1886
6.24 《广报》在广州创刊
1889
国人自办报刊发源地汉口 重新出现中国人自办报纸 《公论报》 李涵秋主编
胡政之出生 四川成都人
1890
10.16 《飞影阁画报》石印旬刊 前《点石斋画报》主笔吴友如主编
《星报》林衡南 商业性 中文日报
1891
《广报》发表了一条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被封禁 邝其照 将馆址迁到沙面租界 英商必文出面 改名为《中西日报》继续出版 借洋人的名义放肆议论
1892
《万国公报》主编林乐知休假,李提摩太代之 读者对象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 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上海英文报业市场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893
2.17 《新闻报》创刊 初为中外合资,华商张叔和、英商华盛纺织厂董事丹福士及斐礼思
1894
秋冬间 郑观应撰写专著《盛世危言》 其新闻思想见于《日报》等有关文章里
孙中山在檀香山从事革命活动,创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将当地华侨创办的《檀山新报》改造为革命党的机关报
1895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8.17 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发刊《万国公报》 康门子弟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袭用外国传教士在上海《万国公报》之名
10月 康有为离开北京南下南京、上海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1月下旬 上海强学会成立
12.16 《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严复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帝国主义侵略行径
邹韬奋出生,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及出版家
1896
1.12 维新派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 不用大清年号 用孔子纪年 托古改制 仅出三期即停办
1.20 《中外纪闻》被御史杨崇伊弹劾植党营私,清政府命都察院查明封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8.9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重新崛起 创办人 黄遵宪 字公度 广东人 清末著名维新派官员 梁启超24岁总主笔 汪康年经理
6.26 《苏报》创刊 创办人胡璋让其日本妻子生驹悦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以“日商”名义出版
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耳目喉舌、去塞求通
1897
5月 王韬病逝
10月 《时务报》朝野震动 最高发行量大17000份 创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湖广总督张之洞横加干涉竭力排挤梁启超 梁启超愤然辞职 赴湖南长沙参加《湘报》筹办事宜
2.22 《知新报》在澳门创刊 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在康有为的支持下由澳门巨商何廷光创办 清朝统治鞭长莫及 敢言
10.26 《国闻报》 天津创刊 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 主要创办人 严复 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报刊活动家 翻译家
4.22 《湘学新报》长沙创刊 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 由江标 黄遵宪 徐仁铸先后督办
谭嗣同回到湖南积极参加各项变法活动
严复 《国闻报缘起》: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1898
5.26 《天南新报》创刊 著名侨商、文人邱菽园创办出版 在维新派鼓动下创办
6.11 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告变法 将维新运动推向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3月 严复将《国闻报》改造成日本人主办的日商报纸,在政变发生后继续出版,报道了戊戌六君子的殉难过程
3.7 长沙创刊《湘报》 唐才常主编 谭嗣同等为主要撰稿人
7.19 《湘报》被迫篇停刊 其激进言论使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南守旧势力惊恐不安
《时务日报》为了与申报竞争,开始使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句读加点,揭开了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
12.23 《清议报》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主持编务
9.23起开辟《路透电报》专栏以刊登路透社电讯 是最早采用路透社电讯的中文报纸
1899
参与无需变法活动的福州人黄乃裳 流亡新加坡后受聘任《星报》主编
2月后 《国闻报》为日本人所掌控
《苏报》在经济上难以为继,被倾向改良派的革职官员陈范接办
1900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流亡新加坡,在当地成立保皇会分会,邱菽园出任分会长。
八国联军入侵
1.5 《中国日报》香港创刊 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兴中会创办 陈少白主持
忍无可忍 的《文汇报》负责人公开转载《字林西报》刊登的路透社电讯
香港《中国日报》创刊后,孙中山接受该报总编辑陈少白的建议,将《中国日报》办成既是革命宣传机关,也是革命组织机关
1901
1.20 《知新报》自动停刊
1月 清廷宣布实行“新政”
上海的《万国公报》、《大陆》等刊出影像逼真的铜版新闻印刷照片
12.21 《清议报》出版100册后,一场大火焚毁报馆,停刊
5.10 《国民报》在东京创刊 在第四期撰写的《正仇满论》,驳斥梁启超“保皇扶满”的言论,为革命派从正面批驳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
陈独秀20岁,受到康梁维新变法影响,他转向西学,东渡日本考察
1902
12.9 《大陆》月刊创刊
《苏报》开始转向革命立场
4月 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同年在上海建立爱国学社。陈范受到革命影响,政治立场转向支持革命,经济上资助爱国学社,学社师生每天轮流为《苏报》撰写论说作为回报
6.17 《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 由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敛之)创办并主持 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 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 法国公使馆为后台 敢于揭露清政府
直隶总督兼署理北洋大臣袁世凯率先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
2.8 梁启超在日本华侨支持下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11月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
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报馆“两大天职”、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
1903
5月 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
6月 《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
刊载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刊载了部分文字,为清政府不能容忍
6.30日 苏报案
8.7 《国民日日报》创刊 章士钊主编 不做“爆炸性之一击” 陈独秀从日本回来协助章士钊创办,担任编辑
12.15 《俄事警闻》问世 蔡元培
梁启超赴美洲游历考察,不再《新民丛报》上谈革命
12.29 《世界公益报》香港创刊 郑贯公 言论过分激烈 自行告退
留日学生增多,学生办报活动进入高潮时期
1904
2.26 《俄事警闻》更名《警钟日报》
上海《时报》对报纸板式进一步改革,将每天报纸划分为四版,根据内容拟定标题,配发时评,字号多样,力求版面醒目活泼
黄远生19岁 中进士 东渡日本官费留学 专攻法律
陈独秀在安徽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
1905
《楚报》武汉创立 当地出现的最早一份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 揭张之洞借款修铁路事被查封
中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华兴会、光复会等其他革命组织决定联合起来
8.20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
11.26 《民报》在东京创刊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主编先后为胡汉民 章太炎 陶成章 汪精卫 发刊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906
7月 《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清政府商部 巡警部和学部共同拟定
9月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
报纸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4开的单张报纸
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
于右任27岁 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1.2 美国匹茨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KDKA电台是世界上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陈独秀26岁 考中秀才,次年考举人落榜
1907
《公论报》改名《公论新报》继续出版 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的重要报纸之一
4.2 于右任回到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80天后报馆被焚
4.23 清政府正式设立官报局
11.5 《政治官报》在北京创刊
冬 《新民丛报》停刊 与《民报》的论战停止
1908
3.14 《大清报律》奉旨颁行
8.27 《钦定宪法大纲》颁行 第一次在法律性文件中明确作出赋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规定 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广州报界工会成立
1909
5.15 于右任在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9.8于右任被诬 查封
10.3 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东北的阴谋 11.9 被查封
10.8 《商务报》创刊 群治学社詹大悲任总编辑 准备起事后被查封
11.30 《民吁日报》发表《今日创通信部之不可缓》社论
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家通讯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立——远东通讯社 中国驻比利时官员李盛铎和王侃叔共同创办
1910
10.11 于右任创立《民立报》聘宋教仁等报界精英担任编辑
由《上海时报》、《神州日报》等60多家报纸发起组织“全国报界促进会”在南京成立,会上有人提出《请成立通讯社案》
2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指导当地同盟会工作:革命党是体,报纸是用
1911
7月 领导长江流域斗争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 《民立报》成为机关报 联络机关
1.3 《大江报》武汉创刊 革命团体文学社机关报 詹大悲投资创办 前身的大江白话报
7.17 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7.26 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8.1 大江报案
8.24 内阁成立后,《政治官报》由内阁印铸局接办,改名《内阁官报》
8.24 申报《自由谈》创刊 王钝根首创
10.10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陈独秀投入革命,在安徽光复后担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2
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3月 袁世凯上台
11.9 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
3.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3.2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中华民国暂行报律》,遭到新闻界一致反对
3.9 孙中山正式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
6月 袁世凯指使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出面,包围打砸北京《中央新闻》
史量才接办申报
1913
3.11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宣告对新闻稿实施预检
7.12 孙中山 二次革命
500-139 袁世凯大量查封报刊——癸丑报灾
1914
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 搜集中国消息 大东亚主义
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
1915
9月 黄远生因为“拥袁反孙”,也为了摆脱袁的纠缠,避往上海
1月 《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在中国率先倡导“民主与科学”,一战前夕9位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所办,任鸿隽为首任社长。《新青年》杂志力荐
7月 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期间主办了东京通讯社,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9.15 《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原名《青年杂志》) 创办人陈独秀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
6.6 袁世凯死后 反袁护国运动胜利、拥护共和和民主的声威——总统黎元洪不得不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止《修正报纸条例》
黄远生逃往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美洲部派刺客暗杀
10月 中华通讯社 华美通讯社 亚陆通讯社 大中通讯社 创立
8月 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 消息迅捷
9月 康有为向北洋军阀政府上书,要求把孔教定为“国教”并载入宪法
1917
陈独秀应聘赴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至北京出版
年初,《新青年》第二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1918
10.14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中国新闻教育起步的标志
12.22 《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是新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7月 李大钊发表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政论《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1月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1 《新纪元》(《每周评论》李大钊)
3.4 上海《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创办《学灯》副刊
1919
10.25 内务部颁布《管理印刷营业规则》,实行印刷业许可证制度
1月 巴黎和会开幕
4.15 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新闻单位于4月15日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
5.2 北京《晨报》、《国民公报》最早披露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
7.14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全部用白话文写作,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7.21 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
11.11 广东《中华新报》兼职记者杨匏安发《马克斯主义》,是除了《新青年》之外,国内其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标志着我国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形势和国家的命运,标志着他们运用报刊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8月 《京报》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被封 邵飘萍为社长,再次流亡日本
1920
年初,由《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的部分师生员工创办的中央写真通讯社,使中国第一次有了专门向报纸提供照片的新闻通讯机构。
8月 陈独秀来到已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9月 《新青年》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中共发起组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工作
年底 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指责《新青年》政治色彩过于鲜明
11.7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共产党》月刊
8.15《劳动界》在上海创刊 10.3 《劳动者》在广州创刊 11月 《劳动音》在北京创刊
7月 中俄通信社在上海创建 即华俄社,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皖系军阀倒台后,邵飘萍回到国内,在北京恢复出版《京报》
1921
6月 苏俄罗斯社在上海设立分社 次年派驻北京记者
德国海通社开始在北京活动‘
8月 属于皖系军阀势力的浙江总督卢永祥出资在上海建立国闻通讯社 皖系军阀代表邓汉祥挂职社长,胡政之总编辑
8月20日 《劳动周刊》在上海创刊 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纸
1922
《新闻报》将经济新闻栏扩为专版 聘请经济专家主持
美国合众社开始在中国活动 北平、天津报纸最先成为订户
苏俄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 法国国营电台 英国广播公司 先后开始播音,人类广播事业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12月 美国商人奥斯邦将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装备由美国运至上海,并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
7月 新青年停刊
7月 中共二大
9.13 《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
1923
《申报》特开“分类广告”一栏
1.23晚8点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首次播音,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页
10.20 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1924
2.8 《申报》创办《本埠增刊》以刊载分类广告
在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在华发展业务的外国通讯社: 苏俄(1922苏联)国家通讯社罗斯社(1925塔斯社) 德国海通社 法国哈瓦斯通讯社 美国合众社 美国美联社
8月 国闻社创办了《国闻周报》当时影响颇大
11月 上海 张竹平创办申时电讯社
8月 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无线电广播事业的法律性文件
10月《中国工人》在上海创刊
4.1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广州创建并正式发稿
4.26 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
1925
4.1 京师警察厅颁布《管理新闻营业条例》推出取保制度
国闻社改用电报发送新闻
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
6.4 中共中央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在上海发刊中共党报史上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瞿秋白任主编
邵飘萍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2.10 成舍我创办《世界日报》 10.1 成舍我创建《世界画报》
10.11 邹韬奋《生活》周刊在上海创刊
1926
东方通讯社与日本国内的国际通讯社合并为日本新闻联合社——日联社
美联社征得路透社同意,开始在中日开展业务,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内蒙古第一家通讯社绥远通讯社创立 贵州第一家通讯社贵州通讯社创立
新记《大公报》开办 胡政之精力转移到报社,国闻社日趋衰落
10.1 为了抵制日本人的电信侵略,在东北从事无线电台工作的刘翰在奉系军阀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哈尔滨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呼号XOH
6月,北伐前夕,国民党系统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
三一八惨案中,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全力揭露惨案的真相
4.24 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占北京的第二天,邵飘萍被诱捕,“宣传赤化”,被枪杀
1927
塔斯社爱哈尔滨 北京上海 广州 汉口等地都有派驻记者
哈瓦斯通讯社在上海开始活动 不对中国报纸发稿
年底 北京出现了一座民营的商业性广播电台——燕声广播电台
7月 蒋介石 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大革命失败
10月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后由武汉迁到上海,转入地下活动,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3.22 国民党中央在汉口发刊《中央日报》
10.24 《布尔塞维克》秘密创刊,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担任主编
《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讨好蒋介石,迷惑一般读者
1928
德国海通社迁至上海
外地电讯太多,兼职的编辑们无法兼顾两边的工作。 张竹平将申时通讯社改组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此时张竹平已接办《时事新报》,使稿源大为拓展
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6月 国民党中央制定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 这三个条例的颁行,是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新闻统制法律制度的标志
2.1 《中央日报》在上海复刊
1929
德国海通社正式对外发稿
3月 美国合众社在上海设立分社
青海第一家通讯社湟中通讯社创立
8月 国民党《出版条例原则》
左翼革命文化运动自20世纪20年代末在国统区开始兴起
12月下旬 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通过决议,强调革命宣传的重要性
1930
12.16 国民政府《出版法》
1.10 国民党中宣部在北平发刊 英文《北平导报》 国民党中央直属的唯一一份外文报纸
8.15 《红旗日报》创刊 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 受到工人阶级欢迎 但是发行人员先后被捕四五十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193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奉系军阀政府在哈尔滨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6月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3.8 《红旗日报》停刊
9月 中央主力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赣南和闽西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11.7 江西瑞金 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主要业务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播
12.11 《红星》在瑞金创刊,中国工农红军军委机关报
事变后,邹韬奋对国民党当局对卖国立场极为不满,其主编的《生活》周刊开始转变原先拥护政府的立场,以抗日、民主为其宣传的主旋律
《申报》一改保守政治立场,主张抗日民主,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2
《叻报》停刊
5月 中央广播电台新台正式建成
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机关几乎全部被破坏
3.20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斗争纲领》
11月 史量才特聘法国留学青年黎烈文为《自由谈》编辑(此前一直是鸳鸯蝴蝶派阵地)
1933
国民党当局在大城市设立新闻检查所
年初 党的临时中央不得不从上海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
1月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全国新闻界作有效之统制
1935
10月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1.25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的《红色中华》在瓦窑堡复刊 “红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9.20 成舍我的《立报》在上海创刊,为小报革新的集大成者
7.9 《新生》事件
1936
国闻通讯社解散
12月 西安事变
1937
1月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县城迁至延安,之后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同时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心
1月 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一起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
12.11 《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1938
10月 武汉等地沦陷 ,国民党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开始继续发展 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将《新华日报》的人员及设备分批迁移
10.25 凌晨日军侵入武汉市郊
10.26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
7.2 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
1.11 《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
1939
3月 国民党《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
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重点办好党的机关报,建立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报刊系统
1940
年底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1940.12.30 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1941
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
1942
春天 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展开整风运动。《整顿党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1943
2.15 国民党颁《新闻记者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制记者法律
9.1 《解放日报》刊登的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在整风运动期间发表的理论文章中最为全面、系统。
1944
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新闻界内外进步人士开始发出废止战时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呼声
6.20 国民政府颁布《战时出版品审查办法及禁载标准》放宽禁载标准
1945
8.7 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1946
1.1 蒋介石发表元旦广播演说《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内战爆发
1947
内战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
国民党宣布中国进入“宪政”时期
8.28 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晋绥日报〉检查工作》
1948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