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数与式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数与式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有理数,二、实数,三、代数式。总结细致全面,适合做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5-08-30 08:11:00这是一篇关于数与式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有理数,二、实数,三、代数式。总结细致全面,适合做复习资料。
这是一篇关于时态大冒险-八大时态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
这是一篇关于时光拼图大冒险:唐宋 “诗酒风流” 卷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2 个唐宋重要事件简要介绍,初唐・初唐四杰崛起(约 650-680 年):盛唐・李白入京(742 年):盛唐・杜甫漫游齐赵(731-741 年):盛唐・王维隐居辋川(746 年前后):盛唐・安史之乱爆发(755 年):中唐・白居易作《琵琶行》(816 年):中唐・刘禹锡写《陋室铭》(824 年):晚唐・李商隐写《无题》诗(837 年前后):晚唐・黄巢起义(875 年):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州(1089 年):北宋・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1101-1127 年):南宋・陆游写《示儿》(1210 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数与式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有理数,二、实数,三、代数式。总结细致全面,适合做复习资料。
这是一篇关于时态大冒险-八大时态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
这是一篇关于时光拼图大冒险:唐宋 “诗酒风流” 卷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2 个唐宋重要事件简要介绍,初唐・初唐四杰崛起(约 650-680 年):盛唐・李白入京(742 年):盛唐・杜甫漫游齐赵(731-741 年):盛唐・王维隐居辋川(746 年前后):盛唐・安史之乱爆发(755 年):中唐・白居易作《琵琶行》(816 年):中唐・刘禹锡写《陋室铭》(824 年):晚唐・李商隐写《无题》诗(837 年前后):晚唐・黄巢起义(875 年):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州(1089 年):北宋・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1101-1127 年):南宋・陆游写《示儿》(1210 年)。
数与式思维导图
一、有理数
运算法则
加法: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符号,用大绝对值减小绝对值 。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它的相反数 。
乘法: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多个非零数相乘,负因数个数偶则正,奇则负 。
除法:除以一个数(非零)等于乘它的倒数;0 除以非零数得 0 。
乘方:正数乘方结果正;负数乘方,指数偶为正、奇为负;0 乘方(0 除外)为 0 ,如(−2)2=4 ,(−2)3=−8 (乘方符号规律 )
高中衔接
高中学习指数幂拓展(负指数 / 分数指数)
二、实数
分类
有理数:包括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和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 、
三、代数式
(一)整式
运算
加减(合并同类项 );
乘(单项式 × 单项式、单项式 × 多项式、多项式 × 多项式,如2x(3x+1)=6x2+2x );
乘方(am)n=amn ,(ab)n=anbn ;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公式法等,如ax+ay=a(x+y) ,x2−4=(x+2)(x−2)
高中衔接
“代数式化简与函数定义域关联”
(二)分式
运算
(三)二次根式
运算
数与式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一、有理数对比
批注 1(乘方概念拓展)
批注 2(运算场景差异)
批注 3(符号判断升级)
二、实数对比
批注 1(概念应用场景)
批注 2(运算复杂度)
批注 3(性质研究深度)
三、代数式对比
(一)整式
批注 1(因式分解范围)
批注 2(整式运算与函数)
批注 3(高次整式处理)
(二)分式
批注 1(定义域限制)
批注 2(分式变形目的)
批注 3(分式方程与不等式)
(三)二次根式
批注 1(概念拓展)
批注 2(运算与函数结合)
批注 3(与幂运算融合)
方程与不等式思维导图
1、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1、配方法步骤
2、公式法步骤
3、因式分解法步骤
移项:使方程右边为 0,即(ax² + bx + c = 0)((a≠0) )形式 。
因式分解:将左边式子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如(mx + n)(px + q)=0 。
求解:令每个因式为 0,得mx + n = 0或px + q = 0,解出方程的根 。
4、根的判别式应用场景
判断方程根的个数:△>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0,无实数根 。
确定方程中参数取值范围:已知根的情况(如有实数根),列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 。
2、高中衔接
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与函数图像结合分析(如根据二次函数y = ax² + bx + c图像,分析方程ax² + bx + c = 0根在某区间的情况 )
3、初高知识对比
初中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 高中 “二次函数零点”
初中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求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的根;高中将方程的根对应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 的 “零点”,通过函数图像分析根的个数Δ对应图像与 x 轴交点),还会结合 “导数” 研究函数零点分布,深化方程与函数的关联。
初中 “不等式组解集”→ 高中 “含参不等式求解”
初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通过数轴找公共解集;高中拓展到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ax2+ bx + c > 0 ,需讨论 a 正负、Δ符号),还会结合 “函数单调性” 解复杂不等式(如 ex > x + 1),用导数判断函数增减性求解),从 “定参” 到 “含参”,思维复杂度升级。
初中 “方程实际应用”→ 高中 “数学建模与优化”
初中用一元二次方程解 “利润最值”(如定价调整求最大利润);高中将这类问题抽象为 “函数建模”,结合 “导数求极值” 解决更复杂的优化问题(如立体几何中表面积、体积的最值,经济问题中成本最小化),本质是 “方程→函数→导数” 的进阶应用。
函数初步思维导图
一、图像特征对比
二、表达式求法(待定系数法步骤分解)
1.一次函数
设表达式:y = kx + b(k≠0)
2.二次函数
设表达式: 一般式y = ax² + bx + c(a≠0) ,已知三点坐标时用; 顶点式y = a(x - h)² + k(a≠0) ,已知顶点(h, k)和另一组点坐标时用; 交点式y = a(x - x1)(x - x2)(a≠0),已知与x轴交点(x1, 0)、(x2, 0)和另一组点坐标时用 。
代入条件:将已知点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列方程(组) 。
解方程(组):求出系数a、b、c(或a、h、k 等 ),确定表达式 。
3.反比例函数
三、函数应用题解题模型
利润问题
设变量:设销售量、单价、利润等相关变量,如设售价为x,销售量为y 。
找关系:利润 = (售价 - 成本)× 销售量,结合题目条件(如价格变动与销售量变化关系 ),建立函数表达式(一次、二次函数等 )
求解:根据函数性质(如二次函数求最值 ),解决最大利润等问题 。
运动问题
设变量:设时间、路程、速度等变量,如设时间为t,物体移动距离为s 。
找关系:根据运动类型(匀速、变速 ),结合物理公式(如s = vt,二次函数表示变速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 ),建立函数表达式
求解:解决相遇、追及、最大距离等问题,如求二次函数表示的运动路程最大值对应时间 。
四、高中衔接标注
高中学习函数单调性(如一次函数k>0时单调递增,二次函数在对称轴两侧单调性不同 )、奇偶性(如反比例函数是奇函数 )等性质
反函数概念与反比例函数的关联拓展,如
函数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初中 “函数图像特征”→ 高中 “函数性质研究”
初中记一次函数斜率、二次函数开口 / 对称轴;高中用 “导数” 研究函数 “单调性、极值、凹凸性”(如二次函数 y = ax2+ bx + c,初中看对称轴,高中用y'= 2ax + b 分析单调区间),从 “静态图像特征” 到 “动态性质推导”,数学工具更深入。
初中 “函数图像特征”→高中 “函数性质研究”
初中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二次函数解析式(代入已知点);高中拓展到 “抽象函数”(如 f(x + y) = f(x) + f(y),通过赋值法推导性质),还会用 “最小二乘法” 进行 “函数拟合”(如用二次函数拟合散点图数据),从 “具体函数” 到 “抽象、统计层面的函数应用”。
初中 “函数图像特征”→高中 “函数性质研究”
图形的认识思维导图
一、三角形
全等判定定理:SSS(三边对应相等)、SAS(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ASA(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AAS(两角及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HL(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对应相等 )
相似判定定理:AA(两角对应相等)、SAS(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SSS(三边对应成比例 )
二、四边形
三、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证明逻辑:已知圆O,直径AB⊥弦CD,则AC = AD,BC = BD(流程图:直径垂直弦→平分弦→平分弧 ) )
圆周角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相等,都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证明逻辑:圆心O,弧AB,圆周角∠ACB,圆心角∠ AOB,通过作辅助线(如连接CO并延长 ),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推导∠ACB=1/2∠AOB(流程图:作辅助线→等腰三角形角关系→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 )
四、高中衔接标注
高中立体几何将从平面图形拓展到空间几何体(如研究棱柱、棱锥、球等空间图形的性质、表面积、体积 )
解析几何中圆的方程与坐标系结合应用(如圆的标准方程(x - a)2 + (y - b)2 = r2 ,通过坐标系研究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五、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批注 1:初中三角形全等判定(如 SAS ),高中向量证明三角形全等可转化为向量对应相等,利用向量运算验证边、角关系,本质都是对三角形 “等价” 的判定,初中是几何直观,高中融入代数工具 。
批注 2:初中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高中空间向量中,平行六面体(类平行四边形空间拓展)对棱向量平行且模长相等,由平面图形性质延伸到空间几何体向量关系,知识维度提升 。
批注 3:初中圆的垂径定理(平面内垂直弦与弦、弧的关系 ),高中解析几何中,圆的标准方程(x - a)2 + (y - b)2= r2下,直线垂直于弦时,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也可推导弦长等,是几何定理到代数运算的衔接,原理一致但工具不同 。
图形的变换与证明思维导图
一、图形变换坐标变化规律
平移:点(x, y)向右平移a个单位→(x + a, y);向左平移a个单位→(x - a, y);向上平移b个单位→(x, y + b);向下平移b个单位→(x, y - b)
旋转:绕原点旋转90°,点(x, y)顺时针转→(y, -x);逆时针转→(-y, x);旋转180°→(-x, -y)
二、几何证明题推导链条(以三角形全等为例)
条件:已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 )
定理:SAS(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流程图:条件梳理→匹配定理→得出结论 )
三、高中衔接标注
高中向量知识将为图形变换提供代数工具(如用向量表示平移、旋转,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图形变换 )
立体几何证明需建立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结合的思维(如证明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需想象空间图形结构并按定理推理)
四、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批注 2:初中旋转从平面几何角度看图形旋转后全等,高中利用空间向量旋转,通过旋转矩阵(如绕坐标轴旋转的矩阵 )实现坐标变换,是平面旋转到空间旋转、几何直观到代数运算的延伸,核心都是 “图形位置变换” 。
批注 3:初中几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 “条件 - 定理 - 结论”,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面垂直(如通过线线垂直证线面垂直 ),同样遵循 “条件(线线垂直等) - 定理(线面垂直判定) - 结论(线面垂直)” 逻辑,只是从平面图形证明拓展到空间图形证明,思维模式一脉相承 。
统计与概率思维导图
一、统计量
二、概率计算
列表法应用场景:两步试验且结果数量不多时,如摸两次球(有放回或无放回 ),求特定颜色组合的概率,用列表法清晰呈现所有可能结果
树状图应用场景:涉及多个步骤、多个可能结果的概率问题,如抛两枚骰子,求点数和为某值的概率,通过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结果(第一步抛第一枚骰子的结果,第二步抛第二枚骰子的结果 )
三、高中衔接标注
统计推断与随机变量概念的引入(如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特征,学习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
四、初高中知识点对比
批注 1:初中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 ),高中统计中样本平均数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且引入加权平均数,与初中算术平均本质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高中拓展到用样本推断总体,应用场景更广泛 。
批注 2:初中概率计算用树状图、列表法(枚举简单等可能事件 ),高中排列组合计算古典概型概率,如计算 “从n个元素中取m个” 的组合数Cnm,替代初中枚举,是概率计算从 “列举” 到 “公式推导” 的升级,原理都是基于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本质 。
批注 3:初中概率的树状图呈现所有可能结果,高中随机变量分布列(如离散型随机变量 ),把 “结果 - 概率” 对应关系用表格等形式更系统呈现,是初中概率表示到高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衔接,都围绕 “事件结果与概率关联”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