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知识梳理,包括我国宏观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部分。
编辑于2022-11-02 23:19:29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定义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
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的特点。
制定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大
区域差异大
发展不平衡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不同时期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前
战略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措施
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
目的
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后
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
措施
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目的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
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措施
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
目的
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东北
范围
黑、吉、辽3个省级行政区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优势条件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存在问题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发展方向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范围
冀、京、 津、 鲁、苏、 沪、浙、 闽、粤、琼、港、澳、台13个省级行政区
地形
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农业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工业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交通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优势条件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展方向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范围
晋、豫、 皖、湘、鄂、赣6个省级行政区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地形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农业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工业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交通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优势条件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存在问题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展方向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范围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省级行政区
地形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优势条件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存在问题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发展方向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四大地区互补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提出时间
2013 年
地位作用
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
范围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个省。占全国21%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
地理背景
长江流域概况
(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我国东西,直通海洋。
(2)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道终年不封冻,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
(3)长江年径流量、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以及水能资源均居全国首位,矿产、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
(4)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粮仓,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一半。
(5)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哆、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
资源环境条件
优势
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限制性因素
水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化石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基础
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农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腹地范围广
限制性因素
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内部空间结构
优势
区域内城市联系紧密,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
限制性因素
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对个空间联系
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拥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衔接,对外联系便捷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
①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②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③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天蓝、地绿、产业优的生态廊道。
发展格局
一轴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两翼
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
三极
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多点
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地理背景
位置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圈”,地处华北平原北侧
范围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雄安新区为中部核心功能区
资源环境条件
京津冀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区,北京、天津资源缺乏。
社会经济基础
交通:交通网密集,交通运输方式多样,通达度高,海运条件便利。 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高校多,人才众多,科技发达。 历史文化: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
内部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相似性高,区际分工程度不高;
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突出。
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重点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定位
整体定位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各有侧重。
北京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天津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河北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具体要求
①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②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③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④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⑥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雄安新区
优势条件
自然:①位于华北平原区,地形平坦,有利于新区建设 人文:①现有的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可利用土地面积广且地价相对较低);②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北京、天津,有利于承接北京、天津的部分和产业;③位于京津冀腹地,交通便利;④政府政策支持;
重要意义
①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②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合作;④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影响
自然:①城市不透水面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②当地的气候条件改变,热岛效应增强;③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④人口、产业的集聚,容易造成水源污染 人文: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社会)③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创新(文化)
如何分析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
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下面给出了六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具体如下: ❶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品质、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 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❸人力资源条件:人力资源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分析时一般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析。 ❹科技条件: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越发达,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❺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❻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国际环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