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这是一篇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前),二、初创期(1949-1978年),三、发展期(1978-2013年),四、成熟期(2013年至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抖音社交功能变化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生产相关流程的顺序整理思维导图
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前)
古代语言文化传播
秦始皇时期:
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
影响:汉字系统标准化,为汉语传播奠定基础
西汉末年:
丝绸之路开通,与中亚语言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梵语-汉语翻译活动推动语言学发展)
汉明帝永平九年:
功臣樊式等,”四姓小侯学“
外国人”亦遣子入学“
其他时期:
隋唐:国际贸易促使汉语传播
元朝:汉语学习状态低迷
宋朝:
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中亚、阿拉伯地区密切交流
汉语教材:《老乞大》、《朴通事》
明清:传教士汉语研究(如利玛窦《西字奇迹》)
二、初创期(1949-1978年)
政策与机构建设
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首个官方项目)
1952年9月:北大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1962年: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标志学科制度化
三、发展期(1978-2013年)
改革开放推动
1978年:吕必松提出建立专门学科的建议
1983年:教育部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汉办前身)
标准化与国际化
1992年:HSK(汉语水平考试)正式推出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
学术进展
理论:从结构主义转向交际教学法
技术:多媒体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
四、成熟期(2013年至今)
新时代特征
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化汉语需求
技术:AI辅助教学(如“HelloChinese”APP)、元宇宙课堂
挑战与转型
师资培养:本土教师 vs. 中国外派教师协同
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