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
这是一篇关于《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编辑于2025-09-14 21:55:21这是一篇关于《奇门遁甲秘笈全书》(传刘伯温 诸葛亮 编订)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核心定位,二、核心理论体系:天地人神四维时空模型,三、核心实战流程:从排盘到断事的“五步法则”。
这是一篇关于《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这是一篇关于《周易》——中国古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含《易经》与《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成书脉络,二、核心概念体系:易学的“底层逻辑”,三、《易经》文本解读:卦象、卦辞与爻辞的逻辑,四、《易传》的核心阐释:从“占筮”到“哲学”的升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奇门遁甲秘笈全书》(传刘伯温 诸葛亮 编订)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核心定位,二、核心理论体系:天地人神四维时空模型,三、核心实战流程:从排盘到断事的“五步法则”。
这是一篇关于《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这是一篇关于《周易》——中国古典“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含《易经》与《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品基础信息与成书脉络,二、核心概念体系:易学的“底层逻辑”,三、《易经》文本解读:卦象、卦辞与爻辞的逻辑,四、《易传》的核心阐释:从“占筮”到“哲学”的升华。
《皇极经世》(邵雍 著)——北宋理学“象数派”核心典籍,宇宙时空推演体系
一、作品基础信息与创作背景
1. 基础信息
作者: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理学“北宋五子”之一,象数易学代表人物,师从李之才学习“先天象数之学”)
成书时间:北宋中后期(邵雍晚年隐居洛阳,结合毕生象数研究与宇宙观察编撰,生前未完全定稿,后由弟子张岷、程颢等整理成书)
篇幅与结构:全书共12卷,核心分“观物篇”与“皇极经世书”两大部分,含《观物内篇》2卷、《观物外篇》2卷(邵雍自撰,阐述核心象数理论),《皇极经世书》6卷(含“元会运世”时空表、历史推演、卦象对应等),另有《渔樵问对》1卷(邵雍与弟子模拟渔樵对话,通俗阐释宇宙人生哲理,常附于书后)
核心定位:以“先天八卦”为基础,构建“宇宙生成-时空流转-历史演化”的完整象数体系,既是对《周易》象数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宋代“宇宙观”与“历史观”的集中体现,兼具哲学思辨与实用推演功能
2. 创作背景
时代语境: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奠定理学基础),思想界追求“贯通宇宙与人生”的理论体系;同时,社会稳定(仁宗、英宗、神宗时期),学者有条件进行系统性学术研究,象数易学因“可推演、可实证”的特点成为理学重要分支
学术渊源:
直接师承:邵雍师从李之才,习得“先天象数之学”(包括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六十四卦次序等),李之才则传承自陈抟(五代宋初道家隐士,提出“先天太极图”),形成“陈抟→李之才→邵雍”的象数传承脉络
经典依据:以《周易》为核心,融合《道德经》“道生万物”思想、《春秋》历史观,将《周易》的“阴阳变易”扩展为“宇宙时空的量化推演”,突破传统易学“占卜吉凶”的局限,转向“解释宇宙本质与历史规律”
创作目的: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定数,历史演化皆有规律”,试图通过“象数模型”(先天八卦、元会运世)量化宇宙时空,揭示“天、地、人”三才的运行法则,实现“以理观物,以数推事”,为理解宇宙、把握历史提供系统性框架
二、核心理论体系:象数为基,贯通天地人
1. 核心哲学范畴:“道”“理”“数”“象”的统一
(1)“道”:宇宙的终极本源
定义:邵雍继承《道德经》“道生万物”思想,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终极实在,是“天地万物之母”(《观物内篇》:“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特性:
无生无灭:“道”永恒存在,不随万物生灭而变化(“道不变,天亦不变”)
自然无为:“道”通过“理”与“数”的运行生成万物,不刻意干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道德经》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数”的中介作用)
(2)“理”:宇宙运行的规律
定义:“理”是“道”的具体体现,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法则(《观物外篇》:“天下之理,其终始一也”)
与“道”的关系:“道”是“理”的本源,“理”是“道”的展开(如“阴阳平衡”是“理”,其本源是“道”的自然本性)
核心体现:“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物极必反”,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一致,但邵雍将“理”与“数”绑定,认为“理”可通过“数”量化(如“阳数为奇,阴数为偶”)
(3)“数”:宇宙规律的量化工具
定义:“数”是“理”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宇宙时空、万物变化的尺度(《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核心数系:
先天数:基于先天八卦的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邵雍认为这是“天地自然之数”,对应宇宙生成的次序
奇偶之数:阳数为奇(1、3、5、7、9),对应天、刚、动;阴数为偶(2、4、6、8、10),对应地、柔、静,奇偶之数的组合与变化构成万物的数量关系
功能:通过“数”的推演,将抽象的“理”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如“元会运世”时空体系,用“数”量化时间)
(4)“象”:宇宙万物的具象符号
定义:“象”是“数”的视觉化呈现,是天地万物的符号表达(《观物外篇》:“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理起于意”)
核心象系:
先天八卦象: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是宇宙基本物象的符号化
六十四卦象:先天八卦两两相叠形成,对应万物的具体情境与变化(如“泰卦”(☷☰)为“天地交泰”,象征通达;“否卦”(☰☷)为“天地不交”,象征闭塞)
与“数”的关系:“象”与“数”一一对应(如乾卦象对应数1,兑卦象对应数2),“观象”可推“数”,“得数”可画“象”,二者共同构成邵雍象数体系的“符号-数量”双重表达
2. 宇宙生成论:从“太极”到“万物”的象数推演
(1)生成模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基于先天象数)
太极:宇宙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对应“道”的本源(《观物外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邵雍强调“太极非物”,是“数之始,象之祖”
太极生两仪:太极的“动静”分化出“阳”与“阴”(两仪),阳为动、为天,阴为静、为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对应先天数中的“奇(阳)”与“偶(阴)”
两仪生四象:阳(动)进一步分化为“太阳、少阳”,阴(静)进一步分化为“太阴、少阴”(四象),对应先天数中的“1、3”(太阳、少阳)与“2、4”(太阴、少阴),同时对应四季(太阳为春、少阳为夏、太阴为秋、少阴为冬)、四方(东、南、西、北)
四象生八卦:四象再各分阴阳,形成先天八卦(太阳生乾、兑,少阳生离、震,太阴生巽、坎,少阴生艮、坤),八卦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物象,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单元”
八卦生万物:先天八卦两两相叠形成六十四卦,每卦对应一种“具体事物或情境”(如“乾卦”对应“天、君、父”,“坤卦”对应“地、臣、母”),六十四卦的组合与变化构成万物的多样性
(2)核心特点:“先天”与“后天”的区分
先天:指“宇宙本然的、未被人为干预的状态”,如先天八卦的次序(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生成模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邵雍认为这是“天地自然之序”,永恒不变
后天:指“人为干预后的、现实中的状态”,如《周易》文王八卦(后天八卦)的次序(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9)、现实中的历史事件与万物形态,后天状态随“数”的变化而流转,但始终遵循先天规律
关系:先天是“体”(根本规律),后天是“用”(规律的应用);先天决定后天,后天体现先天(如历史演化是“后天”,但其背后的“元会运世”规律是“先天”)
3. 时空体系:“元会运世”——量化宇宙时间的象数模型
(1)核心定义:以“先天数”为基础,将宇宙时间划分为“元、会、运、世”四个层级,形成“时空量化单位”,类似现代“年、月、日、时”的嵌套体系,但尺度远超人类历史
(2)时间换算关系(象数推导的核心):
1世 = 30年(对应“月”的单位,30天为一月,故30年为一世)
1运 = 12世 = 360年(对应“日”的单位,12月为一年,故12世为一运)
1会 = 30运 = 10800年(对应“年”的单位,30日为一月,故30运为一会,象征“天地交合”的一个周期,如“一会之间,天地阴阳之气完成一次消长”)
1元 = 12会 = 129600年(对应“世纪”的单位,12月为一年,故12会为一元,象征“宇宙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完整周期”,又称“小劫”,邵雍认为“一元之后,宇宙重启,开始新的一元循环”)
(3)时空与卦象的对应:将“元会运世”与先天六十四卦绑定,实现“时间-卦象-事件”的关联
1元 = 12会,对应12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每会对应一消息卦,象征该会期间天地阴阳的消长(如“子会”对应复卦(☶☵),象征“一阳生”,宇宙开始生成;“午会”对应姤卦(☰☴),象征“一阴生”,宇宙开始衰退;“亥会”对应坤卦(☷☷),象征“纯阴”,宇宙归于混沌,一元结束)
1会 = 30运,对应30个“经卦”组合:每运对应一卦象,象征该运期间的主要趋势(如“子会”的第1运对应乾卦,象征“天生成”;第2运对应兑卦,象征“泽生成”,依此类推)
1运 = 12世,对应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世对应一地支,象征该世的“方位与属性”(如子世对应北方、水属性,午世对应南方、火属性)
(4)历史推演应用:邵雍以“元会运世”为框架,将中国历史纳入宇宙时间体系,划分“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的历史阶段,对应不同的“会、运、世”与卦象,认为历史演化是“先天卦象规律的必然结果”
示例:邵雍认为“当前人类历史处于‘午会’的第7运(从尧帝时期开始)”,该运对应“离卦”(☲),象征“文明发展、火德兴盛”,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文明传承相契合;同时,他预测“午会之后,人类历史将进入‘未会’,对应‘遯卦’(☰☶),象征‘文明衰退、隐逸兴起’”,体现其“历史循环论”思想
三、核心篇章解读:《观物篇》与《渔樵问对》的思想精髓
1. 《观物内篇》:象数理论的系统阐述
(1)核心主题1:“以理观物”——超越主观,客观认知宇宙
文本依据:“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观物内篇》)
内涵:邵雍反对“以主观感受判断事物”(以目观物),主张“以心观物”(用心思考),最终达到“以理观物”(以宇宙规律为标准认知事物),强调认知的“客观性”与“规律性”
实践方法:通过“象数推演”理解事物本质(如观察一朵花,不仅看其形态,更要通过“花的生长周期”对应“阴阳消长之理”,通过“花的数量”对应“先天数”,从而把握花背后的宇宙规律)
(2)核心主题2:“天地人三才之道”——贯通宇宙与人生
文本依据:“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天地人三才之道,尽矣”(《观物内篇》)
内涵:
天道:以“阴阳”为核心,体现为“昼夜交替、四季轮回”,对应“元会运世”的时间规律,是“地”与“人”的根本依据
地道:以“刚柔”为核心,体现为“山川草木、万物生长”,对应“八卦物象”的空间规律,是“天”与“人”的中介
人道:以“仁义”为核心,体现为“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对应“先天数”的平衡规律,是“天”与“地”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关系:“天道决定地道,地道影响人道”(如“天道阴阳消长”决定“地道万物生长”,“地道万物生长”提供“人道生存基础”),人需“顺天道、合地道”,才能实现“仁义”,达到“天人合一”
(3)核心主题3:“性与命”——人生的先天定数与后天选择
文本依据:“性者,道之形体也;命者,道之流行也”(《观物内篇》)
定义:
性:指“人的先天本性”,由“道”赋予,对应“先天数与象”(如有的人“性刚”,对应乾卦、阳数;有的人“性柔”,对应坤卦、阴数),是“命”的基础
命:指“人的后天运势”,由“性”与“环境(天道、地道)”共同决定,对应“元会运世”的时间节点(如生于“阳盛之世”的人,命途多顺;生于“阴盛之世”的人,命途多逆)
内涵:邵雍认为“性由先天定,命可后天调”——人的本性虽由“道”决定,但可通过“顺理、合数、观象”调整行为,实现“命的优化”(如“性刚”者需学习“坤卦”的柔顺,避免“物极必反”;“性柔”者需学习“乾卦”的刚健,避免“懦弱无为”)
2. 《观物外篇》:象数细节与历史推演
(1)核心内容1:先天象数的具体阐释
先天八卦次序与方位:明确“先天八卦”的生成次序(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与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区别于“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认为先天方位是“天地自然之位”,后天方位是“人为调整之位”
六十四卦生成规律:解释“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按“阴阳消长”从乾卦到坤卦依次排列,形成“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认为该排列对应“宇宙万物从生成到毁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