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政治思维导图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点有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
编辑于2021-08-27 15:08:14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三种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脱颖而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921年七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集中性、革命性、先进性、社会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担当
成立条件
理论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阶级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就
推翻了三座大山
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中华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年过渡时期)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一五计划“、一化三改
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1956年底)
主要表现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重要意义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成就及其意义(1956-1978年艰苦探索)
成就
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意义
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意义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地位
标志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地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踏上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
人民的立场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执政理念
依据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内涵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践行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 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新时代宏伟蓝图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五位一体)
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
内容
博大精深
特点
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
形成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意义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
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地位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贡献
实现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贡献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科学发展观
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贡献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贡献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面。
原因
必要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和具体的体现。
重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要求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
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
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
做服从组织、修正错误的模范
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