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绒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
功能:扩大细胞的表面面积。
纹状缘:位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由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
刷状缘:位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2.纤毛
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10um,直径300~500nm。
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中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
功能: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黏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3.侧面4种连接
(1)紧密连接: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2)中间连接(黏着小带):相邻细胞间隙为15~20nm,内有由钙黏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的低电子密度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
(3)桥粒:相邻细胞间隙为20~30nm,中央有一条致密的中间线,附着于细胞膜胞质面各一个桥粒斑上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形成很牢固的结构,像铆钉般连接细胞。
(4)缝隙连接: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4.基膜
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HE染色后基膜可呈粉红色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层,即靠近上皮的部分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基板;以及与结缔组织相接,由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网版,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半透膜的作用。
5.质膜内褶
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褶
皱褶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光镜下为基底纵纹,可扩大细胞基底面面积,利于物质交换。
6.半桥粒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的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