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法国新浪潮(1958-1962)50s末60s初
4. 法国“左岸派”20c50s末
新浪潮广义上含左岸派;新浪潮是生活上的而左岸派是内心上的
5. 好莱坞电影(20s初)
代表人物及作品
大卫*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
6. 新好莱坞电影(20c60s末)
代表人物及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雨果》,《好家伙》
弗朗西斯*科波拉《现代启示录》,《巴特将军》(编剧)
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20c40s、60s
60s代表人物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奇遇》、《放大》
10. 欧洲艺术电影
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相对立,是电影进化为一种新样式;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赋予电影以隐喻象征等意义
11. 苏联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
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电影模特”(创造性摄影、创造性地理)
12. 电影眼睛派20s初-80s
代表人物
电影创作环境宽松,出现“第一只春燕”---《悔悟》
重视电影剪辑和蒙太奇;发掘电影的记录功能主张到生活中去拍摄真人真事
描写革命发展,表现矛盾与冲突;将试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运用上
与传统电影决裂,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发源于1962年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奥伯豪森宣言》
题材:非现实的、诡异的、荒诞的幻想性题材;艺术手法:反常规的构图
题材:揭露社会问题,反对旧好莱坞;表现手法:个人化书写、反文化、实景拍摄
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使用非职业演员,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
重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关注人的内心状态和内心活动,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剧本不改编而专门创作,将电影带入另一个无比广阔空间,摆脱法律习俗约束;主题;遗忘,记忆
反对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提出导演中心制,注重展现电影的个人风格,电影本体性;场面调度,长镜头,革新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形式;作者电影,也就是小成本
对准老百姓,更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形势,进行社会批判;富有诗情画意
不以营利为目的,无故事,反传统;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把对物的描写放在突出地位(法国和德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