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概况,本脑图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10-07 21:19:20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址
社会生产 生活与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合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
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文化遗址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 粟)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水稻 养蚕)
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黑陶)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玉器 祭坛合神庙)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
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
中国的黄河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青铜农具数量有限,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犁耕。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原始畜牧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原始手工业
纺织业——陶纺轮纺线;陶瓷业——用泥条盘筑制造陶器,用柸车制柸;冶金业—— 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业
出现交换和商业贸易
居住
筑屋定居,形成村落;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居民最早的两大类型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炎黄被尊为华夏始祖,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时期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联盟
三皇时代
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五帝时代
结成炎黄部落联盟,炎黄被尊为华夏始祖。尧 舜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万邦”时代
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文化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继承制度
世袭制
最高统治者
夏王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 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对夏部落直接统治;其他地方简介统治
商合西周
概况
商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046年灭亡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召公 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族所灭
政治
政治制度
商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伊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
制度
分封制:周天子你吧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列序
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影响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冲突和矛盾
原始民主传统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国君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法律与教化
德治:西周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法治:早期国家可能已有了法律。夏朝有《禹刑》,商超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经济:奴隶制发展并走向繁荣
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 石 骨 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实行奴隶主土体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基本经营方式。农夫集体耕作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器作坊中使用范
商业
商业贸易
商超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货币
商朝时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信贷
《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福记载
契约
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
关税
西周时期出现了关税
城市
含义
是一场区域内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经济活动 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 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居民区
发展
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分为天子王城 诸侯都邑 卿大夫采邑三等
文化
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青铜文化发达
夏商时期人们迷信上天的权威。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建立以任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概况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影响
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 官僚制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华夏认同
表现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盒=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经济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各国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战国以后出现大量的铁农具的范。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出现了手工业家庭 民营作坊:手工业者世代传袭,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商业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分别使用布币 刀币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涌现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居民
自先秦以来,中国居民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交通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变法运动与社会治理
变法运动
背景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政治:兼并战争不断
目的及结果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内容
经济措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
选官制度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基层治理
强制大家族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地方制度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意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 经济 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了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选官制度变革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世官世袭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时期
举荐 功劳制
按照才能或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户籍制度
起始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秦国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
政治: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教育:提出“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发展
文化:整理“五经”
著述
《论语》
老子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
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辩证法:事务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著述
《老子》
百家争鸣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政治:各国的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派别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之间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相生相克“
墨家
墨子
节俭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性质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德治与法治之争
开端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始
在思想界的表现
儒法之争
儒家
主张
人性善,主张德治
评价
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
主张
人性恶,主张法治
评价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推崇民本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科技
中国早期的我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中医:战国时扁鹊用望 闻 问 切四诊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