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词紧接名词或名词紧接数词,中间省略量词
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分析:数词紧接名词,“二子”、“二山”中间分别省略了量词“个”和“座”。
②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分析:名词紧接数词(定语后置),应为“五人”、“八窗”,中间分别省略了量词“个”和“扇”。
整数和零数之间用“有”字隔开,或不用“有”字,直接将整数和零数相接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分析:整数和零数之间用“有”字隔开,“十有五”即“十五岁”,省略了量词“岁”,“有”是零多少的意思,相当于“又”,读作“yòu”。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分析:整数和零数之间用“有”字隔开,“二十有一”即“二十一”,未省略量词“年”,“有”是零多少的意思,相当于“又”,读作“yòu”。
③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直接将整数和零数相接,“百二十”即“一百二十座”,省略了数词“一”(“十”、“百”、“千”、“万”之前如果是“一”,这个“一”往往省略)和量词“座”。
常在数词后加上共同的字,或为了简洁而省略部分字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分析:为了简洁而省略部分字,“再”、“三”后面都省略了“鼓”字。
用“第”字
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分析:“第二板”即“第二块活字板”。省略了量词“块”。
将比较对象插入分数之中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分析:把比较对象引进其中,起到了强调比较对象的效果,同时也简化了文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与吴楚相比,还不足十分之一”。
将“分”字省略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问说》)(沪教版教材是节选的,有删节,此句为全文中的一句)
将“分”和“之”都省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
②若印数十百千本(《活板》)
分析:“十百千”连写,前面加“数”,“数十百千”即“几十、成百上千”。
在基数词后面加上“许”、“余”、“奇”、“所”等词
①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分析:“二黍许”即“两个黄米粒左右”或“二分左右”。(沪教版教材:许,上下,光景)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八尺有余”在基数词和“余”之间加了“有”,即“八尺多”。
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分析:“八分有奇”在基数词和“奇”之间加了“有”,即“八分多”。(部编版教材:奇:零数,余数)
在基数词前面加上“且”、“可”、“数”、“盖”、“约”、“将”、“几”、“无虑”等词
①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分析:“且”即“将近”,“且九十”即“将近九十岁”,省略了量词“岁”。
②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分析:“可二黍”即“大约两个黄米粒”或“大约二分”。(沪教版教材:可,大约)
用三、五、七、九及其倍数表示“多”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分析:“三”即“多次”,省略了量词“次”。(部编版教材:三,多次)
③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分析:“十二”是“三”的倍数,“十二卷”即“很多卷”。(部编版教材: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用十、百、千、万表示“多”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分析:“千”、“百”不是实数,而是带有夸张的性质。
用“半”、“一”、“二”、“三”、“一二”等表示“少”
表示单倍,常用“倍”表示,将“一”省略。如果是多倍,就用数字表示,省略“倍”,或数字和“倍”都出现
用乘积表数,也类似倍数三五之夜(《项脊轩志》)
分析:“三五”即“三”和“五”的乘积,农历每月十五。(部编版教材:三五,农历每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