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灵活多样的词性变化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中,词性的改变是一种临时性的改变,它一般是离不开语境的,如果脱离了语境,就很难说一个词是什么词性,有什么语法功能。
所谓某字的词类活用,往往是相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词类而言的。我们应该把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由今义联想语境义的方法,关注某字在当前句中的词类和意义,而不必计较其原属何种词类。
形容词本来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能受副词的修饰。在古汉语中,在特殊的语境里,某一形容词失去了其性质,而起表示事物的名称的作用,叫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特指说写者为了恰当地表现其所反映的内容,提高表达效果,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而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文字词句来进行修饰。(狭义)
把要说的人或事物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他)名称。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形容词“坚”和“锐”作“被”和“执”的宾语,用作名词,译为“铠甲”、“武器”。从修辞角度看,属借代,是以事物的性质、特征来代替事物。
例2:攘除奸凶(《出师表》)
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译为“奸邪凶恶的人”。这里指“曹操”或“曹魏政权”。从修辞角度看,属借代,是以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