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
这是一篇关于中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的思维导图,梳理了如太平天国运动(144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等标志性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历史影响。助力学生精准把握周年热点类题型的命题趋势,提升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素养,为中考历史高分突破提供针对性复习路径。
编辑于2025-11-19 14:18:38这是一篇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一、隋朝(完善):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唐朝(完善):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三、宋朝(加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四、元朝(新发展):忽必烈创立了行省制度,五、明朝(强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六、清朝(顶峰):清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七、君主专制制度的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史世界史标志性事件汇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战争开始的标志,*战争结束的标志,*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事件,*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考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远古人类:,2.原始农业:,3.早期国家:,4.春秋战国:,5.秦朝:,6.西汉:,7.东汉:,8.秦汉科技与文化:,9.三国鼎力:,10.两晋:,11.南北朝时期:,12.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13.隋朝:,14.唐朝:,15.隋唐科技与文化:,16.北宋:,17.南宋:,18.两宋科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一、隋朝(完善):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唐朝(完善):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三、宋朝(加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四、元朝(新发展):忽必烈创立了行省制度,五、明朝(强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六、清朝(顶峰):清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七、君主专制制度的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史世界史标志性事件汇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战争开始的标志,*战争结束的标志,*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事件,*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考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远古人类:,2.原始农业:,3.早期国家:,4.春秋战国:,5.秦朝:,6.西汉:,7.东汉:,8.秦汉科技与文化:,9.三国鼎力:,10.两晋:,11.南北朝时期:,12.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13.隋朝:,14.唐朝:,15.隋唐科技与文化:,16.北宋:,17.南宋:,18.两宋科技
中考历史之周年热点专题
周年热点专题隋朝建立1440周年(581—2021)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历来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复习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朝
1.政治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经济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沿袭北魏的均田制,颁布均田法,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3.文化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二)唐朝
1.政治
(1)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2.经济
(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文化
(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3)绘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
(1)政事堂
唐朝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科举制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4)唐朝两税法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发展历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北宋发展、明清僵化,清末1905年废除。
3.影响:
(1)积极:
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オ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圆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选オ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2)消极:
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強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70周年(1851—2021)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以基督教为外衣的农民反抗斗争)
(1)背景
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②沉重捐税与土地兼并加重生活负担③连年自然灾害。
(2)阶段
①1851~1856全盛时期
②1856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发生分裂,由盛转衰
③1856~1864衰落时期
(3)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1853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剩余上交国库。[平均主义]评价:积极:反封建思想斗争结晶。消极:平均主义不切实际、空想性。
②《资政新篇》1859内容: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评价: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是缺乏实施环境
(4)评价
①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但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②提升了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的地位
③改变了清政府财政运作方式④客观上推动了上海地区的开发
2.天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
①都是近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
②都是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
③都被中外发动势力联合绞杀;
④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从运动的进程看,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而这一切,义和团都没有。
②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太平天国运动指向国内的封建主义——清王朝;而义和团运动则指向外国帝国主义。
③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对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至始至终坚持“剿”;而对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
④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而义和团则盲目笼统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3.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1)学技术:洋务运动
(2)学制度:《资政新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学思想:新文化
周年热点专题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1911—2021) 【孙中山诞辰155周年(1866—2021)】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复习时要特别关注。
1.辛亥革命
(1)背景
①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学东渐,西方思想传入,国人思想解放;
④孙中山在1894在美国成立兴中会,1905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了领导核心;
⑤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全国掀起了保路运动。
⑥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
(2)过程
①1911.10.10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
②1912.01.01按先前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织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五色旗为国旗,采用民国纪年(民国=公元1911),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内容:主权在民、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其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袁世凯设定(因人设法,有违法律严密性)。
评价积极: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消极:未能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未能彻底消灭三座大山对中国的压迫。
2.孙中山与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