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高频考点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系统梳理了自考范围内的关键理论与知识模块,涵盖教育论、艺术论、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及审美经验论五大维度,帮助考生掌握简答、论述等题型的应对策略。
自考-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史一,梳理了从先秦到隋唐五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帮助学习者快速把握文学史的关键节点,是应对考试的实用工具。
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汉语,梳理了古汉语的核心必考考点,通过梳理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用法差异,解析使动、意动等动词特殊用法,并对比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迁,导图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有机网络,助力学习者在繁复的文言现象中把握规律、举一反三。
自考-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概论,梳理了语言学概论的核心高频考点,涵盖基础理论、结构要素、应用领域及发展规律。适合考生快速定位核心概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美学高频考点
绪论
介绍学习内容,选择题
美学的学科属性
诞生
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的研究对象
代表性看法
研究美和美的规律
研究艺术
研究审美心理
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本课程观点
审美活动
美学的研究方法
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审美活动论
本课研究对象,选择,简答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
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
基本性质
本己性
个性化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有共性
以主体为根据,目的
受社会实践的制约
有特性
追求满足人心灵需要的精神内涵
审美活动是最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发生理论
达尔文,弗洛伊德
生物本能说
普列汉诺夫
劳动说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基本前提
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
社会中介因素
巫术礼仪活动
发生标志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物质的装饰
装饰化器物造型
器物装饰
人类自我装饰
固定装饰
纹身
非固定装饰
配饰
主要样式
雕刻
绘画
音乐
舞蹈
审美活动的主体和对象
审美主体【人】的存在状态
惊异
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体验
沉浸在与对象的直接相处中
澄明
走向本真的世界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客观条件
色彩
线条
形状
音响
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对象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显现—变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具有
非实体性
带给人的感受
开放性
审美形态论【客体】
审美的客体,选择,简答,论述
审美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划分审美形态的标准
广泛性
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
统摄性
有概括性
历史性
受历史发展的制约
审美形态的特征
生成性
能让人感受到美
贯通性
给人的感受是一贯的,变化不大的
兼容性
二重性
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审美形态与思维方式
中国—象数思维
西方—抽象思维
审美形态与语言
汉语是流块建构
西语是关系框架
审美形态与文化
宗教,哲学,审美文化相互影响
六种审美形态
优美与崇高
优美【和谐】
阴柔
最普遍的形态
内涵特点
超然优雅人生境界的表现
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
和谐化一的内容
愉快的审美体验
崇高
阳刚
粗矿博大的感性形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两者比较
优美展示了人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
崇高更多体现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
悲剧与喜剧
悲剧
冲突,抗争,毁灭
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展示对人生存价值的肯定
肯定来源于抗争
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冲突和超越
是人实践存在的一种深层体验
喜剧
对笑及其原因的探讨
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具有社会批判性
情感形式以笑为主
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
通过否定来意识到肯定
两者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与联系
古希腊戏剧被认为是一种“模仿的艺术”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喜剧是人生的两种“生存状态”
丑和荒诞
丑【不和谐】
与人对社会、自然的恐惧感有关【恐惧】
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等形式
丑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审美活动,主体,对象都有局限性
丑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现代人劳动中的异化
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美学思潮的变化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荒诞【假和谐】
对人生无意义与虚无的审美感悟【无聊】
对人生存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荒诞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源于荒诞派戏剧
对现实具有批判性
批判性拉进审美与人生实践
反理性也是理性主义的果实
审美经验论【主体】
审美的主体,选择,简答,论述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
人生实践的重要形式
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是艺术家和接受者的实践
特征
直观性
非功利性
超越性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构成要素
感知
五官感受
想象
大脑加工
情感
情感参与
理解
理性理解
结构法则
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
情感也是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情感对想象进行支配与调解
理解制约想象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呈现【感性】
通过感知使对象在主体意识中呈现
构成【知性】
借助想象力构成完整审美对象
评价【理性】
运用审美理想对对象做出评价
艺术论
典型审美活动,选择,简答,分析题概率较高
艺术的存在方式
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游戏说,席勒
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表现说,克罗齐,陆机
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
符号说,苏珊
教化说,韩愈,柳宗元
娱乐说,李渔
存在于意象世界中
存在于主体审美心理活动和经验中
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流程中
艺术品特征
他律性
形式符号性
艺术的功能
最核心功能是审美
其他功能
娱乐消遣
认识作用
道德教育
宗教感化
思想启迪
政治宣传
心理平衡
社会干预
文化交流
商业广告
艺术的形态
空间艺术
建筑
雕塑
时间艺术
戏剧
艺术的三个环节
创造
核心是意象的孕育和生成
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艺术天才客观存在
艺术敏感
艺术想象力
艺术灵感
艺术技巧
构成
艺术构成的层次结构
物质实在层
形式符号层
意象世界层
意境超验层
艺术品的本质是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的结构
意(思想)
象(内容)
意象的生成
主客体的融合
意象的类型
仿象
兴象
喻象
抽象
意象的特征
虚拟性
想象性
情感性
接受
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重建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审美对象的现实生成
源于接受的“期待视界”
艺术品有特殊的形式结构
意象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鉴赏过程
观—品—悟
教育论
关于美育的问题,选择,简答
美育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
以乐感化,天人合一(与道德教化结合)
中国近代
引入美育
蔡元培
小说的熏、浸、刺、提
梁启超
德智体美“四育”
王国维
西方古代
音乐陶冶心灵
柏拉图
悲剧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
寓教于乐
格拉斯
西方近代
消遣,愉悦作用
文艺复兴
美育成为独立学科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
美育的内涵
人格教育
情感教育
艺术教育
美育的特点
诉诸感性
潜移默化
能动性
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
陶冶情操,德智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化性起伪
改造人性之“伪”
美育的目的
最高目标
造就审美的人
本质
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