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教育史知识大纲
中外教育史知识大纲,涵盖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宋元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的教育、朱熹的教育思想、明清的文教政策、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对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中外教育史
萌芽形态的学校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明堂 成均 虞庠 是我国最早的学校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西周的官学制度 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由国家垄断, 学术掌握在官府手中
政教合一
官师合一
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 社会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只有学会了礼才会合乎规范,彰显贵族尊严。
礼和乐紧密联系,有礼必有乐,礼的作用在于约束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内心情感。
总体特征
同:文教政策:官方垄断 学校性质:均为官学 学生来源:大部分为贵族子弟 教师来源:官师合一,官吏兼任 教育内容: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异:夏尚武 →商重乐→周尊礼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管学衰落,学术文化的下移
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心顾及文化教育 世袭制使贵族子弟无心向学
士阶层的崛起
私学的基本特点
土地私有 独立自主 有教无类 不拘一格
稷下学宫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字系统记载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产物,兼备私学和官学两种性质,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务于一体,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不治而议论的办学宗旨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作用 对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是治国安民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论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类:①族类招收学生不分名族,国别②类别,招收学生不问出身,不论贫富贵贱③招收学生灵活动机,不循成规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行结合
道德教育:立志有恒 克己内省 敏言慎行 改过迁善
论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师生平等,相互促进
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专心有恒 教亦多术
荀子的教学
论教学过程 闻见知行 论教学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 论教学态度虚壹而静 论教学思维兼陈中衡
墨子
素丝说
论教育内容
重视自然科技知识
重视思维论辩教育
教育方法 主动 创造 量力
战国后期重要教育论著
《大学》
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论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就是尊崇德性,发掘自身的先天善性 道学问就是注重学习和询问 论学习过程:学问思辨行
《学记》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教学原则 预,预防,提前预知到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 时,及时,要抓住学习的恰当时机,及时施教 孙,顺序,要尊崇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 摩,观摩,师友之间切磋琢磨,相互进步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
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法(产婆术) 人获取知识就像分娩,需要助产的方法来帮助。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对比
图片所示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个人的心才是世界的根本,“我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我心”) 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教学原则与方法 知行合一 随人分限 论儿童教育 激发兴趣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儿童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明清的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国子监,八旗子弟,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①推崇程朱理学②严格学校管理(升堂积分制,六等黜陟法)严禁师生议论国事③禁锢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论小学和大学 小学 大学 8岁入学 15岁入学 小学明其事 大学明其理 小学教育方法:①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②要求生动形象,激发兴趣③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教育方法:①重视自学②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相互交 流。 小学教育任务: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任务基础上加光饰品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局敬持志
宋元时期的教育
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宋代的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 州县立学 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振兴太学 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是世界 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必修, 选修的教育制度。
熙宁兴学(王安石) 改革太学体制 设立经一局,统一经学 举办专门学校 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崇宁兴学(蔡京) 州县普遍设学 扩建太学 以学校取代科举考试 兴办专门学校
秦汉时期的教育
汉代的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 重选举——察举制的确立
汉代的学校教育
鸿都门学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 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来源——内视反听(既反省自己的言行,也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 强勉学问(强勉努力,刻苦钻研) 专一虚静(专心一志) 博贯多连(思考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