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知识笔记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第三章的内容,包括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发展动因、心理发展过程、发展心理学简史、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编辑于2021-09-05 15:38:28第3章 发展心理学
概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
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
社会性
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
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
青春发育期
方向性与顺序性
自上而下
从中心到边缘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研究的功能: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特殊性(略)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横向设计
纵向设计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略
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高尔顿)
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华生
行为主义代表人,创建了“强生”品牌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班杜拉)
观察学习。(高尔顿)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点
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只要看到“相互作用”4个字,就想到皮亚杰就对了)
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图式
苹果是水果
同化
把“水果”这个文件夹里放很多新的东西。 填充、扩大、量的改变
顺应
当核桃无法放入“水果”这个文件夹里,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坚果”。
平衡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化
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
客体永久性
某一物体消失,儿童便认为它不存在了
前运算阶段(2~6、7岁)
泛灵论
认为外在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自我中心
不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知道A<B,不知道B>A
缺乏守恒
外在事物如何变化,其本质不变的守恒性,儿童不知。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可进行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能提出假设 抽象逻辑思维
以心理社会危机为标准划分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没考过
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观点
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经历特有的发展里程。
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
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
对人类婴儿的研究表明,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采用“敏感期”较为恰当。
发展心理学简史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科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 普莱尔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中期之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婴儿期 0~3岁
新生儿的发展
新生儿指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无条件反射。 有明显生存意义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
啼哭的功能:传递需求信息。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婴儿期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主要动作: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从整体向分化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多选题)
头尾原则:头>=脚
近远原则:身体中轴部位>=周边
大小原则:大肌肉(粗)>=小肌肉(细)
婴儿期的学习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
模仿学习。
反射学习方式。
偏好新意刺激的学习形式。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听觉。语音。音乐。视听协调能力。
婴儿知觉的发展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视听协调。
深度知觉:大约从六个月开始。视觉悬崖装置。吉布森
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注意
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
记忆
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按记忆的内容: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按出生时间
12个月以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睡觉掉床、手部挤伤)
12个月以后:以表象注意和词语注意为主导。
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略
婴儿期的言语发展
根据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让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
婴儿的发音
三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三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适合于婴儿说话的语法技巧
句子要简短。语速减慢。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
语法的获得
1.5~2.5岁是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气质
婴儿的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
情绪性。
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
活动性。
有限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冲动性。
情绪反应能力,极易冲动。
社交性。
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的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抚养型。
易于适应环境。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
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动时无法适应。
抚养困难型。
难以适应环境。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
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发展缓慢型。
适应环境缓慢。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
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出生后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成连续增长的模式。
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社会化的开端。
婴儿兴趣的发展。男孩儿、女孩儿。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2~4个月。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婴儿的哭泣自出生就有,且较早出现分化。
分离焦虑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情节,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一切人。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及其他人。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特别对母亲的依恋。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相信母亲爱自己,能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婴儿的依恋类型。艾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
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可能表现极度的反抗。
幼儿期 3~6、7岁
幼儿期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单选题。
游戏的发展
1、机能游戏。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又称假装游戏。幼儿期的游戏特点。
3、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
10岁后,运用策略的能力,稳定发展。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目不转睛盯着物体。)
复述策略。(摇头晃脑)
特征定位策略。(记住事物的典型特点。小白兔的儿歌。)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分类能力分为四级水平。不能。感知特征。知识和经验。概念是分类。
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幼儿想象的发展(不考)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
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是促进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
主要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语义的深化。
主要的词汇发展是实词。其次是虚词(例如:比如,但是)。首先掌握实词里的名词。其次是动词。(选择题考顺序)
幼儿掌握句子的发展
理解句子的策略:语义策略。语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不完整→完整
简单→复合
陈述→多形式
无修饰→有修饰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对话语→独白语 情境语→连贯语
儿童掌握语用技能的发展表现为
早期沟通的手势。
听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
幼儿说的技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的回应。
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幼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性的初步形成。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体验高自尊与以后生活中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关。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较高的地位。权威。能力较强。聪明。健壮或漂亮。父母,老师,哥哥,姐姐等。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3~4岁。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
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
正常现象。父母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
童年期 6、7岁~12、13岁
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单选题)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包括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复述策略
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
组织策略
是指把所要实记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系统化策略
只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型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巧妙加工策略
只要识记的刺激信息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基本特征
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
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小学儿童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演绎推理能力
三种水平
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推理。
能够对通过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归纳推理能力
类比推理能力
特点
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关于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发展速度。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新的思维结构构成:主要特点之一为掌握守恒。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包括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
8岁组儿童处于转折时段。
9岁以后,基本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
脱自我中心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略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
子主题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道德行为的发展
略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友谊的发展
略
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略
青春发育期 11、12~15、16岁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生理发育加速
身体成长加速
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
第二性征的出现
性功能成熟
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
心理和行为偏差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父母)与开放性(同伴)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巅峰(11.04)
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单选题)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的变化
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青春期早期
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
情绪稳定性差,起伏变化多。
青春期后期
情绪稳定性增加,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
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梳理而烦恼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独特自我
假想观众
第二逆反期
少年期 逆反期 表现
要求精神自主和人格的独立
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主要对象
父母
反抗的形式
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讲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第一、二逆反期的异同
共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独立自主权
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
异
第一叛逆期
行为
第二叛逆期
人格、全面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略)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不考
青年期 17、18~35岁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生活空间的扩大
开始恋爱、结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帕瑞)
二元论阶段(非黑即白)
相对性阶段(黑白之间的灰色)
约定性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略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略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我是可靠的
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工作中,我是....的样子
生活中,我是...的样子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透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
确立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单选题)
略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
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
特效药。
成本价与要价差别大。
支付能力达不到要价。也不能赊账。
为救命(家庭道德)只好偷药(社会道德)。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服从成人)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个人有需要,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关心他人需求,获得社会赞同。)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好公民。(强调服从法律和权威)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法律条文可协商改变)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生命价值,人类正义,个人尊严等超法律原则。)
中年期 35~60岁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女性更年期
45~55岁。延续8~12年。
男性更年期
性器官萎缩。性功能下降。
更年期的症状由生理内分泌改变引起。又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中年转换期。
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一步发展。
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特殊智力学说
晶态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液态智力
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
遵奉者水平
按规则行事。
公平水平
能将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
自主水平
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整合水平
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和中途,还会积极的解决这些冲突,善于放弃,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定型了
成熟性(多选)
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不是圆滑,是圆通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 一般认为是“完美人格”。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的阐述。
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
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
次级控制
指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稳定。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
小结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幼儿
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童年
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少年期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青年期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中年期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老年期 60岁~衰亡
老化的原因
略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点
老年的心理变化只有不断的老化和衰退,没有发展。老年丧失期间所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多选题)
毕生发展观
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在任何时候发生。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不同。
心理发展总是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的结合。
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影响因素有多种,主要为成熟、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视觉减退。听觉减退。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年龄趋势
40~50岁间出现明显减退。70岁时关键期。
特点
略
主要记忆障碍
信息提取困难。
解释
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
延缓和弥补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不安全感。
孤独感。
适应性差。
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回忆往事。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