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经典常谈》、《尚书第三》、初中名著、名著阅读、章节内容梳理,《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书”。“书”上(旧时书为竖排)加一“尚”字无疑就是表示尊信的意味。
谢廖沙不顾母亲的阻拦,毅然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战士。他担任共青团书记,积极工作,发展团员,并在工作中爱上了丽达。两个月后,谢廖沙随红军撤离,但收到了保尔从前线来的信,得知保尔已经成为骑兵旅的一名战斗员。此章节通过描述谢廖沙的参与和成长,以及保尔的情况,展示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红军与布尔什维克战士的奋斗和牺牲,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坚定信念。
初中名著 名著阅读 钢铁 章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三章主要围绕保尔与冬妮娅的相遇和初步交流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同时,本章也展现了保尔在车站的生活和与同事的互动,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初中语文、《经典常谈》、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思维导读。《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经典常谈 尚书第三
1、名字由来
《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书”。“书”上(旧时书为竖排)加一“尚”字无疑就是表示尊信的意味。
2、形式与地位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
记言——直接
按照说的话写下来,稍加剪裁即可
记事——间接
需转化自称为他称
记言早于记事
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还多以记言为主
战国:记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 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辞
3、内容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大部分是号令,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那些号令多称为“誓”“诰”:
“誓”——有关军事的叫誓
“诰”——平时的号令
君告臣的话多为“命”
臣告君的话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mó)
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谋划称之曰谟)
由当代史官(亲闻) +后代史官(传闻)
4、发展(流传中遭遇)
秦始皇焚书坑儒
济南伏生私藏《尚书》
汉惠帝(刘盈)开了书禁,但在战乱中失去数十篇,只剩下29篇;(利用这些书,于齐鲁之间私自教授)
汉文帝(刘恒)想召他入朝为官,但是他已90多岁,汉文帝便派晁错来学习。
伏生私人的教授+朝廷的提倡, 使《尚书》流传开来
汉景帝(刘启)
西汉
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拆毁孔子的旧宅
在墙壁中得到《书》,交还给孔子后人孔安国
孔安国将这些书加以整理,称为《古文尚书》
武帝时,孔安国将书献上去,但因语言和字体两重困难,无人能读,便压在皇家图书管理
西汉末年兵乱,流失了
东汉初
杜林在西州(新疆)得《古文尚书》一卷,经常随身携带,非常爱惜
当时经学大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这卷书作注
学者爱重
后来也流失了
冒名顶替
西汉汉成帝时
东莱:张霸
不知孔壁的书还在, 便根据《书序》,将伏生29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伪书)
成为 《古文尚书百篇》
每篇都很简短,文意浅陋
成帝对照孔壁《尚书》,将张霸下狱,却让其书流传于世间
后,张霸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将书毁废。
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此失传
三国末年
魏国王肃
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
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
伪《古文尚书》时,将伏生的29篇分割为33篇,另增多25篇,共58
总结:西周以前,君主为所欲为,不受政治道德拘束,逢臣民不听话,太初上帝和先祖来就能解决
鬼治主义
西周以后,疆域拓展,交通便利,富力增加,文化大开,孔子、荀子、韩非等人思想建立在人性上,只要君主德行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压迫
德治主义
伪《古文尚书》孔传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
清代
清初 王若璩(qú)——《古文尚书疏证》
惠栋 ——《古文尚书考》
清中叶丁宴——《尚书余论》
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
伏生的《尚书》说和马融、郑玄注
贾逵——许慎的老师 马融——卢植(和郑玄)的老师 郑玄——《三国演义》小说中刘备的老师
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