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港新片区发展规划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导图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方面,收藏下图了解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稳中加速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加快布局,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20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7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2亿元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各级各类学校达到47所
初步建立以三级医院为核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
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
加快推进上海天文馆、冰雪之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等26所学校启动建设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发展主要指标
预期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5%
预期202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预期2025年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预期2025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3个
预期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50%
预期2025年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累计50亿元(人民币)左右
预期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6%左右
预计202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预期2025年认定总部机构累计50家左右
预计2025年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累计300家左右
预计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累计20家左右
预计2025年常住人口规模80万人左右
预期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000家左右
预计2025年5G 网络区域覆盖率不低于99%
预期202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洋山港)2600万左右标箱
预期2025年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区域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速15%左右
预期2025年跨境融资额年均增长率30%左右
主要任务
全力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打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构建高水平国际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体系
增强创新策源和国际创新协同能力
集聚多元优质的创新主体
引进20家左右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
建设30家国内领先的开放型产业创新平台
到2025年,培育引进50家以上高质量科技服务机构
打造创新活力迸发的人才高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协同区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建设“东方芯港”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建设“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左右
打造“平台+应用”人工智能生态链。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左右
建设“大飞机园”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左右
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
到 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积极参与6G标准研究,建设“海洋创新园”
发展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现代服务业
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发展
实施更有利于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
到2025年,累计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300家左右
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离岸转手买卖、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
集聚发展新型国际贸易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鼓励引进具有投资、研发、运营、结算、人力资源等综合性功能的总部
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
建设临港集疏运中心
造区域性航空总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
打造集仓储物流、高端制造、港航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打造1000亿规模的产业生态体系
建设数字经济高地
建设国际信息通信设施
打造体现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的现代化新城样板间
塑造“一核一带四区”空间格局
构建高效便捷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打造数字智慧城市
加快数字新基建
打造临港5G网络连续覆盖
固网“双千兆”示范区
建设全域感知的智能物联专网
新增不少于1万个高清智能摄像头
建设20万个以上神经元,实现50+社区覆盖
试点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丰富数字生活
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新型“数字社区”
建设智能医联体服务平台
全面发展数字教育
建设数字天文馆、数字少年宫等数字平台
建设临港新片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高品质公共配套服务
共同打造市级医学中心。建设社区医院。
加强养老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到2025年,累计新增各类住房约20万套
加大高品质商业服务供给力度
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增强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一网统管”精细化管理水平
打造城市运行管理门户、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事件智能识别服务系统
增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