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的思维导图,归纳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的作品。
编辑于2021-09-11 12:16:25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主张因材施教,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积极性:1.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为后人留下许多启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局限性:1.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具民主性。2.轻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与墨子、孟子、荀子等同为先秦七子,与墨子同为国学三圣。
墨子(公元前476-公元前390)兼爱非攻
墨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墨子》“艰苦实践、服从纪律”,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性素丝说”,以培养“兼士”为教育的培养目的,主张政治和道德教育,除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倡导积极主动地去说教。
积极性:1.具有先进而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活动。2.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引导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局限性:1.过于严苛,过于理想化。
与孔子、孟子、荀子等同为先秦七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性善论
孟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孟子》,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主张“性善论”倡导“个人本位论”,主张“仁政”,教育目的是培养“明人伦”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教学原则和方法有:1.自求自得2.专心有恒3.启发诱导4.循序渐进。
积极性:1.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当今的学习和教育仍有一定教育意义。2.他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局限性:1.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与孔子合成为“孔孟”,与孔子、墨子、荀子等同为先秦七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性恶论
荀子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劝学》,从“性恶论”出发,提出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重视对古代典籍的学习,以儒经为学习与教育的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为“闻见、知、行”,强调尊师。
积极性:1.强调了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2.强调了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3.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局限性:1.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2.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其他儒家一样,是站在封建阶级立场,并为其服务的局限性。
与孔子、墨子、孟子等同为先秦七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汉代孔子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在《举贤良对策》一书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三大文教政策,重视教学,在于培养德性,主体是道德教育,核心是“三纲五常”认为通过教化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积极性:1.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基础。局限性:1.教育目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2.推动儒家的思想,对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
颜之推(公元531-公元591)颜氏家训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代表著作有《颜氏家训》,改良已经衰弱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之国人才,德与义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并提出了原则和方法:1.及早施教2.威严与慈爱相结合3.均爱原则4.重视语言教育5.重视道德教育。他还重视成人教育,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
积极性:1.他的某些教育原则和方法对现今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树立了家庭教育的典范。
隋唐时期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教育思想,代表著作《师说》,其中论述了师生关系,尊重师道是他教育思想最突出特点之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教育的作用是由人性所决定的,并规定教育的权利,和以仁、礼、信、义、智为内容,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积极性:1.他提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有一些是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对于当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2.他对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是对封建贵族的选人唯贵,用人为亲这种腐朽思想的一种批判。局限性:因其所属阶级和思想的局限,思想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阶级色彩。
宋辽金元时期
朱熹(公元1130-公元1200)程朱理学
朱熹的教育思想,代表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重要注本,是儒家理学的名著,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作用观,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将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和联系的阶段,强调读书穷理,概括为: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记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
积极性:1.关于“小学”“大学”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2.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反映了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对当今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局限性:1.朱子读书法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读书法主要强调怎么读书,而不重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明清时期
王守仁(1472-1529)心学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因此,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基本主张: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4.贵于改过。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积极性:1.他的“良知”思想,说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他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倾向,在当时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局限性:1.他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
近现代
蔡元培(1868-1940)自由民主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且在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倡完全人格教育,力倡“尚自然、展个性”,主张教育独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他阐明的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积极性:1.他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2.他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局限性:1.他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但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脱离政治,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晏阳初(1890-1990)乡村教育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对于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这集中表现为他所概括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他提出了“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
积极性:1.他的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爱国之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局限性:“化农民”与“农民化”之间的关系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与途径之间的关系。尽管晏阳初对中国农村的问题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但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努力值得肯定。
陶行知(1891-1946)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积极性: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弟子
梁漱溟(1893-1988)乡农教育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关于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而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分开。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他认为要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内容是乡农学校的教育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积极性:1.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都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当前我国新农村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局限性:1.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打破正常伦理顺序。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教三大内容和任务。”21世纪未来的教育方向,不能仅仅用教育来看教育。
黄炎培(1878—1965)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敬业乐群”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规范。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提出了职业教育方针:社会化、科学化,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积极性:1.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当今仍有重大影响。
陈鹤琴(1892-1982)活教育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时间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化的儿童教育,提倡“活教育”:主要反映在三大目标上: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能够牺牲个人小我,以成全民族之大我;要有奉献服务精神,甘愿为社会造福;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课程论),活教育的课程本质上是活动课程,提出了名为“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方法论),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积极性:1.“活教育”的方法论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2..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局限性:“活教育”的方法论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