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伍光和,去年考研自己整理的,较详细方便记忆,从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海洋和陆地水、大气圈和气候系统、土壤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编辑于2021-09-13 10:58:36自然地理
绪论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
地理学常识
地理学
综合性
区域性
环境性
系统性
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划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研究认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贡献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关系
与环境地学的关系
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行星运动特征
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
轨道定律
面积定律
周期定律
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
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将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
造成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保证地球的大气不致逸散
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
控制温差,减弱紫外线辐射,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意义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意义
决定了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密切相关
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意义
影响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
提供了日和年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
引起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岁差、章动和极移
岁差
章动
极移
地理坐标
纬线和纬度:地轴、地心、赤道、纬线、纬度、天球、天极
经线和经度:经线圈、经线、经度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
地球的内部构造
两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外部构造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
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是成对的
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较宽广,向南逐渐变窄
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像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影响
海陆起伏曲线
岛屿
大陆岛
海洋岛
火山岛
珊瑚岛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成分与矿物
化学成分
矿物
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
矿物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条痕
透明度
光泽
硬度
解理
节理
断口
比重
磁性
化学性质
单质和化合物
胶体矿物
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
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岩石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岩石的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作用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产状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整合侵入体
不整合侵入体
结构
玻璃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显晶质结构
斑状结构
构造
块状构造
斑杂构造
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
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
沉积岩
成岩过程
先成岩石的破坏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
层理
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
层面呈波状起伏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类型
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作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普遍性和永恒性
方向性
非均速性
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岩相
海相
陆相
过渡相
沉积建造
地槽型建造
地台型建造
过渡型建造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侵入接触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
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
倾斜构造
单面山和猪背岭
褶皱构造
向斜
背斜
断裂构造
节理
断层
断层的基本要素
断层的分类
地垒和地堑
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的类型
扩张(或增生)型边界
俯冲(或汇聚)型边界
岛弧海沟型边界
地缝合线型边界
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板块的划分
板块的驱动力
大洋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威尔逊旋回理论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衰退期
残余期
消亡期
槽台说与地洼说
槽台说
地洼说
地质力学学说
火山与地震
火山
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火山类型
裂隙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
火山分布
火山地貌
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震
基本概念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地震带
全球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的演变
地质年代和地质年代表
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
地壳演化简史
太古宙
元古宙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海洋和陆地水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水循环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机理
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大循环
小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
形成水圈,联系四大圈层
进行各大圈层的物质输送、能量传输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由于存在水循环,水才成为可再生资源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
全球水量平衡的表现
海洋
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洋的起源
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洋
海及其分类
海
海的分类
内海
边缘海
外海
岛间海
海湾
海水的组成
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海水盐度
海水氯度
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海水的运动
潮汐与潮流
潮汐
潮流
海洋中的波浪
波浪
波浪四要素
波浪的成因分类
波浪的折射
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洋流
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按成因
摩擦流
重力-气压梯度流
潮流
按水温
暖流
寒流
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
亚热带环流
亚极地环流
赤道环流
大洋水团
表层水团
中心水团
中层水团
深层与底层水团
温盐环流
海平面升降
海平面总体变化情况
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海洋动力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形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积者
海洋是气温的重要调节者
海洋的环境保护
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
基本概念
河流
水系
流域
分水岭
水系形式
河流的纵横断面
落差
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断面
河流横断面
平衡剖面
河流的分段
河源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口
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水量大小和流域面积大小有直接关系
流域形状影响河流水量变化
流域高度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气温,进而影响流域水量变化
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影响
流域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的渗透性和抗腐蚀性对河网密度的影响
河网密度
水的运动
层流
紊流
环流
水情要素
水位
流速
流量
水温和冰情
水温影响因素
河流补给特征
太阳辐射和流域气温
河水温度随时间、流程远近发生变化
受河流流向的影响
河水与大气及河谷地表的热交换
冰情
河川径流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停蓄阶段
漫流阶段
河槽集流阶段
径流计量单位
径流总量
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
径流变率(模比系数)
径流系数
正常径流量
离差系数
影响因素
年径流量
补给来源
流域面积
径流的变化
年内变化
年际变化
特征径流
洪水
枯水
河流的补给
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
降水补给
融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人工补给
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
直线分割法
退水曲线法
流域的水量平衡
河流的分类
河流分类
融水补给的河流
雨水补给的河流
融雪及雨水补给不足的河流
冰川补给的河流
我国河流分类
东北型河流、华北型河流
华南型河流
西南型河流
西北型河流
内蒙古型河流
青藏高原型河流
阿尔泰型河流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的影响
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河流的水文特征受气候条件制约
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
植被与水循环
减缓了水分循环的速度
加快了局部水循环的速度
调节洪水、枯水的径流
提高水的利用率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水循环的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
热量和矿物质随水分一起输送
河流的搬运作用
荒漠地区绝大多数绿洲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联系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
湖泊与沼泽
湖泊
湖泊的分类
湖泊的成因分类
湖泊的其他分类
湖水的性质
湖泊水文特征
湖水的运动
定振波
湖流
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沼泽
沼泽形成的自然条件和过程
沼泽形成的条件
水分条件
地势地平
排水不畅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地表组成物质粘重不易渗透
沼泽的形成过程
水体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
森林沼泽化
草甸沼泽化
沼泽的水文特征
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且水的运动十分缓慢,径流极小,径流量只及蒸发量的1/3
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这导致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
苔藓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调节径流
沼泽的分类
低位沼泽
中位沼泽
高位沼泽
湿地
湿地的生态意义
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
化学性质
总矿化度
硬度
岩石的水理性质
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
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
地下水动态
影响地下水动态因素
气候
河湖水位升降,海岸附近涨落潮
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侵蚀基准面位置的变化
植物的蒸腾作用
人为因素的多方面影响
地下水的运动形式
层流
紊流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储存条件的分类
基本概念
饱水带
包气带
潜水面
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掌握概念和特征
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
按储存空间的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溶隙水)
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成冰作用
冰川类型
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高原冰川
子主题
山麓冰川
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分布
冰川分布的高度
雪线
气候雪线
地形雪线
雪线的影响因素
气温
降水量
地形
山势
坡向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发生影响,巨大的冰川对广大地区甚至全球气候发生影响。冰盖的扩展将大大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从而促使地球进一步变冷,并影响气团性质和环流特征
在水圈的水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
冰川的推进与退缩的影响
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土壤圈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土壤含义
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形态
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
土壤构造(剖面构造)
土壤发生层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
O 层(有机层)
A 层(腐殖质层)
E 层(淋溶层)
B 层(淀积层)
C 层(母质层或风化层)
R 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耕作层的划分和命名
耕作层(表土层)
犁底层(亚表土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死土层)
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松紧度
孔隙
土壤干湿度
新生体
侵入体
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
非特殊性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
有机质对肥力的作用
富含植物所需营养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
具有较大代换能力,可大量吸收和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能提高无机磷酸盐的溶解性
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土壤有机胶体具有缓冲土壤酸碱性的能力
腐殖质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耕作性能
腐殖质色暗,可增加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性能小,有利于保温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的来源及损耗
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毛管水
重力水
相关概念
饱和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
最大吸湿水
凋萎系数
土壤有效含水量
土壤空气
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运动,也影响养分的转化
影响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胶体
种类
土壤矿质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性质
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带电性
分散和凝聚性
土壤的离子交换
土壤溶液
组成物质
作用
土壤的酸碱反应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土壤圈与生物圈
土壤圈与水圈
土壤圈与大气圈
土壤圈与岩石圈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作用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所有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和演化
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母质因素
决定了土壤的属性
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影响土壤的质地
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影响岩石矿物的风化强度
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组成者
生物因素的机制
地带性土壤有其特定的植被类型
地形因素
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影响土壤发育过程
时间因素
成土年龄
绝对年龄
相对年龄
时间越长土壤复杂性以及土壤的叠置性越强
人为因素
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影响具有双向性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二者关系
主要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灰化过程
黏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
钙化过程
盐渍化过程
碱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
潴育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
泥炭化过程
人为熟化过程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
国外土壤分类
前苏联的土壤分类
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
全球性的土壤纬度地带分布
区域性的土壤纬度地带分布
干湿度带性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带谱
分布规律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
中域性分异规律
微域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
同心圆式分布、阶梯式分布、棋盘式分布、框式分布
世界土壤分布
土壤类型特征
掌握定义、成土环境、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有机土
人为土
灰土
火山灰土
铁铝土
变性土
干旱土
盐成土
潜育土
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雏形土
新成土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
土壤资源及特点
土壤资源概念
土壤资源特点
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农林牧土壤资源的利用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土壤盐渍化
土地沙化
土壤污染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防治土壤侵蚀
改良盐碱地
改良沙土地
防治土壤污染
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土壤质量指标评价与体系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土壤肥力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健康质量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每种要素不是以单一形态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
地理环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形态单位的有规律的组合
自然综合体
地理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物质组成
能量基础
能量转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转换
对流层的物质交换
水圈的物质交换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有机界与其他要素的物质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
成因
表现
学说要点
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异
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概念
纬度地带性的科学性
经度地带性的非科学性
具有构造- 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垂直带性分异
成因
垂直带谱的性质
地域分异的尺度
全球性地域分异
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地域分异
小尺度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划分或合并法
部门区划图重叠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中国的自然区划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区划单位:带、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和州
综合性区划单位
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及土地分级
土地
土地分级
立地(相)
土地单元(限区)
土地系统(地方)
土地的分类
立地分类
土地单元分类
土地系统分类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的方法
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大气的成分
干洁空气
水汽
固液体杂质(气溶胶)
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的结构
大气质量
大气上界
大气质量
大气压力
气压
气压的垂直分布
大气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散逸层
标准大气
大气的热能
太阳辐射
太阳常数
太阳总辐射
日变化
年变化
反照率
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
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潜热输送
感热输送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的危害
应对全球变暖措施
温室气体
地- 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
日变化
年变化
辐射能净收入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水平分布
等温线
水平温度梯度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由于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线平行
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
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直减率
逆温层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锋面逆温
下沉逆温
大气湿度、蒸发与凝结
大气湿度
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饱和差
露点温度
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日变化
年变化
蒸发与凝结
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
蒸发面的温度
蒸发面的性质
蒸发面的性状
空气湿度
风
凝结和凝结条件
凝结
凝结条件
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与过饱和
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
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
绝热冷却
辐射冷却
平流冷却
混合冷却
凝结核
对水汽的吸附作用
使形成的滴粒比单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滴粒大得多,有利于水汽继续凝结
水汽的凝结现象
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露与霜
雾凇与雨凇
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雾
霾
辐射雾
平流雾
蒸气雾
上坡雾
锋面雾
云
积状云
层状云
波状云
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
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
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雨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致完全被蒸发
云滴增长的过程
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云滴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
冰晶效益
小或暖的水滴不断蒸发变小,大或冷的水滴不断凝结增大
云滴的冲并增长
云滴大小不同具有不同运动速度
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气旋)雨
台风雨
降水的时间变化
降水强度和降水量
降水的日变化
大陆型
海洋或海岸型
降水的季节变化
赤道型
热带型
副热带型
温带及高纬型
降水变率
温润系数
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赤道多雨带
南北纬15° ~ 30° 少雨带
中纬多雨带
高纬少雨带
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作用于空气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地转风
梯度风
风随高度的变化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环流
全球环流
全球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行星风系
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经向三圈环流
信风环流圈
中纬度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
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西风波动
西风急流
季风环流
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分布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
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
南北半球相互作用
地形尤其是青藏高原
季风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高原季风
局地环流
海陆风
山谷风
焚风
主要的天气与气候系统
气团和锋
气团及其分类
气团
气团的形成条件
气团变性
气团的类型
地理分类法
冰洋气团
极地气团
热带气团
赤道气团
热力分类法
冷气团
暖气团
锋及其分类
锋
锋面
锋线
锋的类型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锢囚锋
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
冰洋锋
极锋
赤道锋
锋面天气
冷锋天气
暖风天气
准静止锋天气
锢囚锋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
反气旋
根据温压结构
冷性反气旋
暖性反气旋
根据生成地区
极地反气旋
温带反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
气候系统
气候
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特性
热力学性质
动力学特性
含水性
静力学特性
气候系统组成部分
大气圈
海洋
冰冻圈
陆面
生物圈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日地距离
太阳高度
日照时间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大气环流促进热量的输送和水分循环
将低纬度的热量盈余传输到高纬度
把水汽从盈余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
调节海陆间热量
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
ENSO 对我国的影响
降水的影响
气温的影响
台风的影响
拉尼娜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致使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与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气温差异明显
影响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及水分分布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大陆度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的热量输送对气温差异的作用
冷暖洋流对所经处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形成垂直气候带
气候带与气候型
掌握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温降水、植被土壤特征
低纬度气候
赤道多雨气候
热带海洋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度气候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夏干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高纬度气候
副极地大陆型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高地气候
局地气候
森林气候
农田气候
城市气候
城市热岛
城市雨岛
暗岛效应
干岛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
气候变化简史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及其原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造山运动
火山活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改变下垫面性质
改变大气中某些成分
人为的释放热量
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变冷说
变暖说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地球的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生物与环境
生态环境相关概念
生物圈
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
生存条件
生态幅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综合性
非等价性
不可替代性
限制性
生态因子与生物
光与生物
光的性质(波长)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最为明显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
光的周期对生物的作用
温度与生物
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的影响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影响动物分布
水与生物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介质
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由于较大的热容量且吸热放热过程缓慢,为水生生物创造了稳定的温度环境
对生物的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有重要意义
空气与生物
化学成分方面
空气运动方面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土壤与生物
对植物而言
对动物而言
生物之间的关系
竞争
寄生作用
捕食作用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
生物适应的类型
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
k 对策者
r 对策者
生物的区系性
生物种群和群落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生物种群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种群中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增长
种内关系
生物群落
种类组成
群落交错区
物种多样性
边缘效应
生态位
优势种
伴生种
建群种
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性
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生态结构
群落环境
生物群落的动态
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生物群落的演替
按群落所在地物理环境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按其发展方向不同
进展演替
演替顶级
逆行演替
群落的分类
植被型
群系
群丛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生态系统
特征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组分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营养级
生物放大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程
输入
传递
散失
特点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林德曼效率
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反馈调节
负反馈
正反馈
生态系统的分类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与主要类型
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众多
具有较高的平均生物生产量和巨大的生物累积量
环境的多变使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比较明显
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纬度地带性分布
经度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分布
主要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温带草原
荒漠
冻原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特征
特征比较均一且变化较缓和
水生生物分布范围广泛,系统类型比陆地少
各种水体及同一水体不同部分自然条件也不完全一致
出现颠倒的生物量金字塔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主要特征
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
系统结构发生变化
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
生物产量一般较高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系统
主要特征
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食物链简化
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生态系统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格
潜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现状
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导致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随着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物种灭绝速率不断加快
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灭绝及因之造成的遗传多样性损失是不可逆和不可弥补的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离体保存
地貌
地貌成因及类型
地貌概念及地貌动力
地貌
地貌动力
地貌内营力
地貌外营力
地貌成因
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岩性对地貌因素形成的影响
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地貌类型
地貌等级划分
基本地貌类型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对生物界的影响
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褶曲构造地貌
穹隆构造地貌
断层构造地貌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壳
形成条件
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有利于风化产物停积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条件
基本特征
空间分布不连续,厚度差异大
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备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可分为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富铝型酸性风化壳
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
硅铝黏土型弱酸性风化壳
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
富钙碱性风化壳
岩屑型风化壳
古风化壳
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块体运动
重力地貌
崩落与崩塌地貌
地貌条件
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水文条件
滑落与滑坡地貌
内在因素
诱发因素
蠕动
防治措施
流水作用与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对破面、沟谷与河谷均可发生侵蚀
下切
侧蚀
溯源侵蚀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
推移
悬移
流水的堆积作用
含沙量过多
流速变小与流量减少
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地貌
坡积物
坡积裙
沟谷流水地貌
集水盆地
冲出锥
泥石流
形成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大
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补给
形成地貌
泥石流沟谷
泥石流扇
防治措施
河流地貌
河谷的发育
第一阶段:峡谷
第二阶段:宽谷
第三阶段:成熟河谷
河床和河漫滩
深槽与浅滩
边滩与河漫滩
河岸沙堤
迂回扇
牛轭湖
心滩与江心洲
三角洲和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三角洲平原带
三角洲前缘带
前三角洲带
三角洲的类型
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弱
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积扇
冲积扇
绿洲
山麓洪积倾斜平原
洪积扇阶地
河流阶地
构造阶地
形态特征
阶地面
阶地坡
阶地宽度
阶地高度
形成原因
构造运动
气候干湿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
暂时侵蚀基准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
类型
侵蚀阶地
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河谷类型与河流劫夺
河谷类型
顺向河
次成河
逆向河
先成河
叠置河
河流劫夺
准平原与山麓面
准平原
幼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山麓面
夷平面
岩溶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岩性与构造条件
可溶性
透水性
水动力条件
溶蚀力
流动性
影响岩溶地区碳酸盐沉积的因素
水流速度
二氧化碳含量
温度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与溶沟
喀斯特漏斗
落水洞
溶蚀洼地
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
峰丛、峰林与孤峰
干谷与盲谷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与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暗湖
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
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地中海型
温带型
寒带及高山寒冷型
干旱型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地带性
非地带性
喀斯特地貌与圈层作用
冰川作用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
冰蚀作用
磨蚀作用
拔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
冰面地貌
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冻土
冻融作用
冰缘地貌
石海与石河
构造土
冻账丘和冰锥
热融地貌
风沙作用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
风蚀作用
搬运作用
风积作用
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
风棱石与石窝
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蚀湖与风蚀谷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
沙丘及其形态特征
分类
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
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
多风向作用下的沙丘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沙丘的移动
黄土和黄土地貌
黄土
黄土的特性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水力
风力
重力
人为因素
黄土沟谷地貌
细沟、浅沟、切沟、冲沟、河沟
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土地沙漠化与石漠化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海岸与海底地貌
海岸地貌
海岸结构
海岸
潮间带
水下岸坡
海岸地貌
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
海岸动力因素
生物因素
气候因素
海蚀地貌
海蚀穴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柱
海蚀台
海积地貌
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海积地貌类型
中立带
侵蚀凹地
水下堆积台
海滩
水下堤与离岸坝
潟湖
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海积地貌类型
基岩沙砾质海岸
粉沙淤泥质海岸
海岸的分类
岩岸(山地海岸)
沙岸(平原海岸)
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海底地貌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边缘海沟
弧后盆地
深海平原
大洋隆起
大洋中脊
海底沉积物
近海沉积
机械沉积
生物沉积
化学沉积
远海沉积
火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