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词的分类
词共分为三大类:实词、虚词、叹词与拟声词,实词又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副词,虚词细分为介词、连词和助词。本思维导图包括每一部分的语法特征、分类以及注意内容。
编辑于2019-08-11 15:27:09词的分类
实词
名词
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一般能收数量词组修饰
两个鸡蛋 三本书 一个人 五年计划 一种思想 一些意见 一点积极性 一批军火
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
“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
从国外(回来) 向雷锋(学习) 把椅子(搬来) 在教室(讨论)
其他类别的词也可以出现在某些介词后面,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都有办法证明不是名词。
“从生到死”可以转换为“从生下来到死去”
“从小到大”可以转换为“从很小到很大”
由此证明介词“从…到…”后面的“生、死、小、大”不是名词。
不受副词修饰
✘不战争 ✘很智慧 ✘最青年
有时也有副词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但一般只限于某些固定格式。
管他…不…
管他飞机不飞机,冲上去再说。
…不…,…不…
画得山不山,水不水的。
…+方位/时间名词
他们生活在最下层。
这个东西放得太前了一点。
昨天已经中秋了。
今天才星期三。
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有些名词带有某些前缀和后缀作为形式标记
阿姨 阿爸
剪子 胖子 兔子 学者 劳动者 赚头 甜头 盖儿
名词的分类
人物名词
表示人
外宾 运动员
表示事物
山 河流
处所名词
表示处所
亚洲 中国 江西 滕王阁 邮局 附近 周围 门口
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
元旦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国庆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上午 下午 晚上 深夜
过去 现在 将来
昨天 今天 明天
从前
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
单纯方位词(共16个)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东 西 南 北 中 内 外 里 间 旁
合成方位词
两个单纯方位词对举
上下 前后 左右 里外 内外
以+单纯方位词
以上 以下 以前 以后 以内 以外
之+单纯方位词
之前 之后 之内 之外 之间
单纯方位词+头
上头 下头 前头 后头 东头 西头 里头 外头
单纯方位词+边
上边 下边 前边 后边 左边 右边 东边 西边 南边 北边 外边 里边 旁边
单纯方位词+面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东面 西面 南面 背面 外面 里面
其他
底下 当中 中间
方位词的主要用法
单纯方位词时一种粘着词,单用能力很差。它的主要用途是:
作为合成词(合成方位词)中的一个语素
天上 早上 地下 乡下 后天 野外 夜里
位于其他名词后组成方位结构
树林里 操场上 春节前 寒假后
位于介词后组成介宾结构
向后转 朝南开 往东走
在句子中可以对举着用
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有村,西有店。
构成成语
由表及里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东奔西走
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可以单用
东边有山。
南面是操场。
教室在后面。
合成方位词的主要用途是构成方位结构,或介宾结构。
长城内外 大江上下 毕业以后 离开北京以前 在旁边 从西面
方位词可表示在某个方面
政治上 理论上 历史上
方位词可表示界限
四十上下 县团级以上
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除了具备一般名词的特点(如能跟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以外,还经常修饰动词,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地方。
下午开会 您前面坐 咱们清华见 以后再谈
动词
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能用“不”修饰
不做 不来 不可以 不是 不属于
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
大多数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
看着 看了 看过
进行着 进行了 进行过
由于词义的限制,有的动词能带“着、了、过”;有的只能带其中的一个。
可以说“通过了”而不能说“通过着、通过过”
有的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
属于 是 使
大多数表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A
看→看看
做→做做
聊→聊聊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
学习→学习学习
讨论→讨论讨论
动词的分类
一般动词
行为动词
洗 飞
心理活动动词
爱 厌恶 尊敬
使令动词
使 让
比似动词
像 似 如
特殊动词
助动词
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
能 能够 可 可以 可能 会(第一组)
应 应该 应当 要 得 肯 敢(第二组)
助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受“不”修饰,多数可做谓语)之外,还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
这样做可以 你敢吗? 他会(助动词作谓语)
你可以走了。
你夜里敢出去吗?
他会说英语。
助动词作状语
助动词大都能进入“不X不”这个格式中,表示委婉或强调的口气。
第一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委婉的意味
“不能不相信”不等于“能相信,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不过口气要委婉一些。
第二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强调的意味
“你不应该不帮他一把”比“你应该帮他一把”更强调一些。
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的趋向
来 去(第一组)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开 起(第二组)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进来 进去 出来 出去 过来 过去 回来 回去 起来(第三组)
第一组以说话人为着眼点,向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为“来”。离开说话人为“去”。
第二组以说话人之外的事物或位置为着眼点。
第三组兼有第一、二组的特点
“上来”,“上”表示从低处到高处,“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上面。
“上去”,“上”表示从低处到高处,“去”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下面。
趋向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能受“不”修饰,能作谓语)之外,还能作补语。
寄来 脱下 跑回去
有的趋向动词还有引申用法,词义虚化。
“热起来 好起来 坚持下去 瘦下去”中的“起来”和“下去”表示动作或性质变化的“开始”和“继续”。
形容词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
不大 很大 不生动 很生动
少数带有表示程度语素的普通形容词和非谓语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
✘不冰凉 ✘很冰凉
✘不雪白 ✘很雪白
✘不初级 ✘很初级
能修饰名词
大眼睛 高楼 冰凉的酸梅汤 初级职称
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的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
大大 高高 短短 细细
大大缩短了距离(修饰动词,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修饰名词,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修饰动词,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修饰名词,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BB
高高兴兴 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和和气气 随随便便
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厌恶的感情。
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
暖洋洋 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A+多音节后缀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
✘不慢慢 ✘不干干净净 ✘不老里老气 ✘不活生生 ✘不灰不溜秋 ✘很慢慢 ✘很干干净净 ✘很老里老气 ✘很活生生 ✘很灰不溜秋
形容词的分类
从功能上分
普通形容词
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
非谓形容词
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
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 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长期 特等 万能 共同 个别 天然 人为 主要 高产 亲生 彩色 白色 黄色 西式 男式 上等 恶性 微型 阴性 超级 大号 双重 临床 光彩夺目 私人 民用 简装 国营 高效 直观 新生 新兴 真正 主要 高速 海洋性 流线型 多民族 单方面 喷气式
从语义上分
性质形容词
表示属性
红 黄 大 小 软 硬 伟大 平凡 美丽
状态形容词
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
喷香 冰凉 红红 大大方方 冰凉冰凉 直勾勾
普通形容词与动词
共同点
能用“不”修饰
不走 不高
能作谓语
他走了。
这棵树很高。
肯定否定相叠
走不走 高不高
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饰。
很高 很美丽
✘很走 ✘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点与普通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点区别于形容词。
很爱她 很佩服老师 很了解情况
数词
语法特征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组合成数量词组。
三个班 去了两趟 要三斤
序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前加“第、初”表示序数
第一 初二
有时表示序数不用“第”,但实际上隐含“第”。
一中→第一中学
住在四楼→住在第四层楼
十六中队→第十六中队
分析问题时按顺序用“一、二”,等于说“第一部分/点/类”、“第二部分/点/类”
还有些习惯用法
大儿子 小女儿 老大 老三 末班车 头一回
概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后面加“多、几、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表示概数。
一千多人
十几斤
千把人
一千来人
五十上下
五十左右
五十以上
五十以下
一到九之间,相邻的两个数连用,表示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
一两百人 二三百斤 四五千斤
用“成…上…”或“几…”表示概数
成千上万
几十天 几百斤 好几百年
倍数和分数
倍数以“数词+倍”表示
一倍 十倍 三十倍
倍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百分之二百”等于两倍 “百分之三百”等于三倍
分数常用固定结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
三分之一 百分之五十
口语中也用“成、分”表示分数
“五成”等于“百分之五十” “一成”等于“百分之十” “三分”等于“百分之三十”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倍数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不用于数目的减少
增加了两倍
✘减少了一倍
分数既可以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以用于数目的减少
提高了百分之百 减少了百分之百
表示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表示增加
“增加了、增长了、提高了、上升了”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
“增加到、增长到、提高到、上升到”包括底数,指总数
原来是5,现在是10,可以说:增加了一倍,增加了100%或增加了5;增加到两倍,增加到200%或增加到10。
表示减少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
“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指余额
以前是10,现在是7,可以说:减少了30%或减少了3;减少到70%或减少到7。
两和二
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
两本书 两倍 一年零两个月
多位数中的个位数用“二”
二十二 一百零二次
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
两升(二升) 两丈(二丈) 两斤(二斤)
二两(酒)
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
两顿 两公里 两英尺
“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
二十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
两千元(二千元)
两亿
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
第二 二哥 二月
零点二
二分之一
两半
“两”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
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
我说两句(=我说几句)
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
俩人(=两个人)
俩馒头(=两个馒头)
兄弟俩(=兄弟两个)
“一”的活用
“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
一人一本 一个萝卜一个坑
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
一学就会(快)
心一凉,鼻一酸(突然)
他把眼一瞪(突然)
量词
量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
一个 两寸 三斤 四遍
这位 那本
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
回回吃亏(每回)
句句实话(每句)
歌声阵阵,白云朵朵(强调多)
量词的分类
物量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
专用的物量词
度量衡单位
寸 尺 米 丈 里; 分 亩 顷; 升 斗 石; 两 斤 磅 吨
个体单位
个 只 件 支 朵 把 条 张 本 片 辆 架 颗 块 篇 匹 场 阵
集体单位
双 对 副 堆 批 群 帮 班 打
不定单位
点儿 些
“点儿”和“些”可以和“有”组合成“有点儿”“有些”。“有点儿”“有些”后面可以接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
接名词性词语时,“有”时动词,“点儿”“些”作定语。
有点儿灰尘 有些水
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时,“有点儿”“有些”不表量。而是表示程度,应看作副词。
有点后悔 有些想家
借用的物量词
借用名词
一尾鱼 一杯水 一盒饼 一枝笔 一碗饭 一线希望 一道闪电 一轮满月 一眼磨 一车货 一肚子气 一桌酒席 一箱衣服 一处风景 一笔交易 一床被子
借用动词
一发炮弹 一挑水 一包东西 一捆柴 一封信 一捧米 一挂鞭炮 一抹斜阳 一弯新月
数词和物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定语,当它不在句首且其中的数词是“一”时,“一”常可省略。
我去买套衣服。
有个村子叫李庄。
喝杯水吧。
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专用的动量词
次 回 趟 遍 场 阵 顿 下 遭 番
借用的动量词
往往借用名词来表示动作的量
看一眼 踢一脚 砍一刀 开一枪 抽一鞭子
数词和动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补语
读三遍 打一拳
有些量词既可以是物量词又可以作动量词
还要一些复合量词
人次
架次
吨公里
秒立方米
顿
一顿饭
骂了一顿
阵
一阵风暴雨
跑了一阵
场
一场电影
大闹一场
把
一把米
拉了他一把
面
一面红旗
见过一面
口
一口水
咬他一口
运用量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同的名词、动词要求特定的量词配合
一缕轻烟
一匹马
一个人
一股浓烟
一头牛
一条蛇
踢一脚
打一拳
可以配合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但不同的量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同。
下了一场雨(时间较长,可以是几天或更长); 下了一阵雨(时间较短,一阵过去就没有了)
解释一番(内容多一些,时间长一些); 解释一下(内容少一些,时间短一些); 解释一遍(从头到尾); 解释一次(只涉及次数,不涉及内容)
“一”和量词组合可以重叠,有两种方式:
“一+AA”或“一+A一+A”式
作主语,常用“一+AA”式,表示“每一”。
一个个身强力壮
一个个呆若木鸡
作状语,表示“逐一”。
一件件(一件一件)检查
一棵棵(一棵一棵)扶起来
作定语,表示“多”。
一担担的南丰蜜桔
墙上挂着一幅幅的画儿
“一+AA”和“AA”作主语时都表示“每一”,但角度不同。
个个神采飞扬(从整体看)
一个个神采飞扬(从个体看)
代词
代词的语法特征
代替实词
小王来了。→他来了。→谁来了?
小王病了。→小王怎么了?
小王很好。→小王怎么样?
小王明天来。→小王什么时候来?
小王去宿舍。→小王去哪儿?
代替词组
他昨天病了,这大家都知道。
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我 我们 咱 咱们 你 你们 您 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它们 自己 自个儿 别人 人家 大家 大伙儿
我们 咱们
“咱们”包括听话人在内,“我们”不包括听话人。
我们明天参加义务劳动,你要是没事,咱们一块去。
有时“我们”也可以包括对方
你来得正好,我们一起去看足球赛。
在书面语中,一般用“我们”代替“咱们”。
你 您
“您”是“你”的敬称,在口语中没有复数形式,有时用“您二位、您几位”。
近年来,书面语中也有用“您们”的。
别人 人家
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二者可以互换,这是共同点。
话是说给别人(人家)听的,文章是给别人(人家)看的,别人(人家)都不怕,就你怕。
“人家”可以确指某人,意思跟“他”或“他们”相似。
你把东西给人家送回去吧。
“人家”可指自己,指“我”,含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这样用时,“人家”不能换成“别人”。
你慢点走行不行,人家跟不上啊!
“人家”后带同位语时,不能换成“别人”。
人家小芳天天六点钟就起床。
“别人”表示“另外的人”时,不能换成“人家”。
这里除了他,别人都不会这样做。
指示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物和情况的词
含“这、那”的指示代词
这(近指) 那(远指) 这里 那里 这儿 那儿 这会儿 那会儿 这么 那么 这么些 那么些 这些 那些 这样 那样 这么样 那么样
特殊的指示代词
分指
每 各
不定指
某
旁指
另 另外 其他 其余
统指
一切 所有 任何
疑问代词
指出疑问的词
谁 什么 哪 哪里 哪儿 哪会儿 多会儿 几多 多少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代词的活用
以上三类代词都可以活用。所谓活用是指除了实指(如疑问代词表示疑问)之外,还有虚指用法(如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
不定指用法
你告诉我,我告诉他,没有半天工夫,全班都知道这件事了。
他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你不信。
这孩子要这要那,纠缠个没完。
他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什么都觉得新鲜。
不知谁把窗户打破了。(“谁”为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人)
看上去很面熟,似乎在哪儿见过似的。(“哪儿”为不能确定的某个地方)
任指用法
谁都会唱这首歌。(“谁”意为“任何人”)
他什么歌都会唱。(“什么”意为“任何”)
我哪儿也不去。(“哪儿”意为“任何地方”)
虚无所指
你喜欢拉二胡,就拉他个痛快吧!
先种他个几亩试试。
你想吃就吃他一个饱。
这三例的“他”无所指称,只起增强语势的作用。
你写得字真漂亮!→哪里哪里。(谦辞)
副词
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全句。
很好 非常好
亲自去 大力支持
难道这样做对吗?
偏偏他病了。
“很、极、万分”这几个副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
很机智 机智得很
极方便 方便极了
万分兴奋 兴奋万分
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很 十分 非常 格外 更加 过于 顶 最 极 极端 比较 越 越发 稍微 略微
情状副词
亲自 互相 大力 赶紧 陆续 大肆 赶快 尽情 连忙 悄悄 依稀 特意 特地 仿佛 极力 尽量 相继 私下 暗中
频率副词
再 又 也 还 一再 再三 再次 屡次 重新
时间副词
立即 立刻 马上 已经 才 就 正 在 正在 刚 刚刚 刚才 已经 曾经 经常 常常 依旧 依然 渐渐 永远 一直 老是 始终 终于 偶尔 忽然 起初 随即 随时 一向 历来 从来 原来
范围副词
只 都 全 全都 共 一共 总共 光 统统 仅 仅仅 一齐 一概 单
否定副词
不 没 没有 别 未 莫 勿 甭 不用 未必 不必 休
语气副词
难道 也许 大概 莫非 必 必定 必然 准 的确 当然 其实 却 公然 居然 竟然 索性 偏 偏偏 简直 几乎 幸好 幸亏 幸而 反倒 反正 横竖 究竟 到底 毕竟 绝 决 何尝 明明 只好 未免 可 断然 既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的副词有关联作用(可称作“关联副词”)
越(程度副词) 再 又 还(频率副词) 就 才(时间副词) 却 既(语气副词)
他仍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
你越活越年轻了。
他一回来我就会告诉他。
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
再难也不怕。
有的副词存在多种语义,使用时要加以区分。
与不同的词语组合时语义不同
都
大家都同意,(表范围)
一个人都不见了。(表语气)
又
他今天又来了。(表频率)
山又高,路又滑。(表关联)
心里有千言万语,嘴里又说不出。(表语气)
在句首和句中的语义不一样
就
就我去看电影。(表范围)
我就去看电影。(表时间)
偏偏
偏偏小李休息。(客观原因)
小李偏偏休息。(主观原因)
仅仅
仅仅他有康熙字典。(“别人没有”,指人的范围)
他仅仅有康熙字典。(“别的没有”,指物的范围)
幸好
幸好你来了(不然我们会迷路的)。(受益的是“你”以外的人)
你幸好来了(不然你会错过这次机会的)。(受益的是“你”)
有的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副词的区别在于:副词只作状语,而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定语和谓语。
特别 格外
特别鲜艳 格外鲜艳(状语)
特别快车(定语)
这事情很特别(谓语)
可以看到“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偶然 偶尔
偶然碰到 偶尔碰到(状语)
偶然事件(定语)
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谓语)
可以看到“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时间名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时间副词的区别在于:时间副词只作状语,而时间名词除了状语之外,还能作介词宾语。
现在 正在
“现在”前面可以加“从、到”等介词,而“正在”前面不可以加介词
“没有(或没)”既可以是否定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区别在于:接动词的“没有”是副词,接名词的“没有”是动词。
他今天没有(没)来上课。(副词)
教室里没有(没)人。(动词)
他买了电影票没有?(副词)
你有没有康熙字典?(动词)
副词:“没有”和“不”的区别
“没有(或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前天他没有来。(客观叙述)
前天请他他不来。(着重主观叙述)
他没有来。(指过去)
他不来。(指现在)
他明天不来。(指将来)
“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边,“没有(或没)”只限于“能、能够、敢”等少数几个。下例都不能用“没有(或没)”。
不会讲 不该去 不愿走 不可以用
“不”和“助动词+动词”组合有五种形式,而“没有(或没)”只有一种形式。
不能去 能不去 不能不去 能不能去 能去不能
没能去
虚词
介词
介词的语法特征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
从明天开始(表时间)
在家自修(表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对象)
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从车上下来
比他高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桌子上的书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
工作到深夜
睡在床上
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落在我身上
奔向二十一世纪
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 勇于实践
走到了目的地
献给人民
来自纽约
介词的分类
表示时间、处所
从 自 自从 于 打 到 往 在 当 朝 向 顺着 沿着 随着
表示方式
按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表示目的
为 为了 为着
表示原因
因 由于 因为
表示对象、范围
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同 给 关于
表示排除
除 除了 除去 除非
表示被动
被 叫 让 给
表示比较
比 和 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到、朝、经过、通过、为、给、比”等。
为
他为谁?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朝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比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通过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X+宾”额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
到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在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经过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地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给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连词
连词的语法特征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从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从连接的方式看,有的表示联合关系,有的表示偏正关系。每个连词必定连接一定的成分并表示一定的关系。
讨论并通过(“并”连接两个动词,表示联合关系)
因为今天要办很多事情,所以天刚亮他就出门了。(“因为…所以”连接的分句,表示偏正关系)
连词的分类
并列连词(表示联合关系)
连接词或词组的
和 跟 同 与 及 以及 而 而且 或 或者
连接分句的
并 并且 于是 从而 甚至 况且 何况 然后 接着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或者…或者
与其…宁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偏正连词(表示偏正关系)
连接词或词组
而
连接分句
而 只有 只要 尽管 不过 不论 任凭 以免 以便 免得 除非 就算 假使 即使 如果 以致 因此 由于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的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以连接分句
并 并且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连接动词)
教室干净、明亮并且温暖。(连接形容词)
他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并在同年入党。(连接分句)
不但…而且
不但在这个车间,而且在全厂都实行了承包制。(连接介宾词组)
水库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好。(连接分句)
而
“而”这个连词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既可用作并列连词又可用作偏正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连接分句。
文笔简练而生动 少而精 战而不胜(顺接)
经验是宝贵的,而经验多的获得又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顺接)
这里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的季节。(顺接)
这种苹果大而不甜。(转接)
同一类型的连词用法有区别
和 跟 同 与
“和、跟、同 与”都可以连接词或词组,但有一些区别。“跟、同”用于口语,“与”带有一些文言色彩,口语里用得少,文章里用得最多的是“和”。
及 以及
“及”和“以及”也有不同的地方,“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不能连接动词,也不能连接分句。“以及”没有这些限制,其前面还可以用逗号隔开。
有的词兼属连词和介词两种功能
因为
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没有出门。(连词)
因为伊,这豆腐店额买卖非常好。(介词)
和 跟 同 与
作为连词,它们表示并列,所连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因此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
他和我去过北京。
我和他去过北京。
意思不变
作为介词,它们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换。若调换位置,意思就变了。
我和他谈过这件事。(以“我”为主)
他和我谈过这件事。(以“他”为主)
因为 由于
二者作连词和作介词的意义相同。区别在于:作连词用时,连接的是分句;作介词用时,连接的是名词性词语。
由于他身体不太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连词)
由于健康原因,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介词)
有些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也可以用来连接分句,它们与连接分句的连词的区别是:关联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饰动词的作用,因而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前,不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连词只表连接,因而既可出现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
他虽然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副词)
虽然他没有听懂,但他却没有在玩。(连词)
有些连词还可以连接句子或句群
因此 但是 可是 所以
助词
语法特征
助词的语法特征是附在词或词组的后边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
“你见到了新来的老师吗?”“了”附着在“见到”后面表示完成,“的”附着在“新来”后边,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偏正关系。
助词的分类
结构助词
的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体词性偏正关系。中心语一般为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
全新的计划 受表扬的这个班级 书的海洋(名词性词语)
式样的新颖 品质的高尚(形容词)
春天的到来(动词)
附在动词、形容词、代词及词组的后面组成“的”字结构
穿的(动词)
大的(形容词)
他们的(代词)
去参观的(词组)
有时附着在联合结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弄点豆儿什么的 买些文具什么的
地
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谓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
很快地订出计划 好好地休息 不断地前进(动词性词语)
颜色格外地鲜艳(形容词性词语)
“形+de+及物动词”这一格式中的“de”既可以是“地”,也可以是“的”。
认真(地/的)分析原因
科学(地/的)处理废品
严格(地/的)训练队员
全面(地/的)掌握情况
这类偏正结构用“地”还是“的”取决于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
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用“地”。
大家要认真地分析原因。
我们应该科学地处理废品。
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用“的”。
对于事故的原因,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
张教练正在对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形+de+及物动词”这一格式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有三种情况
若受体词性词语修饰,用“的”。
一次科学的处理能使废品变为宝贝。
若动词已带上宾语,用“地”。
认真地分析问题很重要。
科学地处理废品是当务之急。
若这个偏正结构仅为“形+de+及物动词”结构,用“地”和“的”均可。若用“地”侧重于动作性,若用“的”则侧重于名词性。
严格地训练很有必要。(侧重动作性)
严格的训练很有必要。(侧重名词性)
得
用于中心语和补语之间,构成补充词组,中心语为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
唱得很好 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了(动词性词语)
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冷得发抖(形容词性词语)
动态助词
着
表示动作进行或持续
正在研究者
我吃着饭呢。
了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吃了饭
买了电脑
过
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或成为经验
看过 吃过 去过 学过
其他助词
们
“们”是个复数助词,经常附着在表人名词和一般的人称代词的后面,表示“群”的意义。
先生们(表人名词)
我们 他们(人称代词)
表示事物的名词一般不能与“们”组合。有时带上“们”,这是修辞上的拟人用法。
青蛙们 蝴蝶们
一般表示人的名词后边用了“们”,前边不能再加表示确定数目的定语。
✘三位先生们 ✘二位代表们
若定语是表示不定多数的,有时也可以加“们”。
各位先生们 诸位朋友们 全体同学们
所
经常附着在及物动词前边,构成“所”字结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
所说 所知 所需所关注
有些“所”字结构只用来修饰别的名词,这个名词在意念上是前边动词支配的对象。
所知道的事情 所领导的军队 所读的小说
“所”字结构可以加“的”组成“的”字结构
所知道的 所唱的 所说的
“所”经常和“被”“为”相搭配,组成“被(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我们无不被(为)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似的(一般、一样)
经常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组成比况结构,具有描写作用
向野马似的 踢皮球似的 花园似的城市 仿佛睡着了似的 乐得什么似的
来 多 把
经常附着在数词或量词之后,表示概数。
十来斤 五百来人
十多斤 五百多人 十多个人
斤把米 千把人
(在)…来看/看来
(对)…来说/说来
(不管/不论)…也好/也罢
(如果/要是)…的话
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句子的后面,有时也在句中表示语气。
的 了 么 呢 吧 啊(共6个)
这6个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色彩,可分为A、B、C三类。
A、“的”表示确实如此了;“了”表示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
B、“么”表示可疑;“呢”表示不容置疑;“吧”表示半信半疑
C、“啊”增加感情色彩
这三类可叠用
A和B叠用
真的么? 真的呢。 真的吧?
吃了么? 吃了呢。 吃了吧?
B和C叠用
“么+啊”→“嘛”(表示显而易见)
他本来就不愿意去嘛!
人多力量大嘛!
“么+啊”→“吗”(表示要求证实)
他明天会来吗?
人多力量就大吗?
A和C叠用
“了+啊”→“啦”
我可见到你啦!
A、B、C叠用
“了+吗”
他去了吗?
语气词一般都放在句末,有时也放在句中;有时表示语气停顿,引起注意;有时表示列举;等等。
我呢,一直就是不赞成。
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急。
譬如喝茶吧,他最讲究。
表示语气停顿
他爱好体育,排球啊,篮球啊,乒乓球啊,都喜欢打。(表示列举)
叹词、拟声词
这两类词的语法特征
经常单独使用,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这一特征既不同于实词,也不同于虚词,应算作特殊的此类。
哼!还有像你这么说话的!(叹词)
砰砰,远处传来了枪声。(拟声词)
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应
哎哟喂 啊 哎哟 哼 咦 嗯 哦 哎呀 哈哈
叹词有时还可以活用为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句子成分。
他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谓语)
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状语)
我听见电话传来喂喂的声音。(定语)
一句话把他气得直哼哼。(补语)
拟声词
又名象声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
砰 哗啦 噼啪 叮当 咚咚 唧唧 汪汪 吱吱喳喳 嗡嗡
拟声词除了可单独使用之外,还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
呼的一声 咚咚咚的脚步声(定语)
叮叮当当地响着 心里怦怦直跳(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