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
本思维导图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历史散文、神话与《山海经》等方面对专升本文学常识(先秦文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
编辑于2021-09-17 10:47:25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时期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为中国诗歌开创出了水平极高的先河,堪称无价瑰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产生于春秋中期以前的诗歌305 篇(故名“诗三百”),是周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社会生活面貌的真实反映。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 “风”是民歌民谣来,自东周 15 个诸侯国和地区,共计 160 篇。 “雅”是庙堂之乐,分为“大雅”(多用于赞颂)“小雅”(多用于怨刺),共计 105 篇。 “颂”是祭祀之乐,共计 40 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周王、鲁伯和商王祭祀、歌颂祖先的作品,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诗经》擅长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赋”是叙事,即讲述情节、铺陈物象,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比”是比方(比喻和类比)、比拟(拟人和拟物)、比较(对比、反比、暗比),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兴”是引发,感物起兴,先说看似无关的物象,再说实际想要表达的意蕴内涵,如《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诗经》的句式多用四言(每句话四个字),杂以二言至八言不等, 有三个特点:首先是“重章叠句”(又称复沓),即上下段或上下句使用相同的结构反复表达,形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其次是“双声叠字”,即频繁使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叠字,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律曼妙,如《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伐木丁丁,黄鸟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最后是“押韵和谐”,即绝大部分诗歌在当时是押韵的,后来因为地域和时代变迁而有所参差,如《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的思想内容包括: 首先是批判统治者的残暴与贪婪,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其次是表达对沉重徭役和兵役的厌恶、憎恨,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再次是对男女美好爱情与夫妻幸福婚姻的歌颂,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又次是赞美劳动者的辛劳、勤快与善良、朴质,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最后是开创了“弃妇诗”先河,控诉弱势妇女的不幸遭遇,如《小雅·白华》: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楚辞》
《楚辞》既是一种与《诗经》各有千秋的新诗体,也是一部能够与《诗经》并驾齐驱的诗歌总集,而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因此,《楚辞》又与以“国风”驰名的《诗经》并称“风骚”,二者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
《楚辞》的集大成者是屈原(约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秭归邑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 对内提倡“美政”,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维护国格。 楚顷襄王时,郢都被秦国攻破,屈原忧愤至极,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用楚辞记录内心情感、身世遭遇、理想追求,创作出《离骚》、《九章》(9 篇)、《九歌》(11 篇)、《天问》、《招魂》、《卜居》、《渔父》等 25 篇作品,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流传于楚国腹地(今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 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民歌,多用六言、七言和语气词“兮”,直接衍生出了新文体“赋”(因为流行于汉朝,所以称为“汉赋”,又被称为“辞赋散文”)。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由西汉学者刘向辑录成书,收录了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原创作品和淮南小山、东方朔、王逸等人的模拟作品。其中,基本可以确定作者的共计 17 篇。其中,王逸撰有楚辞研究专著《楚辞章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爱国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成功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 特别是用“香草美人”象征高洁的人格、美好的理想,开辟了中国文学“香草美人”的传统,被鲁迅赞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诸子百家
道家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道家认为“道”是世界最初的本原, 崇尚自然,反对争斗,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观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无神论倾向。
李耳(约前 571~约前 471),号“老聃”,春秋楚国苦邑人,世称“老子”,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作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是《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我国 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周(约前 369~约前 286)字子休,世称“庄子”,春秋宋国蒙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作家, 代表作品是《庄子》,又名《南华经》,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四齐(齐物我、生死、贵贱、 是非)”“达生忘我”。 全书 33 篇,想象丰富,汪洋恣意,辞藻瑰丽,多用寓言(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知鱼之乐、曳尾涂中、鸱得腐鼠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庄子作“内篇”7 篇,门人作“外篇”15 篇和“杂篇”11 篇。
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派别, 主张通 过“内圣”(个人修养)、“外王”(建功立业)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 创始人是孔子,代表人物为孟子、荀子。汉武帝时,董仲舒倡导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儒家的经典著作是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始于宋代;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始于汉武帝时。《礼》分“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孔丘(前 551~前 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说光耀古今中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被尊奉为“至圣”、“素王”,号称“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万世师表”。 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政治方面主张“德治(为政以德)”、“礼治(为国以礼)”, 伦理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于《论语》中。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门弟子编纂而成,善用虚字传神(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若将其中的“夫”字去掉,就失去了感慨时光流逝的情怀)。
孟轲(前 372~前 289),字子舆,战国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是儒家继孔子后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将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发展到“仁政”的高度, 政治方面反对“霸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提倡“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本思想极力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教育方面主张“易子而教”,提出了“性善论”。 其作品总称《孟子》,由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编纂而成,善用比喻和“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具有雄辩之风;加以大量排偶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和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使文章气势磅薄,生动形象。
荀况(约前 313~约前 238),字卿,战国赵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继承了儒家思想,启蒙了法家思想,主张“隆礼重法”,提出了“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作品总称《荀子》, 擅长说理、取譬、排比。荀子是用“问答体”写赋的第一人,与屈原并称“辞赋之祖”。
墨家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之一,与儒家并称“显学”,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前期主要探讨社会、 政治、伦理和认识论问题,后期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翟(约前 476~约前 390),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宋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唯一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毛泽东誉为“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伦理方面主张“兼爱”(爱人如己) 政治方面主张“非攻” 宇宙观方面主张“非命”(听天命,尽人事)等。 作品《墨子》,由弟子辑录而成。
法家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派别之一,也叫“刑名之学”,集大成者是生长于韩国而客死于秦国的韩非,主张利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百姓,大力奖励军功。
韩非(约前 280~约前 233),战国时韩国新郑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深受老子、荀子影响,提 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其作品总称《韩非子》,代表作品有《孤愤》、《五蠹》、《说难》等,记载了众多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
其他家
先秦时期其他的重要思想流派还有“杂家”、“兵家”、“名家”、“农家”、“医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其中,“兵家”的代表人物为孙武,代表作品是《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论断。 杂家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代表人物为吕不韦。 吕不韦(前 292~前 235)战国时卫国濮阳人,著名商人和政治家,曾任秦相 13 年。其代表作品是《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书成之日,吕不韦招揽能改动其中一字者,赏予千金,此即典故“一字千金”的由来。
历史散文
神话故事
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古先民创造出了大量极具历史、文学、审美价值的神话故事,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自然神话、英雄神话等,尤其以《山海经》和《淮南子》中的神话最为著名。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地理著作,是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作者不详(或是楚、巴、蜀等地人); 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又有增补,经西汉刘向整理传世,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杀蚩尤”、“刑天舞干戚”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 179~前 122)及其门客编写的哲学著作,属于 杂家作品,保存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塞翁失马” 等大量极具文学价值的神话故事。
历史散文
简介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是相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可以追溯至《尚书》, 然后衍生出了编年体的《春秋》、《左传》, 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经典史籍。
最早
《尚书》最初名《书》,约成书于公元前 5 世纪,语言“古奥迂涩,诘屈聱牙”,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内容多是誓、命、训、诰之类的公文。
编年体
《春秋》又名《春秋经》,或称《麟经》或《麟史》,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编修而成,开创了民间私修史书的先例,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 全书语言简洁、练达,几乎句句暗含褒贬,被称为“春秋笔法”, 又叫做“微言大义”。由于比较隐晦,后来出现了许多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传”,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丘明的《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 《春秋》做注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长于记事,也是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被誉为“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丘明(约前 502~约前 422)春秋末年著名的史学家、作家、思想家、军事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号称“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国别体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偏重于“记言”,相传由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双目失明之后整理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左氏外传》。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又名《国策》、《国事》、《短长》等, 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学者刘向编纂成书, 内容主要是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其中,“策”是记载史实的竹简。全书文笔恣肆激 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彻周详,善用譬喻、讽喻,记载了众多寓言故事(如: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 相争、引锥剌股、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画蛇添足、三人成虎等)。
神话与《山海经》
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古先民创造出了大量极具历史、文学、审美价值的神话故事,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自然神话、英雄神话等,尤其以《山海经》和《淮南子》中的神话最为著名。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地理著作,是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作者不详(或是楚、巴、蜀等地人); 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又有增补,经西汉刘向整理传世,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杀蚩尤”、“刑天舞干戚”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 179~前 122)及其门客编写的哲学著作,属于 杂家作品,保存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塞翁失马” 等大量极具文学价值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