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的思维导图,世界近代史吴齐本,包含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
编辑于2021-09-19 18:56:42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
地理大发现
与新航路开辟
分别含义
区别
联系
动因
经济
黄金
精神
条件
航海
武器
商业
专制政府
过程
影响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早期殖民侵略
认识
地理大发现促成因素
地理大发现性质
地理大发现参与国家、范围以及目的
文艺复兴
基本概念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上层社会中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又对古典文化进行创新,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表达的内容。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牢笼迅速兴起,促进了近代文明的诞生,对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使西欧步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人文主义
概念
人文主义精神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特点是第一重视现实生活;第二重视人的才能;第三在文学艺术上表达真情实感;第四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第五强调发展个性;第六提倡乐观主义精神;第七追根究底的精神。人文主义是个历史概念,是同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经院哲学思想完全对立的 思想和价值体系。主要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人为中心对抗 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 。它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 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现在的人文主义已经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地位、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特征
”以人为本“
肯定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
否定对教皇和教会绝对服从
提倡理性
背景
基督教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资产阶级"复兴"古典文化的要求
开展
早期 14至15世纪中叶
局限在意大利半岛 文学艺术
中期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
西欧各国 百花齐放人才辈出
后期 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
自然科学、新哲学、文艺等学科 意大利衰落
意义、局限性、影响
认识
对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与教会、宗教
对“人”、平等的认识
文艺复兴与思想解放、革命
文艺复兴与古典文化
宗教改革
基本概念
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 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场运动还从基本教义、教会责权以及教俗关系等方面对正统的天主教会进行了改革,进一步释放和弘扬了文艺复兴以来不断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天主教本身的近代化。
爆发原因
经济是根本,政治是动力,僵化的教义与堕落的道德则是导火线。
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罗马教廷的严密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和中央集权发展的障碍。
西欧各国的教会民族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做了准备。
开展
新教反叛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
爆发原因
经济的分散性、政治的分裂性
矛盾复杂且尖锐
宗教改革的进行
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闵采尔与德国农民战争
瑞士宗教改革
茨温利以苏黎世为中心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以日内瓦为中心的宗教改革
世俗君主发动和领导的国教化运动——英国宗教改革
背景
路德教的传播
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要求
王权的加强和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对教会财产的垂涎
亨利八世离婚案
内容
颁布法律来停止与罗马教皇的宗教事务、经济往来
确定英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
废除修道院制度
影响
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建立了国家的外部主权
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法律意识
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教会的反宗教改革
天主教近代化的起点
耶稣会
实行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
加强内部整顿和组织建设
借助世俗力量,扩大教廷范围
扩大传教范围,开拓天主教视野
意义
冲击了西欧天主教的反动神权统治,动摇了封建国家学说的基础
加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的瓦解
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上,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得到进一步解放
形成了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第三大分支——新教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明王朝由盛转衰,呈现危机征兆。
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文化与科技
王守仁与李贽
通俗小说鼎盛期
李时珍 徐光启 科技著作
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从封建割据开始走向统一,重建封建秩序的时期。
"战国”时代的政治概括
1467年守护大名“应仁之乱”
之后一百年,群雄割据、封建混战,称为“战国”时代
主要特征:初步实现统一后,封建统治进一步强化。
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发展农业来奠定基础
城市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各地区联系加强,实现统一经济条件具备
战国大名巩固领国统治时,使城下町成为经济政治军事的中心,且受到大名的御用机构统治,完全掌控城市经济。这使日本走武力兼并的道路。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织田信长建立统一日本的基础
丰臣秀吉基本完成统一日本的大业
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建立和加强中央政府机构
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
根本政策: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
一定程度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丰成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
1592-1597年 失败告终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欧洲君主专制制度
概念
专制制度又称为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一般指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个人或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建立
古希腊 孟德斯鸠和卡尔·魏特夫提出
特征
国王个人专权
国王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封建阶级的总代表
精神支柱“君权神授”两大支柱官僚制度和军队
王权实现对教会的控制
特定历史条件
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同时展开
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 相持
王权和资产阶级各有所求
西欧各国建立过程
英国 都铎王朝 1485-1603
法国 路易·十一 1461-1483 路易·十四 1643-1715
西班牙 腓力二世 1527-1598
俄国 伊凡四世 1533-1584
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是由一些封建公国和伯国组成的联邦,统一的国家机构渐趋完善。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
西班牙的专制统治
政治上完全取消尼德兰自主权迫害新教徒
经济上禁止尼德兰商人进入美洲殖民地经商 欠债不还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过程
1566年 奥兰治·威廉亲王为首请愿书 遭到拒绝
1566年8月11日 平民 破坏圣像运动 拉开序幕
1581年 三级会议废除王位,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共和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