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从染色体与DNA、DNA的结构、DNA的复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述,需要的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1-09-29 15:08:18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染色体与DNA
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
染色体: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棒斑状结构。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染色体区别
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没有真正的细胞核,DNA一般位于类核体上;DNA是共价、闭合双链分子,通常也称为染色体;染色体外包裹着稀疏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染色体位于真核细胞的核仁内;DNA与蛋白质完全融合在一起,其蛋白质和相应的DNA质量比约为2:1。
DNA的分布
主要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细胞质内
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DNA
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少量的RNA
染色体DNA的包装
双链DNA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构成核小体。
核小体念珠结构管进一步旋成30nm的螺线管,每一螺旋由6个核小体组成;螺线管进一步压缩形成超螺旋,其为300nm粗的染色质丝状结构;
染色质丝再高度超螺旋为700nm粗的染色单体。
染色体与基因组DNA
原核生物基因组DNA特征
结构简单
存在转录基因
有重叠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特征
基因组庞大,一般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
不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
基因组中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
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
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作式作用元件
指相对同一染色体或DNA分子而言为“顺式”
对不同染色体或DNA分子而言为“反式”
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
具有微粒结构
端粒DNA序列
端粒酶
意义
维持染色单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保护线性DNA的完整复制
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生命时钟
N值矛盾:生物体的复杂性与基因数之间并不总是正相关
K值矛盾:生物体的复杂性与染色体数之间并不总是正相关
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
定义:指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与下一位核苷酸3’-OH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序列
脱氧核糖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的区别:
表示法:结构式、线条式、字母式
DNA的二级结构
定义: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分类
右手螺旋
A-DNA
大沟:很窄很深;小沟:很宽、浅
B-DNA
大沟:很宽较深;小沟:窄、深(最常用)
左手螺旋
Z-DNA
大沟:平坦;小沟:较窄很深
DNA构象变化
A-T丰富的DNA片段常呈B-DNA;当一条链被RNA所取代时,会变构成A-DNA
B-DNA双链都被RNA链取代时,得到的双螺旋结构也是A-DNA
DNA的三级结构(高级结构)
定义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超螺旋按方向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所有的DNA超螺旋都是由DNA拓扑异构酶产生的
超螺旋的种类:负超螺旋、环状螺旋、正超螺旋
细菌质粒DNA(环状双链DNA)三种构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开环DNA(ocDNA)
线性DNA(IDNA)
在电场作用下,相同分子质量的cccDNA比IDNA的迁移率大,IDNA又比ocDNA的迁移率大
DNA的复制
复制的基本概念:DNA是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所以一条DNA链上的核苷酸排列顺序是由双螺旋DNA的复制另一条决定的。
DNA复制的几种方式: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分散复制等
DNA的半保留复制:第一代分子含有一条亲代的链(用红色表示),与另一条新合成的链(用白色表示)配对。在后面的复制过程中,原来的亲代的两条链仍保持完整,因此总有两个分子各具有一条原来亲代的链。
DNA复制的一般过程
起始点
原核生物的整个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
在大肠杆菌中的复制起始位点是Oric,由3个13bp重复序列和4个9bp的反向保守序列组成
复制起始的主要步骤
DnaA蛋白在ATP的催化下与4个9bp的反向保守序列结合,使之卷曲;
HU在ATP的作用下使3个13bp重复序列形成开环结构;
DnaB蛋白在DnaC蛋白作用下与未解序列结合,每六个DnaB蛋白与母链结合,开始DNA的复制
在DNA解链酶与DNA引物酶结合后,细胞中存在足够的SSB时,形成复制叉
在DNA解链酶与DNA引物酶结合后,细胞中存在足够的SSB时,形成复制叉
以3‘-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复制合成出一条5‘-3’方向的前导链,复制方向与形成复制叉打开方向相同;以5‘-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RNA引物酶作为引物,复制合成多条5‘-3’方向的短链,为后随链,只能以片段形式合成,叫冈崎片段,其方向与复制叉方向打开相反。
DNA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单链组成;生物体内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5‘-3’的方向合成。
延伸
两个起始点开始,单一方向生长
一个起始点,双链单一方向生长
一个起始点,双链双向生长
终止:当复制叉前移遇到20bp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复合物能阻挡复制叉的继续前移;当相反方向复制叉到达后在DNA拓扑异构酶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
DNA聚合酶特征
DNA聚合酶I的分子数最高,DNA聚合酶III的分子数最低
在DNA复制中,最常用的是DNA聚合酶III进行连接
原核DNA与真核DNA复制的特点
复制是半保留的
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原点
原核生物染色体是环状DNA,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线性DNA
原核生物DNA复制速度比真核生物DNA复制速度快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DNA的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
定义:指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与下一位核苷酸3’-OH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序列
脱氧核糖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的区别:
表示法:结构式、线条式、字母式
DNA的二级结构
定义: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分类
右手螺旋
A-DNA
大沟:很窄很深;小沟:很宽、浅
B-DNA
大沟:很宽较深;小沟:窄、深(最常用)
左手螺旋
Z-DNA
大沟:平坦;小沟:较窄很深
邻近调控系统:调节区的构象是Z-DNA,则转录被抑制;Z-DNA转变为B-DNA后,转录才能活化
远距离调控系统:Z-DNA通过改变负超螺旋水平,决定聚合酶能否与模板链结合而调节转录起始活性
DNA构象变化
A-T丰富的DNA片段常呈B-DNA;当一条链被RNA所取代时,会变构成A-DNA
B-DNA双链都被RNA链取代时,得到的双螺旋结构也是A-DNA
DNA的三级结构(高级结构)
定义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超螺旋按方向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所有的DNA超螺旋都是由DNA拓扑异构酶产生的
超螺旋的种类:负超螺旋、环状螺旋、正超螺旋
细菌质粒DNA(环状双链DNA)三种构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完整的质粒DNA为环形结构,且呈负超螺旋
开环DNA(ocDNA):一条链保持完整环形,另一条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线性DNA(IDNA):质粒DNA经过适当的内切酶切割后,发生双链均断裂形成
在电场作用下,相同分子质量的cccDNA比IDNA的迁移率大,IDNA又比ocDNA的迁移率大
DNA的复制
复制的基本概念:DNA是由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所以一条DNA链上的核苷酸排列顺序是由双螺旋DNA的复制另一条决定的。
DNA复制的几种方式: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分散复制等
DNA的半保留复制:第一代分子含有一条亲代的链(用红色表示),与另一条新合成的链(用白色表示)配对。在后面的复制过程中,原来的亲代的两条链仍保持完整,因此总有两个分子各具有一条原来亲代的链。
DNA复制的一般过程
起始点
原核生物的整个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
在大肠杆菌中的复制起始位点是Oric,由3个13bp重复序列和4个9bp的反向保守序列组成
复制起始的主要步骤
DnaA蛋白在ATP的催化下与4个9bp的反向保守序列结合,使之卷曲;
HU在ATP的作用下使3个13bp重复序列形成开环结构;
DnaB蛋白在DnaC蛋白作用下与未解序列结合,每六个DnaB蛋白与母链结合,开始DNA的复制
在DNA解链酶与DNA引物酶结合后,细胞中存在足够的SSB时,形成复制叉
在DNA解链酶与DNA引物酶结合后,细胞中存在足够的SSB时,形成复制叉
以3‘-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复制合成出一条5‘-3’方向的前导链,复制方向与形成复制叉打开方向相同;以5‘-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RNA引物酶作为引物,复制合成多条5‘-3’方向的短链,为后随链,只能以片段形式合成,叫冈崎片段,其方向与复制叉方向打开相反。
DNA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单链组成;生物体内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5‘-3’的方向合成。
延伸
两个起始点开始,单一方向生长
一个起始点,双链单一方向生长
一个起始点,双链双向生长
终止:当复制叉前移遇到20bp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复合物能阻挡复制叉的继续前移;当相反方向复制叉到达后在DNA拓扑异构酶作用下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
DNA聚合酶特征
DNA聚合酶I的分子数最高,DNA聚合酶III的分子数最低
在DNA复制中,最常用的是DNA聚合酶III进行连接
原核DNA与真核DNA复制的特点
复制是半保留的
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原点
原核生物染色体是环状DNA,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线性DNA
原核生物DNA复制速度比真核生物DNA复制速度快
DNA损伤、修复
引起损伤的因素
自发性损伤(自发脱碱基、复制中的损伤)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电离辐射、紫外线)
化学因素引起的损伤(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引起损伤的类型
嘧啶二聚体、错误碱基、碱基脱落等等
DNA的修复系统
错配修复
DNA腺嘌呤甲基化酶
扫描在新生链中非m6A的GATC序列
扫描新生链中错误碱基
酶切含错配碱基的新生DNA区域
复制后产生
切除修复
尿嘧啶-N-糖苷酶系统:尿嘧啶渗入,AP内切酶把DNA链中含有尿嘧啶碱基切除,再用连接酶、聚合酶将正确的碱基连接上。
碱基切除修复
复制后产生
DNA直接修复(复制前产生)
嘧啶二聚体(TT二聚体、CC二聚体、CT二聚体):紫外线照射形成二聚体
光复活:可见光激活
重组修复
复制过程中越过二聚体在相应新链上留下缺口
二聚体浓度被稀释
可由其它机制进一步修复
复制后产生
SOS修复系统(复制过程中):是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
聚合酶
连接酶
与子链正常连接
将嘧啶二聚体打开
光敏裂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