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学导论 23秋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学导论 23秋的思维导图,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它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
编辑于2024-01-06 10:50:56总体框架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发展史
社会学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华莱士的科学坏?
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之间有何异同?
什么是研究范式?几种主要范式之间有何区别?
质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不同资料收集方法各具什么特点、优长与局限。
如果任课教师要求你写一篇头条的内容分析,你将如何着手?
为预测在202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花落谁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估计?
文化与社会构成
复习思考题
熟悉与文化的各种概念。
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是如何通过日常点滴展现出来的?
举例说明中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从文化的相对性视角,如何看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理解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别。
理解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VS.团体格局。
理解梁漱溟的情理社会 VS.法治社会之间的理论与逻辑分异。
人的社会化
复习思考题
社会组织
复习思考题
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管理的两种不同模式是什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网络与社会群体
复习思考题
掌握网络、互动与群体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打麻将是一种最传统、最普遍的民间娱乐活动,堪称国粹。请分析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为群体的朋友和作个体的朋友之间有何区别?
什么是群体规范?它如何形塑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越轨与社会控制
复习思考题
掌握基本概念。
越轨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分别如何解释越轨行为?
什么越轨具有正向的社会功能?
越轨与社会不平等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勾连?
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主要类型?
政府和社会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社会控制?
分层与社会流动
复习思考题
掌握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概念。
帕森斯、马克思主义者和韦伯,都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理论阐释。
他们各自主要有哪些社会观点?有何差异、有何关联?
社会分层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社会流动可分为哪些类型?
资本禀赋如何影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我国当下社会分层结构的复杂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社会/生育制度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乡土中国?当下社会与费孝通所言的乡土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费孝通所说的“生育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在今天是否依旧具有价值?
为什么说生育是“损己利人”的事情?你如何理解?
什么是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在乡土中国有着怎样的作用?
什么是家庭功能?现代社会的家庭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口与社会
复习思考题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构成要素
成员(需通过一定的手续加入),区别:初级群体的成员是自然加入的
确定的目标
规范性的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物质基础:资金、设备、活动场所
组织结构
定义
组织各构成部分间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包括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地位、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类别
正式结构 Formal Structure
定义
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遵循严格规章制度而形成一种规范)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类别(从管理学角度)
直线型: 信息在垂直方向上单线传递
职能型:由职能部门指挥下层部门运行
直线——职能型: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主管的统一领导,也注意发挥职能系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作用
事业部型:整个组织有统一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各二级组织即事业部之间又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市场服务领域和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矩阵型: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每个员工既接受职能部门技术上的领导和监督,又接受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
非正式结构 Informal Structure
定义
组织中各种的非正式关系(不由制度规定建立,也不受制度的规范保护)的总和,包括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或组织和基于工作关系的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非正式关系
由于长期交往而自然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没有明确的目标,靠个人的感情、兴趣、爱好和习惯来维持;有促进成员感情和沟通的功能,也有影响组织领导权利实现、降低效率的副功能
分化
水平分化
将要执行的任务进一步加以区分
垂直分化
等级/管理层级
地域分散
一个大的公司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相同的专业分工与等级安排
发展与变迁趋势
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
组织间网络的扩展
变迁的影响因素
规模
专业职业中的劳动分工、等级上的垂直分层、主要分支与部门间的平行分化、分支的地域分布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这些关系都是非线性的
文化 包括组织内部的文化,还包括组织外部的文化 与制度环境
决定性作用
制约作用
影响作用
战略选择
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尤其是决策者的战略选择
技术
组织的任务与工作属性
目标Organizational Goals
组织制定的一套行动原则
目标对组织的意义
组织的灵魂
组织行动的宣言书,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
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政策的依据
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类别
主要目标、次要目标
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平衡性目标、改进性目标
显目标、隐目标
制定原则
互惠原则
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
评估原则
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
选择原则
组织在确定目标时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实施 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
选择适当的机会
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督检查
影响目标的因素
文化环境
对组织目标的存在及实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组织环境
具体工作环境
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
组织内部的目标具有多重特点。组织在确定总体目标之后,就要把它转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并分出等级和先后序列。
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个人参加组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组织目标不可能与每个成员的目标完全一致
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
有效性
实现各种目标的(安排和使用资源)能力
效率性
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应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才能
管理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含义
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组织管理
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受环境和组织的管理影响)
组织管理方式
家长制
定义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特征
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最上层,不向下分权
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
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容别人干涉
组织中缺乏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规定的组织规则形同虚设,组织中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条件
外部环境比较稳定,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一 这些家长制可以应付
组织建立与最高领导人的努力有关。多是最高领导人一手创办,或(因其资历和与上层的关系而)对组织的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科层制
定义
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特征
明确的分工
明确的职权等级
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官僚主义现象 管理不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
浮夸习气;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繁文缛节、文牍主义;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
特征
等级结构弱化,中间层级逐渐消失(?)
组织功能由专门化和专业化走向多元化和全能化
组织系统虚实相通,线上线下 双管齐下
信息和人员的流动性增强
组织规模小型化,结构弹性加强(?)
相关理论
研究角度
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
有关组织成因、性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的概念、判断、推论
发展形态
三个阶段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四个系统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产于20c初,马克斯韦伯、泰罗、法约尔
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产于20c30s,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和麦克格雷戈
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流行于20c70s~90s初
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将组织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1960~70s以来一直活跃
把组织看成是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网络
定义
行动者在互动 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影响巨大 中形成的社会联系,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
社会网络与群体的比较
共性
成员间有一定交往,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
差异
社会网络的联系具有局限性和松散性,个体可以所属多重网络
群体同质性更强、更具凝聚力
类型
根据网络中交换的资源
符号资源网络 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
物质资源网络 物质食物、金钱等可换取物质食物的符号
情感资源网络 赞赏、尊敬、喜欢、关系
按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类型
信息、资金、讨论、聊天、情感支持、社交、生意
网络的主体(个人/群体)
人际关系、家庭、组织关系、国际关系
成员的亲密程度
初级网络
次级网络
联系强弱程度
强关系
弱关系
成员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质 团体格局
开放性 差序格局
功能
日常生活联系 问好、电话、烽火台
社会资源获取 社会资本
组织管理辅助 通知
社会网络分析
怀特等
定义
由数学的图形理论发展出来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有效地测量网络结构
基本概念
点或结点
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 各类社会行动者(个人、位置、法人、集体行动者)
位置
点的归类是位置 一个位置可以包括许多点,占据同样位置的点具有共同的特征 位置组成社会结构
关系/联系
在网络分析图中结点之间的连线
马克·格兰诺维特
弱关系优势理论 国际移民(墨西哥移居美国找工作)→讨论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问题
博特
结构洞理论/人际网络理论 分析组织内权力运作及升迁过程
eg 联系起来的那个人有优势
如果两者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第三者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是针对于第三者而言的。伯特(Burt)认为,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信息。
林南等
社会资本理论
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
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
边燕杰等
强关系假说 用中国案例证实
社会互动
定义
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条件
必须发生在两个及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信息是互动沟通的纽带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
人们之间的互动不在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在于事件的相关性
总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时空下,意义不同
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 互动不可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符号互动论
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具有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人与人的交往是符号性交往
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符号的定义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社会角色 social role
定义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类型
先赋&自致
规定性 &开放性
功利性&表现性
角色扮演
人们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己所处的特定地位和情景,并据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戏剧论 dramaturgical perspective
定义
将社会机构类似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 Goffman
关键概念
印象管理
为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前台和后台
前台:正在进行表演之处;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相对于前台而言,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
有意忽视
当对方的表演不太成功,出现一些让“演员”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对方 “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模式
对称性
合作:两个及以上的主体为达到共同目的,(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争夺的社会
交换 exchange:在一定规则下,不同行为者之问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社会互动形式
非对称性
集合行为:集体行为,不受规范控制、人数众多、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冲突:个体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转型期的人际互动
原因
社会体制巨大变化 伦理型社会→法理型社会
文化观念发展滞后于物质文明发展→人际互动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二战后港澳台日韩经济,胎儿性别、人际冲突、公权滥用
解决与协调人际互动矛盾的三个原则
人际知性 协调人我关系
转变传统人际关系观念 人际冲突多表现为利益、角色和价值观冲突
制度知性 协调公权与私权
使权力有足够能力保障权利,防止权利滥用,防止权力侵犯权利,防止权力背离公共目的
环境知性 协调人与自然
尊重并维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是把自然当成敌人任意宰割
社会群体
定义
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有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以及共同期待
特征
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为能力
结成群体之因
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合作
注意
不是一般的人群,不是乌合之众
是实体群体,而不是统计群体或抽象群体
“民工群体”“弱势群体”都不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存在基础
存在基础
从个人角度看,“群居共生” 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生不能无群”
从社会角度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没有群体便没有社会
类型
按群体规模
小群体
大群体
按成员关系亲密关系
初级(首属)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
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
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缘由
血缘、地缘、业缘、志缘、趣缘、信缘
按成员对己和他人的感情
内群体
外群体
群体凝聚力
形成
一个由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变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的过程,与群体内外部的诸多因素有关
定义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
发展的三个层次
人际吸引
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
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成员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群体的形成的五个阶段(与运行过程)
从人际过程视角看
行为
规范
目标
价值
在群体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存在着强制性的权力。群体权力关系的形成,是群体结构和群体过程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初级社会群体
定义
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
规模小
持续的、直接的、全面的交往
人际关系亲密、成员就有不可替代性
非正式控制
形成与维持
血缘
群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经常性交往;非利己动机;开放和包容
常见初级群体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里、朋友圈子
功能
正功能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初级群体过分发展 →抑制个体发展
对成员需求过分满足→个体过于群体依赖,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
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 成员对其过份忠诚,可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表现出一定的衰落景象
结构走向松散
功能走向退化
数量日益减少 某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发展趋势 同上
影响
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
相关理论
齐美尔:三人群体
米尔斯的“小群体社会学”
越轨
越轨的界定
社会规范
社会中有关社会行为的一般性规则,既包含正式的明确成文的行为规则 法律 ,也包括长期社会生活习惯的文化积淀 风俗
越轨行为 /离轨/偏离行为 Social Deviance
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对某一明确界定并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规则的违反
对一些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不遵守
违法、违警、违规
越轨的主要特征
相对性 需要特定时空和条件
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个体吗,而不是群体?
程度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越轨的社会功能
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发展
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可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意思是出现越轨现象反映有问题了?
越轨行为的相关解释
生物学解释
个体生物差异 遗传和发育 →有些人天生较强反社会或犯罪倾向
但证据不够
心理学解释
从人的个性特征或社会过程出发,解释犯罪与越轨
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且并非所有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都会犯罪
环境学解释
社会学解释
更倾向于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强调越轨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重社会现象
越轨的认定有一个标签过程,即一个人是否是越轨主要由别人认定
越轨行为的界定由社会规范所决定
社会规范的设定和越轨行为的界定涉及到权力
相关理论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收口由大到小
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厌恶、反感的感觉
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观念的感觉、判断
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重罪法的判断
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ory
基于符号互动论,Howard Becker提出
人越轨,多在于周围的人将此标签给予这些人
强调越轨或犯罪认定的主观性,其推断当人们接受越轨者的标签时,行为也更加具有越轨倾向
而这也恰恰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和质疑 ?
埃德文•雷梅特
初级越轨 primacy deviance
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
eg 一个人偶尔向税务机关隐瞒了真实收入、一个小孩偶尔受同伴怂恿在集市上偷了烧饼
次级越轨 secondary deviance
卷入了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且越轨者本人也接受了
eg 某人是小偷,一定被劳改后,再次违法。因为他出狱后,周围的人会开始根据这一标签对他做出种种反应,如歧视、轻蔑等,这样时间一长,初级越轨者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这一标签,形成新的自我概念,甚至对别人的看法表示认同,认定自己是越轨者,并开始做出相应的行动。
社会失范理论 涂尔干的Anomie
失范/社会反常态
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一种社会状况
当现有社会结构不再对个人需要加以控制时,失范的状态就会产生 犯罪
结构性紧张理论 罗伯特·默顿
亚文化理论
与社会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较小的文化组成
一个复杂社会包含许多亚文化,各有自己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独特目标和价值
文化传递论
从文化背景中寻因,将越轨行为视作一种文化规定的社会行为 ?
差异交往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美国犯罪学家埃德温 •萨瑟兰提出
个人是否有越轨或犯罪倾向,取决于他与谁交往,参加了什么样的群体
假设:越轨和犯罪是习得的。学习某种观念或行为,常在群体内发生;学习主要在初级群体中完成
社会解组理论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初创者=Clifford Shaw and Henry McKay
越轨和犯罪与人们的居住地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地域及与地域有关的环境特征如何导致犯罪和越轨行为的出现
越轨与社会不平等:基于冲突理论的解释
强调社会规范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越轨和犯罪界定所反映出的社会不平等
越轨与权力
越轨者的人往往无权无势
所有的社会规范,一般反映了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有权势之人经常利用自己的影响,逃避法律(很少有人会质疑法律或社会规范本身的公正性)的制裁或越轨者的标签
越轨与资本主义
越轨的认定与标签的根本机制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正常运行
事例
白领犯罪
Edwin Sutherland《白领犯罪》
非暴力性的、利用企业职权获取非法金融利益的经济犯罪
为犯罪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
罪犯具有受人尊敬的自我形象
受害者不知情合作和社会的相对漠视
官员、政治腐败 political corruption
政府官员利用公共权利为自己谋取非法私利的行为
重要特征: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的影响获取法律明文禁止的个人私利
常见形式:受贿
社会控制
控制理论 Control Theory /社会维系理论 scocial bond theory
人均有越轨的倾向,每个人都有能力越轨,但绝大部分人预计到越轨所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包括对家庭和亲属伤害,故选择不做越轨的事情
由人们与社会的依附、机会、涉入和信念这四种联系构成 这四种联系越强,就越难做出越轨的事情
一个人与他人、家庭、社区的联系,以及本身信念
社会控制/社会调节
定义
狭义
社会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及其过程
广义
社会依靠自身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某种奖惩办法调节、约束人们或群体的社会行为,保证他们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机制
目的
防止社会出现混乱和失范
特征
普遍性
统一性
体现在: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范围,社会控制规则 ?
强制性
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
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如果不用强制的方式对这部分社会成员严加控制,其他社会成员的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
多重性
类型
外部控制&内在控制
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为其作用基础
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基础上,自觉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
制度控制&非制度控制
明文规定形式昭示“什么可为/不可为” eg 政权、法律、纪律、规章及具体制度
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并无明文规定,但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对此都已了然在胸
积极控制&消极控制
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硬控制&软控制
运用强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社会控制手段
类型
组织控制手段
组织指令
地位较高的一级组织对其下属组织的组织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或口头指示
组织指令的贯彻实施是以组织权威为基础的,组织权威源于组织结构,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
组织规章
组织为调节和制约其成员在组织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如党纪、校训、厂规等
制度控制手段
政权
表现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机构——政府
政权既是一种组织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以全社会之名出现,控制范围也是全体社会成员;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以法律为基础(政权与其他组织控制手段的最大区别)
法律
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
阶级性: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广泛性:控制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
强制性:以国家机器为强力实施,对触犯法律者予以制裁和惩罚
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不变的
文化控制手段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
信仰信念
社会舆论
罗斯的分法
伦理手段
感情的力量 eg舆论、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等
道德手段
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等
作用
改变社会规范;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社会控制的过程
四个具体环节
决策环节
实施环节
监控环节
反馈环节
社会控制的度
三个维度
控制力度
控制刚度
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适度社会控制及其衡量的视角
历史角度
社会稳定角度
社会成员自由度角度
只有当控制力度、刚度和网络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1、超出:过度控制;2、低于:欠度控制;3、有的超有的低:过度与欠度控制杂然并存的局面 正确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实现适度社会控制,十分重要+十分困难
社会分层与流动
划分
自然差别
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
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者联系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许多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密切相关、且关联性非常稳定和持久,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表现
相关理论
阶级的定义
一个集团,在一定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阶级的标准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多少
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不同的阶层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
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
阶级不等于阶层:阶级分析方法不等于阶层分析方法:阶层分析要服从于阶级分析(所属/包含关系)
新中间阶级—管理阶级
特点
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又不从事体力劳动
趋势
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领化
新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级理论
主要从生产关系或统治关系角度来界定中产阶层,在地位上处于基本阶级之间的阶层
赖特 Wright
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对经济资产、组织资产、技术资产的控制权的不同,构造了一个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框架
以资产所有权为标准,将人们分为所有者(雇主)和非所有者(雇员)
对所有者,以拥有资产多寡,划分资产阶级、小业主和小资产阶级
对雇员,进一步按拥有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的状况,划为9类
在赖特的分类框架中,中产阶层=处于雇员地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相关制度
等级制
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居民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制度。在此制度下,不同等级的成员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身份制
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权利与机会,而且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难以改变自己的身份 中国20C50s干部、工人、农民身份
种姓制度
是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闭型的社会分层制度 传统印度的种姓制度
社会分层
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社会阶层
含义
因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特点
多元性
划分阶层的标准不同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与社会阶级的区别
社会阶级
政治学的概念,强调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关系。阶级的本质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它通常基于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来划分,例如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和没有生产资料的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存在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阶层
社会学的概念,由于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阶层是基于财富、社会地位、权力与声望的更加细化的概念。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层次。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
研究的意义
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必要补充
在非阶级社会中,阶层分析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西方社会学的观察视角
冲突
功能
原因
分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社会稳定,分层基本上是由社会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的 帕森斯
社会精英
平等与效率
供需关系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
见上
韦伯
从人本主义、理解出发
财富(经济标准)
财富多寡决定个体经济地位
权力(政治标准)
取决于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科层组织管理职位
行动者即使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
声望(社会标准)
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声望与人们的身份、知识敦养、生活方式有关
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帕雷托
运用立体几何研究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生产资料的配置所必须达到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帕雷托最适度”
机械学派
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上层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非凝固
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是静止的;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
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
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不平等=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基于自然差别)?;社会层次取决于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分层的方法
客观法
用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收入、受教育程度
主观法(主观评分)
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
目的在于测量人们的阶层归属意识,即其阶层认同情况
声望法
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法
分层的标准
各种鄙视链 taste
综合指标法 常用
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职业分层法/职业评价法
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
五等分法
基尼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法
不平等指数法
库兹涅茨比率法
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
功能
正功能
在资源有限的社会中,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负/反功能
不能向人们提供平等地获得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机会,因此遏制了部分人的才能的发挥
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是权势集团价值标准的表现,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了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社会流动
含义
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个体视角
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个人的多重社会地位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
社会视角
职业地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在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故狭义社会流动常指职业地位的改变
重要的社会功能
对社会的正向的促进功能
对社会的负向的瓦解功能
社会流动属个人行为,但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若个体被提拔 ,则对于这个体起鼓励作用,反之亦然
类型
流动的方向
垂直流动
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社会地位的上下移动
水平流动
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
数量
个体流动
社会流动首先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移进或移出
但是,若仅研究个人的社会流动,并不能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分层流动的总体趋势
群体流动
研究社会集团、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
这就是群体流动人口流动与社会流动
结构
结构型
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非结构型
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
代际
代际流动
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或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内流动
个体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升降 可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变化速率
渐进
个人或群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骤变
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在很短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影响因素
社会结构性质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生产方式+人口 + 技术+制度(政治、用人、就业制度等) + 价值观念(流动观、职业声望观等)
先赋因素
封闭阶层结构
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种族、民族、性别
开放阶层结构
现代社会 先赋因素减弱,但仍影响流动
后致要素/资本禀赋
人力 影响职业地位最重要变量
教育程度越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竞争力更强 工作成绩越高、贡献越大,上流机会越多
文化
布迪厄:教育传递文化 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格调、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方式 文化资本可以制度化为资格证书、教育文凭等
社会
持久人际关系网络 实际或潜在资源个体都可调动,数量+关系网规模+ 网中人占有资本数量
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历代变迁
传统社会
阶级结构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分层结构
士、农、工、商
社会流动
规模小、社会结构具有“超稳定结构”特征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阶级结构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
分层结构
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
社会流动
规模小、社会结构比较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
分层结构
复杂化
阶级结构
淡化
社会流动
职业流动频繁,社会分化加剧
相关研究和理论
四阶层说
国家管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劳动者阶层
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上层(特殊获益群体)、中层(普通获益群体)、中下层(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底层
李强、孙立平、沈原
橄榄型 、 金字塔型 、丁字型
李强
断裂论
孙立平
一个社会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间缺乏有机联系,市场化改革 •社会资源从“社会扩散” 积聚;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未能共享,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
十大社会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职业=分类基础
组织、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标准,划分阶层
组织:依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经济: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文化/技术:社会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上、中上、中中、中下、底层
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
经济上的稳定和支持功能
政治上的稳定功能
行为示范功能
新价值观的创造和引导功能
社会利益矛盾的缓冲功能
新社会阶层
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16)
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过程中,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者组成,遍布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各领域、各行业
总量超过1.5亿人,掌握或管理~10万亿元资本,超过半数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贡献近1/3税收,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
构成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
特点
许多人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分离出来的,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
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
聚集了中国大部分高收入者
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 ?
其政治诉求逐步增强
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 ?
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