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情绪学习笔记
情绪学习笔记,知识内容有情绪概述、情绪的分类、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理论、情绪调节等,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0-04 08:11:04情绪
情绪概述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主体以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反之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三种成分
主观体验-自我感受
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手势
eg.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
身体姿势
eg.捧腹大笑、坐立不安
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生理反应
eg.测谎仪
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
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
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
eg.动物遇到危险时出现害怕的呼救-动物的求生手段;小孩子哭➡️生存
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力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eg.生气➡️想打人;缺氧➡️恐慌、急迫感➡️增加内驱力
组织功能
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积极情绪-协调作用
消极情绪-破坏、瓦解作用
eg.多伊奇等人采用愉快与严肃的音乐引发愉快和不愉悦的情绪
社会(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思想沟通
eg.小孩子哭➡️饥饿、渴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含义
情绪
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即个体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神经脑机制活动的过程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人和动物都有
情感
指感情的内容,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只有人有
区别
从需要角度看
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从发生的角度看
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即随着情境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大
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心理体验,虽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调节作用
从稳定性角度看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情境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感受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就相对稳定,不为情境左右,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从表现方式看
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有时会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情感则以内蕴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之下
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感制约情绪的外在表现
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动力性
增力-减力
激动性
激动-平静
强度
强-弱
紧张度
紧张-松弛
情绪维度的理论
三维理论
冯特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施洛伯格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普拉切克
强度
相似性
两极性
四维理论
伊扎德
愉快度
紧张度
激动度
确信度
情绪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基本情绪
普拉切克8种
伊扎德8~11种
复合情绪
组合派生
从情绪体验的性质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
积极情绪
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
支持应对
缓解压力
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消极情绪
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适度的消极情绪是有益的
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心境
平静而持久的心理状态
弥漫性、微弱性
激情
强烈而爆发的情绪状态
持续时间短
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应激
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汉斯·塞里:应激的适应性综合征
应激状态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汉斯把这种变化成为应激的适应性综合征。
三个阶段
动员阶段
适应性的防御
阻抗阶段
充分动员人体潜能
衰竭阶段
必需的适应能力用尽,机体被自身防御力量伤害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社会性、历史性
理智感
恍然大悟
美感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前额皮层(PFC)
左侧PFC与趋近系统、积极情绪有关
eg.抑郁(损伤)
右侧PFC与退缩系统、消极情绪有关
eg.社恐(激活)
杏仁核
识别和产生消极情绪系统
厌恶学习
识别危险线索
eg.杏仁核发达-焦虑症、恐惧症 禅师杏仁核小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情绪调节
eg.受损:在不适当背景中表现情绪行为,如上课时大笑
扣带回
前下部:情绪加工
后上部:认知
网状结构(脑干、下丘脑)
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的部位起“上传”(主观体验)和“下达”(外部表现)的作用,是一个中转站。
一些情绪障碍可能是网状激活系统活动失常引起,如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淡漠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情绪
左半球-积极情绪
右半球-消极情绪
情绪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理论观点
詹姆斯: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尤其是血液系统
都认为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情绪刺激➡️生理反应➡️情绪体验
评价
贡献: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局限:片面强调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理论观点
坎农: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感觉器官➡️(通过内导神经)丘脑➡️(神经冲动)
➡️(向上)大脑➡️情绪主观体验
➡️(向下)交感神经➡️应激状态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eg.用微电极刺激动物下丘脑腹侧会引起动物强烈情绪反应
评价
贡献: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局限: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情境-评估-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情绪唤醒模型 (核心部分: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成为认知比较器。
eg.“爱情吊桥实验”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以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经验起作用
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是反馈性行为
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
情绪是分化的
存在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
情绪系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系统的功能
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每种情绪都有特定的适应功能
情绪包含神经生理、神经肌肉/表情行为、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和联结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的三个方面
具体情绪调节
唤醒水平的调节
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的特征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情绪调节的过程(格罗斯)
情绪发生前,称为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或原因调节
情境选择
情境修正
注意转换
认知改变
情绪发生后,称为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或反应调节
对各种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表情、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表情
情绪调节维度
生理调节
情绪体验调节
行为调节
认知调节
人际调节
情绪调节的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
控制和修正策略
注意转换策略
分心
专注
认知重评策略
表达抑制策略
合理表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