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读书笔记,包括知识点和喜欢的文字摘抄。包含书籍介绍、为什么需要费曼学习法、什么是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为什么好等。
编辑于2021-10-06 23:23:36费曼学习法
书籍介绍
书名:费曼学习法
作者:尹红心、李伟
为什么需要费曼学习法
学习的本质是输出
传统学习方式
以输入为主-死记硬背
教条主义-老师、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
标准化应用-生搬硬套
要与真实的世界建立有效联系
真正高质量的学习,一定能够让人融入真实的世界。学习最重要的是“真实”,它必须让人可以与时代同步,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促进我们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换言之,通过学习,我们要与真实的世界建立有效的联系。
费曼学习法提供三种与众不同的能力
远见:通过解读只是传递的信息,判断未来的趋势。
穿透力:从碎片化的知识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快速解决问题,掌握实物的规律。
智慧: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四个关键字
Concept(概念)
Teach(以教代学)
Review(评价)
Simplify(简化)
费曼学习法为什么好
好的思维需要正反馈
输出加快思考的成熟
费曼学习法可以让思考量化
方向-锁定思考的主要方向
归纳-确立思考的主要逻辑
验证-验证思考的效果
反馈-反馈正确和错误
简化-把复杂的思考过程简单化
吸收-消化思考的成果
费曼学习法五部曲
Step 1 目标-确立学习对象-产生专注力
追求四个方面的进步:
开放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
清晰凝练的表达力
聚焦目标的好处
思维更加清晰
行动更有针对性:任何事成功的关键都不在于你想做好几件事,而在于你能否做好几件事
规划需要和目标建立强联系: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反问和反省,愚蠢的学习者则喜欢自我感动,将一个错误的目标偏执地坚持到底。
目标的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必须清晰和可以形容。
M:(Measurable)可以衡量/量化的。——目标必须量化和能够评估
A:(Achievable)自身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必须在能力范围内
R:(Rewarding)能产生满足感/成就感的。——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意义
T:(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必须有实现的期限
学习的舒适区:
第一, 一个正确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它符合自身的兴趣。
第二, 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合理目标。它符合自身的能力。
规划一条高效能学习之路
留出锁定最重要目标的时间。
留出做正确规划的时间。
留出调整目标和规划的时间。
目标原则
目标的全面性原则: 制定目标时要有全局和整体观念
目标的重点性原则: 制定的目标要有侧重点; 制定的目标也要有针对性
目标的挑战性原则: 制定的目标要具有挑战性;
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 制定的目标必须符合我们的客观实际
目标的可调性原则: 制定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可调性; 制定的目标要在实施过程中留有余地。
Step 2 理解-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地存优去劣
将知识有逻辑地系统化:
逻辑就是你理解知识的出发点、角度、立场和思维方式;系统化则是你是否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互相印证和科学比对,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补充。
第一阶段需要做对三件事:
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拥有足够宽的视野:人要尽量保持童真,因为童真的心态能扩大你的视野,让你愿意并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建立最可能客观科学的逻辑
筛选知识的标准和流程
确定逻辑
收集信息
建立客观科学的学习逻辑
收集信息
锁定知识的来源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归纳类比
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
保留可靠和重要的知识
形成一张思维和流程导图
有助于解决以下五类问题
快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论一本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技能,速度可以得到保证。
掌握理解和分析知识的方法——和文字语言比起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脑创造了一条视觉化的路径。除了读书外,我们要借鉴图片、视频等工具输入内容。
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思维导图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重新组织了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架构。
形成高质量的学习笔记——组织和绘制思维导图的同时,我们也会完成高质量的学习笔记。
为知识的输出做好准备——思维导图是以教代学的一个必要工具,如果你不能为所学的知识画出一个整体框架,就无法向别人输出知识。
第一次复述
第一阶段:凭印象复述
第二阶段:复述中提出问题
第三阶段:附属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Step 3 输出-向别人输出学到的知识-以教代学
输出知识要简洁有深度
语言简洁易懂
精准到位、没有歧义
讲出一定的深度
加上自己的理解
倒逼输入,加强了对于特定内容的“留存率”
识记-编码
保持-存储
再现-检索
会议-巩固
第二次复述
区别:第一次复述是把自己当作倾听者,第二次复述是进入一个真实的传授知识的场景,向别人甚至多个人阐述你对某项知识的看法。
五个输出原则:
场景和思维模拟
语言通俗易懂
简洁的同时具有深度
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利用分组讨论获得反馈
Step 4 回顾-回顾和反思学到的知识-深度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查缺补漏,找到自己的“盲维”。
第一步:怀疑与探索:
重新对比数据和事实
重新检查知识库
重新验证知识的关联
第二步:寻找反证
寻找反证的过程就是有目的地反思。反思不同于回顾和总结。因为回顾和总结是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温习与提炼,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反思则是对学习的质量进行解构,保证自己学到的是正确的知识。
第一,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知识本身存在的误区。
第二,反思能促进我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
重视否定性证据
相反的数据
逻辑漏洞
过时的知识
相反的权威观点
当知识卡壳,回到理解不清的地方,找出薄弱环节
记忆有误-温习知识
理解有误-重点理解
和已有知识建立多角度的类比关系
科学的角度
使用的角度
系统的角度
第三步:加大内容留存率,决定学习的效能
学习焦虑与知识的悖论——焦虑让人紧张,却不能解决问题。当你对学习的焦虑感上升时,你吸收知识的效率就会下降。即,你越想学好,结果就越学不好。
学习最重要的是保证效能——无论对学习付出了多么海量的时间,投入了多么巨大的资源,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效能。即,投入的时间和资源的产出比。要看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理解了多少内容,并且把它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融会贯通。
正确方法:
明确学习的方向:职业方向、学习内容、知识属性
学到什么程度:知道与理解、复述和传达、践行与创新
提升内容留存率:回顾与再学习、条理化与简化、系统化
重复有用的学习:
对具有生长能力的知识重点学习
对模块化的知识针对性学习
对碎片化的知识坚决不去学习
Step 5 简化和吸收-通过简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化知识
目的:将学到的知识制作成一个精小的知识包,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如何简化知识的要点:
第一:打开知识的“重要性开关”
第二:将知识从复杂回归简单,就是完善我们的思维模型,从知识中总结和提炼要点。
如何吸收我们需要的部分:知识吸收能力:
获取
简化
吸纳
转化
创新
如何简化的原则
以实际效果为前提。
以实践应用为目的。
重视可以促进联想的内容。
避免在不同平台学习重复的内容。
和我们当下的工作相结合。
重视知识的成长性。
如何纵向拓展和精进
纵向拓展:我们平时遇到的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的知识,其实在最后都能联系起来,互相是有关系的,也就是知识间的桥梁。这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对一个问题横向地掌握它所有的知识点,只需要对其中的一两个点集中突破,深入研究,便能举一反三。
要有绿灯思维:事无禁止均可为。
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新的观点或者不同的意见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懂得自我反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我们的学习视野是不受局限的,既看得深,又看得广,拥有开放的态度。
“红灯思维”?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在学习和表达中当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或立场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挑战时,第一反应不是与对方交换看法、平等沟通,而是充满警惕,加强防卫,关上沟通的大门,拒绝反省。
在涉及思想或观点的问题时,一定要懂得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想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学习要“以慢为快”:
精进需要“刻意练习”:“刻意”二字指的并不是“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而是提升我们的“认知视野”,拓展对知识的“认知深度。
深入挖掘,实现知识的内化。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可以将零碎分散、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概念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赋予它们逻辑,并且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当你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五条建议:
第一,使用笔记记录知识的核心要素。
第二, 一定要大幅度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第三,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归纳与理解。
第四,输出和发布自己所理解的知识。
第五,对知识进行简化、吸收和记忆。
简化原则
原则1:对所学的知识系统性挖掘
针对需要的知识
针对重要的知识
针对核心的知识
原则2: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专注和针对性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次复述
建立原创观点
形成有影响力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