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习科学概念图
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科学概念图的思维导图,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历史渊源等,带你了解学习科学。
编辑于2021-10-07 10:36:06学习科学概念图
历史渊源
最早起源于哲学和心理医学在心理学的研究
威廉冯特实验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实验的方式对人类感知外部事物的心理体验进行解释。
弗洛伊德针对“神经紊乱”的问题,提出了精神分析法。
巴甫洛夫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提出,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皮亚杰在实践过程中,将认知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蒙台梭利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约翰杜威,提出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经验是偶然的伪科学
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的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是植根在社会中的内容建构。 第二,实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所谓的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情绪、认知等并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某个地方,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 第三,语言并非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也并非表达思维内容的中性的工具,它限定了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向。
知识社会学
乔治西蒙斯等人认为学习不是个体的内在的认知活动,个人的知识是学习的起点,而个人的知识构成了社会空间的知识网络,学习即实现网络间节点联通的过程。
学习科学产生前的理论变迁
5强调要素的联通(以真实场景和实践为基础) 4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作用 3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建构意义 2强调认知加工(以自然科学和为基础的规) 1.强调刺激(神学哲学为基础的辩思)
行为主义:在此过程中思维和脑的作用是一个黑箱
认知主义:人们开始关注认知加工的作用,这个黑箱被慢慢打开 认知主义假定行为完全由刺激决定 但是认知主义完全把人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建构主义(联系,建构、反思、延续)
社会建构范式
学习科学的前世今生1980s-1990s
1991年《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创刊,成为学习科学诞生的标志
在1991年第一次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召开,会议开始探讨对学习科学研究领
1995年第一次CSCL国际会议在AACE协会下召开,会议探讨了知识建构、学习和教育的技术等话题。
Al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Tom Mitchell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quirrel Al
s anchored instruction (1990)抛锚教学
Brown , Collins , and Duguid ' s ( 1 9 8 9 )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Papert ' s constructionist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Scardamalia and Bereiter ' s ( 1 9 9 4 ) knowledge - building communities
Anderson ' s cognitive tutors
Lave and Wenger ' s ( 1 9 9 1 )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特点
处于萌芽阶段,教育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专注于探索跨学科的实证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场景化的实践中解决问题。
而这一阶段也是新的方向确立和新的理论初生的阶段,为学习科学领域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科学的前世今生1990s-2000s理论体系化建构的阶段
学习科学杂志/CSCL杂志以及对应的国际会议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利于技术作为脚手架进行精细化的概念转变
自我解释模型
认知迁移等
交互分析
微观发生法
支持探究的工具等
situated activities
co -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2003年,欧洲和美国达成一致成了一个关于学习科学的组织,提供相关的研究和组织管理预算,而之后的会议也开始推向全球,正式将学习科学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会议,这也是学习科学成为一个体系化的学科共同体的重要标志。
学习科学2000S-Present绽放阶段
交互规律
基于互动和行为分析的学习规律
挖掘交互规律
真实场景中的学习
项目式学习
社会化学习
适应性学习干预(模型,规则,策略)
学习科学研究的演化 基于知识图谱的认知诊断和学习进阶
Deepen understanding
Practice and discourse pattern
Scope and sequence
学习科学脱胎于第一代认知科学
1956年认知科学元年,第一代认知科学聚焦于思维的计算和信息的加工,正式由于计算机在这方面的进展,其强调“心智”和“智能”两个主题,认为人的思维是可以符号化的。
无身认知
20世纪七十年代,研究者开始从思维的表征开始关注外部状态对认知的影响即情境,这打破了行为主义对人类智能发展的解释(刺激-反应),同时也不再是认知主义强调的人对感觉、直觉等进行概括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把人的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脱离实践和情境、把认知活动和认知行为等同)
情境认知
具身认识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帮助人们更好了解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具身认知对认知科学的研究建议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工智能的身体模式识别、神经具身研究技能学习的身体性、社会性与身体性
具身认知指导下,人们开始不知关注知识的传递,开始慢慢关注与知识相关的人的身体状态,基于学习者的个人条件设计交互促进认知发展
具身是对“建构”的一种发展
具身认知
具身是对认知理论中“建构”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源自认知主义,也强调学习是内部认知加工的过程但其不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强调人在与知识、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意义而非“获得意义
在此理论支持下,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构建更富的外部环境、供学习者与环境他人、知识乃至自己进行有效互动,在互动中促进意义的重塑和创生。
如何构建丰富的外部环境即产生了学习科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
基于设计的研究
出发点:在学习自发状态下对学习规律对的发现和探究
特点:其不仅是实验,而是基于真实问题的设计和理论总结,并用来指导实践,迭代是其重要特征。
学习科学的发展
“脑与认知”研究成为国家战略需求,也成为第三代认知科学及学习科学的趋势
1996年,经合组织即成立了脑研究对的项目
1997年,美国发起的“人类脑计划”以及成为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并重的项目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也相继提出了脑研究的科研项目。
脑的研究与学习科学的关联?2002年OECD第一次发布了关于学习科学的报告《理解大脑:面向新的学习科学》,明确地把脑科学和学习科学联系在一起,同时开展了相关研究的资助计划。
学习科学的三大特征
1是一门交叉学科
2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
3具有特定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
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和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场馆以及同伴之间的非正式学习。
学习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人是如何学习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学习科学关键词、学习科学杂志、研究工具与方法论
学习科学的未来
学习科学的未来如何发展-学科深度融合
学习科学的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协调
在信息社会新技术的推动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将帮助人类实现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如何进行?学校会消失吗?范式转移为课程内容、教与学关系、教育系统变革都带来了挑战。
技术与社会的进步,扩充着人类知识的总量,也提高了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要求,从离散达到整合汇聚。
教与学的关系也将被教育范式转移所颠覆。
师生关系,空间关系,角色定位。
在技术促进教育范式转移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工智能和人的角色分配
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将以“全球共同利益”为理念,经历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