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编辑于2021-10-07 14:11:1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实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胜利/结束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帝胜利)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反封胜利)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国家稳定)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新过渡)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病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造福于各族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主要是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政治)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外交)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建)
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统一
标志
随着祖国大陆的解放,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起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的临时政权,其职能是接管旧政权机关
①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
②维护社会秩序
③恢复和发展生产
④帮助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权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自治区的建立、自治机关、自治权利、区内民族关系等作了系统规定
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50改革推封建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经过(了解)
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他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
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严重困难之一就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不断上涨
为了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人民政府首先打击了少数金融投机商的活动,控制了金融市场;其次是调集全国主要物资
1949年7月,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
1950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1951年11月,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人民币的发行范围扩大到所有解放区,标志着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形成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报告指出,要获得全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0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原因
第一,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为新中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
针对美国等国封锁、这是新中国等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49年10月2日,苏联的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原因:新中国成立不久,又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
过程:中国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近三年的艰苦作战及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代表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
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阶级的矛盾
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
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
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历史任务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于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页面-2)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的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农业合作化道路可以走)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盖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怎么走—互助社)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方法)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我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经济)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从1953年到1956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场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尽管如此,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由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以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任由资本家经营,他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特点
第一,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的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意义
①设想成实践: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
②合理安排资本家: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候,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务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北京电子管厂、沈阳飞机制造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政治+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是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解放生产力)
第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为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