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基本功能的思维导图,包含细胞的信号传导:信号传导方式;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
细胞的基本功能的思维导图,非常适合生物学生,从肌细胞的收缩:横纹肌: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关于细胞的基本功能的思维导图,包含细胞膜的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信号信号传导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信号传导
概念: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或传递的过程
信号传导方式
水溶性配体或物理信号(膜受体)
识别与结合、信号传导、胞内效应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传导
化学门控通道(骨骼肌终板膜)
电压门控通道(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耳蜗毛细胞)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G蛋白耦联受体
G蛋白
G蛋白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 AC、磷脂酶C PLC、磷脂酶A2 PLA2、磷酸二酯酶PDE
第二信使或其前体:环-磷酸腺苷 cAMP、三磷酸肌醇 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Ca2+、花生四烯酸 AA
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 PKA、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激酶C PKC
常见的信号传导通路
受体-G蛋白-AC-cAMP-PKA
受体-G蛋白-PLC-IP3-Ca2+和DG-PKC
钙离子信号系统
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脂溶性配体(胞质受体和核受体)
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
概念:可兴奋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大小表示为细胞内负值大小
相关概念
极化:安静时细胞膜内外处于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变小
超极化:静息电位变大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恢复
反极化: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极性倒转
超射: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产生机制:带电离子跨膜移动
动力: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膜内高钾、膜外高钠、氯)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钾离子>氯离子>钠离子>A-,钾离子>钠离子(50~100倍)主要对钾离子通透,少量钠离子通透
Nernst方程
钾外流
钠泵生电作用(<50%)
影响因素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外钾增高,静息电位降低,如高血钾
膜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性:钾离子通透性增加,静息电位升高,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静息电位降低
钠-钾泵活动:活动增强,细胞膜出现超极化(静息电位变大)
动作电位
概念: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迅速、可逆、可以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锋电位
后电位
阈电位
产生机制:带电离子跨膜移动,产生离子电流
AP上升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下降支是钾离子外流形成,后电位是钠钾泵活动形成。AP产生不消耗能量,恢复(钠钾泵)消耗能量。AP(超射)=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电-化学驱动力(Em-Ex)及其变化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膜电导
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去极化发生在前,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复极化在后
动作电位的触发
阈刺激:阈强度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
特点
“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传导传播
脉冲式发放(不应期)
动作电位的传播
同一细胞上
无髓神经纤维或肌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细胞之间:缝隙连接
兴奋性
概念: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衡量:阈值
细胞兴奋后变化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小于正常值,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兴奋性大于正常值,通道大部分恢复
低常期:兴奋性小于正常值,内电位呈超极化
局部电位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称局部兴奋
不具有“全或无”现象
衰减性传导
具有总和效应
时间总和:多个局部兴奋先后叠加
空间总和:多个局部兴奋同时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