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
自然地理伍光和,考研(西北师范大学)。包含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基形和特征、自然地理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12 11:00:23地 球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宇宙和天体
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天体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可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已知宇宙称总星系 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那时候眼界可看到不行,大多是由会合绘画慧芸和慧尾组成。和车慧投。 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第一。再让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天体而成为奇空间的最大天体。第二具有足够大的质量。南依纯自身的引力使其形状近似球形、第三内部不断发生核聚变反应。
太阳 和太 阳系
太阳
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地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 系
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及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围绕它运动,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包括八个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颗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太阳 运动 特征
太太阳系中行星和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及黄道面的倾斜也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轨道的倾斜也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味道都近视原型。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类木行星
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速度叫做类木行星。
矮行星
是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定应力而使自己成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日食
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就发生日食
月食
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即发生月食。
潮 汐
月球只有公转和自转同时又跟随地球绕太阳运动。但是。月球对地球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褪去后为潮落、潮涨潮时海边最高处成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低潮的高差称为潮差最到时叫大潮最小时称为小潮。
地球在天体 中的位置
无限广大的宇宙根本不存在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在银河系中只不过是漩涡必上的一个点一颗普通的恒星地球咋。只是太阳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地球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它与其他天体或宇宙空间。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地 球 的 形 状 和 大 小
地球的形状 及地理意义
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及大地水准面所以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太阳同地球的平均距离很长这样就可以把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各不相同。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有规律地从南北纬之间向两极减少。太阳辐射是地表曾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的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 及地理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他能够吸走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2如果地球没有这样大的体积和质量又不可能有这样的大气圈,因而也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地表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的多,温度觉差,将大的多紫外线将强的很多。
地 球 的 运 动
地球 的自转
恒星日
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充分点连续两次通过统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地球 的 自转 及其 地理 意义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傅科摆实验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摆动平面的是偏转和地球旋转方向相反及北半球向右或顺时针南半球向左或逆时针。 地球自转的意义。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各加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4万年一昼夜延长一秒。但是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地球的 公转
恒星年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撰写周期为一年公转周期自西向东。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立业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焦点所需的时间为365天6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春分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一般在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在时间周期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 0°和15°之间的位置,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但在实务上通常特指太阳真正位于黄经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日这天世界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均为6点。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2
秋分
秋分日在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地球到达黄经180度时。太阳在这天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时节,而且所有为线圈都被成荤圈等分为二,因此南北半球各维度上的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12小时。 冬至日12月22或23夏至6月21或22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冬至
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
24节气
黄道圈分为360度。以春分点为起点计算二分点与二质点与相邻点的角度都是90度西方国家的天文学家以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秋分至冬季为秋季冬至至春分为冬季,我国将黄道圈按15度划分得到24个间距。
地球 的 公转 及其 地理 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个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极四周,太阳正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每年的3月21和9月2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对于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来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气候希腊原意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也就无所谓季节变化了。
黄赤交角
地球轨道面是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与之呈66.33个交角,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是运动太阳是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试重合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角角及黄赤脚角。我有23度27分。
岁差 章动 极移
岁 差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其陀螺运动原理自转必然绕环道走走玄境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玄静,室春分点西移固地球自转不到一周解渴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章 动
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走玄静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原上的这种短周期的摆动,叫做章动。
极 移
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咋又将围绕星级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地球的自由章动。霍尔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张中。据研究大地震与急冻伟大的突然转折在时间上相关,所以地震很可能造成这种摆动的重要,因素,大气扰动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地 理 坐 标
纬线 和纬度
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及地轴。地轴的中心点叫地心。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是赤道。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称为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知道最大的委屈,由此向北或向南为圈半径都有规律的减小。l等于111.2乘以cos贝塔。 地理坐标。地理表面经度纬度的划分。地理坐标是用纬度、经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地理坐标,就是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经线 和经度
经线的性质。1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为两万千米。2所有经线相交于极点。3经线圈。陈半球。四经线指向南北。同一经线第时差相等。 经线的划分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当时的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及经度的0度线。性质。东西由西向东什么大由西东向西走之前划分方式,从0度开始,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称为西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 的 圈层 分化
生物圈的形成。1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微生物出现后二及开始破坏岩石中的含氮化合物,并将石释放到大气中,大绿色植物出现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游离氧对原始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是一氧化碳转变为二氧化碳甲烷变为水器。和二氧化碳氢气变为水汽和蛋。3。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氧气又从二氧化碳中逐步分离出来,最终形成了以氮气和氧为主要成分的现代大气。四地球上的水主要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早期大气含有大量水汽。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尘埃微粒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面然后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五慧心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也成为水的来源之一。六在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早就存在着碳氢化合物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并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地球 的 内部 构造
地 壳
地壳是指地表字没喝界面之间厚度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莫霍面。地壳向地幔的分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不连续分界面所以现在通称么霍洛维奇面。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但各地差异很大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壳体积仅占地球体积的1%质量只占0,七%
地 幔
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至两千九百千米的圈层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位于2900米千米的地下地震的横波纵波都会发生变化的界面。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身35到一千千米。主要由橄榄研制的超基性,岩石构成。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板块构造等一系列深刻影响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过程都有此发生下地幔深1000米到2900米旗下间以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的姓氏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地核
两千九百千米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地球的 外部构造
大气圈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其次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水圈
海洋占70%。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同时谁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换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不同组合地表形成自然带自然景观,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的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还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生 物 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及岩石圈表层。上述地球构造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他们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地球表面这个特殊的圈称为地理圈或地理壳是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 球 表 面 基 形 和 特 征
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2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为2.41:1 3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从传统的南北半球来看陆地的三分之二集中于北半球。 四。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及亚欧非北南澳和南极洲。 五。大陆星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 六每个大陆的轮廓都是北部比较宽。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洲。 七。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而东边则向外突出。 八。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南半球由于水面广阔气候比较温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 九。地球上各大陆的平均海拔和个大洋底部的平均深度差别悬殊。同样出现泛对称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
海陆起伏曲线
为了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可以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个高度陆地和个海洋所占的面积和我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会出曲线。这就是海陆起伏曲线。 地球上各大陆高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和各大洋底部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深度存在着很悬殊的差别。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历来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实际上它是由于地表覆有巨厚的冰盖所致。以裸露地表而论,亚洲大陆最高(950米),以下依次为北美(700米)、非洲(650米)、南美(600 米)、欧洲(300 米)等。同样表现出泛对称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大部分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面积大,大部分海区深度在3000—6000米,平均深度约3800米。
岛 屿
海 洋 岛
火 山 岛
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火山喷发首先形成了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后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它的基础位于深达4600m的海底,而最高处又高出海平面4166m。1973年1月火山爆发后才形成的,位于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的一座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岛屿。
珊 瑚 岛
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 35—335年1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沿海岸分布,南北长达1900公里,东西宽约2—150公里;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大半被淹没。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
2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大陆岛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可以形成岛屿。这里主要介绍海洋中的岛屿,这种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 1.大陆岛 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
地球表面的 基本特征
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有高耸的山脉,宽广的平原和盆地,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种类繁多的生物,但是,什么是它的基本特征呢?前面已经提到地球各圈层在地表面附近相互渗透和相互重叠这一分布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这些独特性质同时也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如前所述,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增长表现。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诚然,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内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自然 地理
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1)自然地理学,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课 后 题
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 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⑥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2.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1)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①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 ②纬度 赤道把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答:(1)地球圈层分化 数十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转功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①大气圈 a.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78%)和氧(21%),其次为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气等。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臭氧、氡、氨和氢。 b.地球大气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其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又有重要意义。 ②水圈 a.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b.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c.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③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3)三大圈层分布特点 ①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②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 4.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