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三国于两晋
魏(洛阳)
曹丕
蜀(成都)
刘备
吴(建业)
孙权
魏
西晋(司马炎)
东晋与南朝
重建晋(司马睿)
东晋
南朝(六朝)
宋齐梁陈吴东晋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
汉化政策
积极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消极影响
激进的汉化改革激化了北魏政权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北朝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取代北周
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杨坚称帝(长安)
隋文帝
广设仓库
开通大运河
促进两百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劳民伤财
新建洛阳城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李渊称帝(唐高祖)
统一全国
治世原因
吸取隋亡的教训
统治者励精图治
社会环境安定
统制政策
“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废皇称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李隆基(唐玄宗)
“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特点
开明
方式多样
恩威并施
以和为主
方式
军事征伐
设置都护府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和亲与会盟
相关史实
击败东西突厥
设置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叛乱背景
中央证据
地方管理到外重内轻
历史影响
严重破坏北方经济
潘镇割据的局面
少数民族趁机侵扰
宦官权利坐大
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大鸡唐朝的统治
五代十国
朱温废唐称帝(后梁)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吴越南唐等
4.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宗教发展
佛教
背景
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征
逐渐本土化
影响
佛寺大量收敛钱财 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反佛灭佛
原因
消耗大量财力
过程
北魏北周唐武宗后周四度灭佛
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道教
背景时间
东汉末
内容
从民间组成
中国唯一本土宗教
复兴儒学
古文运动
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影响
三教鼎力到三教合一
中华文化特征
: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
艺术科技
文学
唐诗
原因: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书法
东汉末年完备隋唐发展
绘画
雕塑
舞蹈
科技
服务于小农经济
对外影响大
受佛道推动
中外交流
佛教推动
万国来朝
文化输出
3.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选官之变
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时间
曹魏时期
标准
曹魏初期: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家世
评价
初期选拔大量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集权性,公平性,公开性,开放性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形成重学风气
中枢之变
三省六部制
顺序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职权分明 彼此制约
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博弈
相权三分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三省分工明确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 减少决策失误
三省分权导致效率低下
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赋税之变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户籍损坏
土地兼并严重
富者免税穷者逃税
确立
实施两税法到减化税法
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夏秋两次纳税
减轻人民负担
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保证国家收入
加重剥削
加重税款民不聊生
结果
土地兼并 贫富差距大 名存实亡
高一(1)陈麒亘
被匈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