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硕考研。包含发展历史:巩固和发展阶段、恢复阶段、蓬勃发展阶段;现状和趋势: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评优工作、教材开发有了新的突破等。
编辑于2021-10-17 23:21:49对 外 汉 语 教 学 学 科 论
名称
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 VS 第二语言
按先后顺序区分,用的最多。
第一语言: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最早习得。
第二语言: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1)
双语或多语现象:第一语言>1。
第二语言
广义
任何一种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包括“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
狭义
“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的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
在该语言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母语 VS 外语
按照国家界限区分。
母语:本国或本民族(≈第一语言)(≠移民、少数民族)
外语:外国。
本族语 VS 非本族语
按照语言社团区分—民族界限
本族语:可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外语或者本国其他民族语言。
主要语言 VS 次要语言
按照被使用程度
主要语言:母语、本族语、第一语言
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是“次要语言”
次要语言:
目的语
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
第二语言 VS 外语
包含与被包含
第二语言:语言使用环境中学习
外语:不在语言使用环境中学习
学科的名称
1.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包括对母语非汉语的海外华裔。
1983,“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提出。
广泛、至今、约定俗成。
优点
体现学科特点和内涵。使用时间久、使用广泛。
简介伤口,符合汉语表达特点 。
中央文件、国家机构、学术团队多用。
局限性
无法为国外同行使用。
突出教学对象:教外国人学汉语 未准确反应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带有中国人视角指称这一学科。
2. 汉语教学
多用于国际场合。
局限性
容易跟国内的把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相混淆。多加“国际""世界"等名词限制
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优点
能比较准确的指称这一学科的内涵与特质。
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
局限性
太长,不上口。
将继续在本学科的学术论著中出现。
最常用
4. 对外汉语教育学
优点
内涵丰富,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局限性
会使学科完全纳入“教育学”或者“学科教学论”中。
5. 对外汉语
本科招生目录上使用的专业名称,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
局限性
显示不出“教学"的特点。
6. 华语(华文)教学
东南亚,主要是指针对海外华裔弟子的汉语教学。
局限性
难以将非华裔的汉语教学包含。
7. 汉语国际教育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8. 国际汉语
强调了海外非母语者使用的汉语的特殊性。
强调了在国际交往中汉语使用的特殊性。
维持目前学科名称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中去
性质
∈应用语言学
一、 语言教学
根本任务:教语言,即教汉语。
≠语言学教学
目的、内容、原则、方法、技巧等不同。
文化包含于其中。
二、 第二语言教学
将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区分开来。
对外汉语教学 ∈ 外语教学
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教学内容:汉语
汉语的特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
四、 针对外国人的第二汉语教学
外国人 ≠ 少数民族
重视社会、文化因素。
本质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
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
特点
一、 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具有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体两翼”模式
一体:汉语语言学本体
两翼: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中外文化素养
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
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 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三、 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时间补充理论。
四、 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
第二语言教学
特殊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
定位
一、 应用语言学
二、 广义应用语言学
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解决某一单独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 狭义应用语言学
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三个方面
语言学知识
跟语言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及边缘学科
教育学
两大分支
汉语教学
外语教学
任务
一、 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本质:教学
主体: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层次的一线教师
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
四个环节
总体设计
课堂教学
教材编写
语言测试
基本任务
怎样让一个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
二、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汉语哦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认知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外汉语理论建设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
三、 作为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加快汉语的国际化趋势、世界范围内汉语热升温
狠抓学科建设
大力培养各种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
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科研投入,鼓励更多的科研投入
大力研究、宣传,推广汉语水平考试
研究好对外汉语教学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及时调整策略和战略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去
体系
三个基本问题
教什么
即研究教学内容,指对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
汉语本体研究的中心
“彼有我无”“彼无我有”
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
问题
选择哪些语言点给学习者
需要教的语言点及它的使用规则
· 语法、词汇 · 语音 · 交际文化
怎么教
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理论基础:教育学
· 总体设计 · 教学法研究 · 语言测试
如何学
指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顺序、过程和规律
理论基础:心理学
· 语言学、心理学 · 心理语言学 · 教育学
构成了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
四个层面
现状和趋势
一、 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
二、 教学体制不断完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三、 汉语水平考试进一步推广,研发力度加强
四、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更加广泛
五、 建立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汉语中心
六、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 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和教小学理论研究
八、 教材开发有了新的突破
九、 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评优工作
发展历史
历史
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
《老乞大》《朴事通》《西儒耳目资》《语言自迩集》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
初创阶段
1.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 正规的学校教育
1950,清华大学设“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
1952,改名“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2) 其他形式
对驻华外交人员
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汉语,解放后我国向海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
开创了刊授或函授教学
《中国建设》“中文月课”
(3) 师资
储备出国汉语师资
最初模式:中文+外语
(4) 特点及问题
特点
从无到有,成立了专门机构
初步建立起预备教育体系
培养了一支师资队伍
问题
机构不稳定
类型单一,主要是汉语预备教育
规模小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最早论文是1953周祖谟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成就
明确了对外国人和外族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指出要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明确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指出结合汉语教学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3. 教学法
特点
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应用汉语的能力同等重要
讲授重点:基本的词汇教学和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
语法教学特点:句本位和结构形式分析
培养口语能力——阅读写作
方法多样
教材
《汉语教科书》
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
以语法为主线
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巩固和发展阶段
1.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 正规的学校教育
1962,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稳定的基地
1962,改名“北京语言学校”
我国唯一的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1965,暑期为22所院校准备教授越南留学生的教师举办了培训班
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1965,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2) 其他形式
1962年,“学中国话”“汉语讲座”节目
1962,厦门大学“华侨函授部”扩充为“海外函授部”
向外国派遣汉语教师的人数和对象国有所增加
(3) 师资
1964,北语设“出国汉语师资系”,收本科生,独立培养专门师资
一部分中文专业课与一部分外语专业课程结合
因文革中断
(4) 发展势头
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
教学机构稳定,北语为基地
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又增加了汉语翻译专业
学校教育为主,辅以多种教学形式
师资队伍增大
创办专业刊物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重点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钟梫《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
进一步明确教学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努力促进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等向规范的方向发展
3. 教学法
进入到了改进阶段
特点
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贯彻实践性原则
教学方法改用了相对直接法
教材
《基础汉语》《汉语读本》
恢复阶段
1.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 正规的学校教育
1973,北语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机构——编辑研究部
(2) 其他形式
得到恢复
1973、1976分别恢复了“汉语讲座”和“学中国话”节目
(3) 师资
师资力量不足
北语举办了多期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论文主要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
特点
侧重于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
理论研究、教学实验和总结实践经验结合
加深了对实践性原则的认识
受“听说法”及其理论基础的影响
研究范围仍嫌偏狭,未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局限于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范围内
3. 教学法
探索阶段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在加强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
1977,《汉语课本》首先结合句型教学、把句型、课文和语法结构合起来
蓬勃发展阶段
(一)建立了国家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1987.7,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任务
制定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方针政策
审定在汉语教学方面的援外计划和对外交流与重大项目
协调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领导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审核对外汉语教学专项经费预算
领导小组
国家教委(教育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外交部
广播电影电视部
文化部
新闻出版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财务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1978后
历任组长由国家教委的负责人担任,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国家汉办)负责
2006,改名为“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我国第一个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法律
(二)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学历教育
1978,北语正式创办了外国留学生四年制现代汉语本科专业
1986,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
1997,北语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非学历教育
开办短期进修班
接受高级进修生
1978年后,恢复华侨中文补习学校,为华侨学生补习汉语
海外函授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
(三)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
HSK
H:汉语
S:水平
K:考试
发展历程
1985,设计第一套并测试
1986,正式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
1986,6月26,首次在北语进行
1990,6月25,第一次正式
1992,正是确定为国家级考试
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的标准化考试。是世界上最具权威,影响最大的汉语水平考试
专项考试
少儿HSK、商务HSK、旅游HSK、文秘HSK
(四)开展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
外派教师人数逐年增长
广泛的国际交流
交流方式多样
(五)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1978,吕必松提出应当把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1983,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学科
(六)创立专门学术团队、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
1983年6月,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
第一任理事长:吕必松
1987,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首任会长:朱德熙
1984,语言教学研究所(科研机构)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1989,世界汉语教学交流中心(学术机构)
1987,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
1992,中华文化研究所
(七)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1979,《语言教学与研究》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6,华语教学出版社
最早成立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用书的出版社
(八)开始培养专职对外汉语师资
1983,北语首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
1986,北大、北语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7,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点
(九)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
真正把对外汉语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主要特点
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
提出了总体设计理论
四大设计理念
总体设计
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
课堂测试
(十)基础理论研究得到了重视
本阶段开始重视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言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论就是要揭示语言学习的规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出现了有关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等文章
(十一)教学法研究开始深入、全面的发展
引进功能法,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
按语言技能划分课型,确定课型之间的关系
各种教学类型课程在改革中完善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少数民族
外国人
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