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下图整理了秦汉时期的知识内容,包括秦朝的教育政策与措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学校教育的发展、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秦汉时期
秦朝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统一文字
禁止私学
实行吏师制度
汉朝
E制度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原因
改善治民之术的学校
加强君权,制止分裂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需要
政策(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举措(汉武帝)
设立五经博士
创立太学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影响
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重教兴学
儒家经典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促进教育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教育儒学化,形成了群士归宗的经典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央官学
太学
概述:西汉时期汉武帝于长安建立的中央官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教育目的: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育制度:考试内容为“设科射策”
教学内容: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太学考试采用“设科御策”的形式。
教学形式:太学中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教师与学生: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学生成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
教学组织形式:初期个别教学 后期“大都授”,次第相传
教师与学生:太学的教师即“博士” 学生即博士弟子
评价
整齐学术,儒学独尊
强化儒家经学,利于思想统一
第一所完备学校,利用学校强化官方意识的开端
为东汉太学生运动奠定基础
鸿都门学
概述:东汉时期汉灵帝于洛阳鸿都门建立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教育目的:维护宦官集团利益的产物
教育制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教育内容:词赋 尺牍 书法 绘画创作
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促进学校形式多样化
为后世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典范
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的文学艺术学校
意义: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它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郡国学
概述: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程度后,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儒学思想,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代表人物:文翁
培养目标
①培养本郡官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优秀学生
②向社会进行教化
评价:在汉武帝时期得到有效的推广,进一步推进了地方教育发展
地方官学
E人物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大文教政策(上述)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论人性
人性就是人天生的素质。人性的”质“中有”仁气“和”贪气“,仁气是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道德发展的;贪气是人性中那些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
严格地将人性与善区分开来
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圣人之性:自觉向善 中民之性:通过教育向善 斗筲之性:难以进行自制
教育作用
破坏了先秦儒家人性平等说,为封建专治统治提供理论基础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作用
德教是立政之本
道德教化为本,刑罚为辅
道德教育的内容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封建国家利益原则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用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
提倡“必仁且智”:仁、智统一,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强勉行道”:道德修养不只停于认识上,应表现于行为上。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注重品行的积累。
“明于性情”: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加速汉代大一统的步伐,提升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王充
E实践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人死神灭
人性观
正性:仁义礼智信 随性:父母之性(遗传) 糟性:怀孕期间外部环境的影响(胎教)
E的作用
改良人性 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改良社会 社会发展的基础
E目标
文人(政治人才)+ 鸿儒(学术人才) 首次提出培养创造性学术理论人才
E内容
博通百家,结合实践
E方法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强烈的批判精神与实事求是的风格,促进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