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氧化思维导图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讲述了生物氧化概述、呼吸链、高能化合物、胞浆中NADH的氧化、其他氧化酶系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0-21 13:58:40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是一种突然导致低分子量溶质(分子量高达 1,500)穿过通常不可渗透的线粒体内膜的现象。mPT 由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介导,mPTP 是在内膜和外膜界面组装的超分子实体。mPTP 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多种蛋白共同组成的、具有非特异性、电压依赖性的复合物孔道。它的分子组成目前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是由基质的亲环蛋白D(cyclophilin,CyP-D)、内膜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外膜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共同组成。
组会汇报或者其他汇报,基本上的步骤都是:①罗列背景情景;②当下的冲突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什么工作是别人没解决的?不解决会怎样?)③问题有什么(目前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做的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④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SOP是Standarde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把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细化和拆解,固定成一套流程程序,每天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拜托低效的忙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键任务上,节约时间。
生物氧化
概述
ATP生成形成:
光合磷酸化
非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底物氧化磷酸化)
定义
有机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在生物体内的氧化作用
特点
酶促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体温)
氧化与还原相偶联
质子和电子由载体传递到氧生成H₂O
分步进行,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相偶联)
能量产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分子降解成基本结构单元
第二阶段:小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共同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乙酰CoA)
第三阶段:共同的产物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脱下的氢由呼吸链传递生成H₂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通过磷酸化储存在ATP中
生物氧化中脱羧生成CO₂
α-单纯脱羧
α-氧化脱羧
β-单纯脱羧
β-氧化脱羧
氧化脱羧基作用:同时发生氧化、脱羧作用
生物氧化的类型
线粒体内氧化:有ATP生成
非线粒体氧化:无ATP生成
呼吸链
定义: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H₂O,这一系列酶和辅酶构成的链状体系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组成:递氢体、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的组成
烟酰胺脱氢酶(NAD⁺,、NADP⁺)
维生素pp。传H和e
黄素蛋白(FAD、FMN)
维生素B2。单双电子传递体
泛醌(CoQ或Q)
人体Q₁₀(含10个异戊二烯单位)传质子和电子→脂溶性
铁硫蛋白(Fe-s)
有铁硫中心通过Fe²⁺传e,单e传递体
细胞色素(Cyt)
通过辅基血红素中的Fe离子发挥单电子传递体作用
含血红素辅基,分为Cyta、Cytb、Cytc,辅基为a,b,c
根据最大吸收峰确定亚类
线粒体呼吸链
小结
呼吸链由4种具有传递电子能力的蛋白质复合体组成
4个蛋白质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膜
传递电子能力的辅基如FMN、Fe-S、金属离子等
蛋白质复合体、泛醌以及细胞色素c协同传递电子到氧的过程
电子传递过程伴随H⁺转移至线粒体内膜胞质侧,形成跨膜H⁺浓度释放能量用于生成ATP
高能化合物
定义:含有高能化合键(水解时产生能量>21KJ/mol的化学键)的化合物
种类
ATP、ADP等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物质
GTP、NDP......
乙酰CoA (酰基-S键)
1,3-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琥珀酸CoA
ATP的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
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偶联部位
根据P/O的比值确定
根据自由能变化确定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抑制剂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
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
二硝基苯酚
解除氧化与磷酸化偶联作用→耗O₂↑→耗Pi↓→P/O值↓→ATP生成↓
解偶联蛋白(棕色脂肪内的线粒体内膜上)
解偶联机制:破坏电化学梯度,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呼吸链的氧化作用正常进行,但ADP不能磷酸化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促进
甲状腺激素促进氧化磷酸化和产热
Na⁺,K⁺-ATP酶和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均增加
线粒体DNA突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功能
突变→氧化磷酸化→ATP生成↓→mtDNA病(遗传性,以母亲遗传较多)
线粒体内膜选择性转运代谢物
化学渗透假说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膜的质子梯度
ATP合酶
跨内膜质子形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是ATP合酶转动的驱动力(合成1分子ATP需要4个H⁺,其中3个H⁺通过ATP合酶穿线粒体内膜回流入基质,另1个H⁺用于转运ADP、Pi和ATP
ATP作用
ATP是能量捕获和释放利用的重要分子
直接参与各种代谢物活化反应、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反应
通过ATP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紧密相连
ATP通过水解反应为耗能的跨膜转运、骨骼肌收缩、蛋白质构象改变提供能量
ATP是能量转移和核苷酸相互转变的核心
ATP通过转移自身集团提供能量
磷酸肌酸也是储存能量的高能化合物
胞浆中NADH的氧化
胞浆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在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转运机制
α-磷酸甘油穿梭
脑和骨骼肌(1分子NADH穿梭产生1.5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肝、肾及心肌(2.5分子ATP)
其他氧化酶系
微粒中的酶类
加单氧酶(催化的反应)
RH+NADPH+H⁺+O₂→ROH+NADP⁺+H₂O
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羟化酶,需要细胞色素P₄₅₀(CytP₄₅₀)参与
加双氧酶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类
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其辅基含4个血红素)
过氧化物酶(以血红素为辅基,催化H₂O₂直接氧化酚类或胺类化合物
超氧化歧化酶
反应氧族{超氧离子(O₂⁻)、H₂O₂、羟自由基(-OH)的统称}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Px)
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参与物质的生物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