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数学必修一学习笔记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学习笔记,知识点有集合的概念、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集合的基本运算等,
编辑于2021-10-21 19:41:59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3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8年级上册数学(苏科)第2章,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梳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苏科版8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梳理,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条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便于记忆和复习。还介绍了多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等,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由来、内容、应用格式以及推论。这些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使用其他版本的同学也可以正常使用。
第一章 集合
集合的概念
元素与集合的含义
含义
元素
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表示
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来表示元素
集合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表示
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 …来表示集合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暗含“全部”“全体”“所有”的含义
集合也可以这样描述: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点、图形、人或抽象事物等。如唐僧师徒四人组成一个集合,孙悟空就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
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一个元素在或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例如:“小于3的正整数”构成一个集合,1,2是这个集合的元素,而0和3都不是它的元素
互异性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相同的元素归入同一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例如:方程(x-4)²=0的解集记作{4},而不能记为{4,4}
无序性
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
如集合{a, b, c}与{c, b, a}是同一个集合
当两个集合相等时,其元素不一定依次对应相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给定元素a和集合A,a∈A和a∉A,有且只有一种情况成立
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集合相等与集合的形式无关,只要满足元素相同就是同一集合
集合的分类及常用数集
常用数集及记法

二者含义是一样的,可以形象地记为“星星(*)在天上,家(+)在地上”
集合的分类
按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可将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如:集合A={1,2,3}是有限集
集合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如: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所有大于3的实数组成的集合,都是无限集
集合的元素个数是不可数的
集何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
定义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表示的集合种类
①元素个数少且有限时,全部列举
如:{1,2,3,4}
②元素个数多且有限时,可以列举部分,中间用省略号表示
如“1到1000的所有自然数”可以表示为{1,2,3,...,1000}
③元素个数无限但有规律时,可类似于上面方法表示
如:自然数集N可以表示为{0,1,2,3,...,n,...}
在集合的书写上,要注意规范性
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用“,”隔开
关于 x 的方程 x-a=0 的解集应写成{a},而不是 a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
不必考虑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
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表示任何事物
优缺点
优点
集合中的元素清晰可见,一目了然
缺点
对于无限集合且元素的规律又不太明显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描述法
就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形式
文字描述法
将说明元素性质的一句话写在大括号内
如:高一年级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高一年级的同学}
{}本身就带有“所有的......”或“......的全体之意”
元素间用“,”隔开
元素不重复且无顺序
符号描述法
在大括号内,首先写出集合元素的表现形式(称之为代表元素)和它的范围,再画一条竖线,然后写上元素所满足的条件(性质)
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
x:代表元素
A:代表元素的范围
P(x):代表元素的共同特征
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
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有序实数对、点、还是集合等
元素具有怎样的属性
当题目中用了其他的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
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
在数学中,常用符号描述法来表示集合,它较文字描述法更简洁、更严密
数集和点集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
Venn图(维恩图)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封闭曲线可以是圆、矩形、椭圆,也可以是其他封闭曲线
比如:集合A={1,2,3,4}可以用下面各图所示的图形表示



表示集合的图形的形状与集合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它仅仅是体现把集合中的元素都包括在内
子集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 A 与 B,如果集合 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我们就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
记作

读作
“A包含于B”
“B包含A”
A中有的,B中都有;但B中有的,A中不一定有
若x∈A,则x∈B
“∈”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
“”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当A不是B的子集时,我们记作

子集的性质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因为对于任一个集合 A,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A本身
记作:
对于集合A,B,C,
集合相等
定义
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
A=B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
判断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
①设两个集合A,B均为有限集,若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同,对应元素分别相同,则这两个集合相等,即A=B
②设两个集合A、B均为无限集,只需看两个集合的代表元素及代表元素满足的条件是否一致,若一致,则两个集合相等,即A=B
真子集
记作

Venn图

性质
集合 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必定是集合 B 中的一个元素;但集合B 中的元素至少有一个不属于 A
对于集合A,B,若,且A≠B,则
任何一个集合都不是它本身的真子集
传递性
对于集合A,B,C,若
任何一个集合一定有子集,但不一定有真子集
空集没有真子集,一个集合的真子集的个数比子集的个数少1
若非空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它有




空集
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记作:
性质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
空集只有一个子集,即它本身

0是集合{0}的一个元素,可记为0∈{0}
{}表示含一个元素的集合
∈{}
表示空集,{0}表示含一个元素为0的集合
A 是 B 的子集,不能理解为集合 A 是 B 中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当 A=时,A 中不含任何元素
当 A=B 时, A 中含有 B 中的所有元素
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集
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不能简单的认为A∪B是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放在一起组成的集合
重复元素在并集中只出现一次,看成一个元素
“或”
并集的符号语言中的“或”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含义是不同的
生活用语中的“或”是“或此”“或彼”只取其一,并不兼存
而并集中的“或”是“或此”“或彼”“或彼此”,可兼有
“x∈ A 或 x∈ B”包含三种情形
①x∈ A 且 x∉B
②x∈ B 且 x∉A
③x∈ A 且 x∈ B
性质
①A∪B=B∪A
满足交换律
②A∪A=A
任何集合与其本身的并集等于这个集合本身
③A∪=A
任何集合与空集的并集等于这个集合本身
④(A∪B)∪C=A∪(B∪C)
满足结合律
⑤
任何集合都是该集合与另一集合并集的子集
⑥
任何集合与它子集的并集都是它本身,反之亦然
交集
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即A∩B={x|x∈A,且x∈B}
注意两个关键词
“所有”
要将相同的元素全部找出来,不要漏掉一些元素
“且”
即“同时”的意思,两个集合交集中的元素必须同时是两个集合中的元素
性质
①A∩B=B∩A
满足交换律
②A∩A=A
任何集合与其本身的交集等于这个集合本身
③A∩=
任何集合和空集的交集等于空集
(A∩B)∩C=A∩(B∩C)
满足结合律

两个集合的交集是其中任一集合的子集

任何集合同它子集的交集等于这个集合的子集,反之亦然
(A∩B)∪C=(A∪C)∩(B∪C) (A∪B)∩C=(A∩C)∪(B∩C)
满足分配律
全集和补集
全集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补集的概念
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集合A的补集,记作:


全集是相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的
全集和补集的性质
集合中元素的个素(容斥原理)
设有限集M所含元素个数用card(M)表示,并规定card()=0,则card(A∪B)=card(A)+card(B)-card(A∩B)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A∩C)-card(B∩C)+card(A∩B∩C)
由集合的基本运算求参数
在集合的并、交运算中常将A∪B=A,A∩B=B,转化为BA来考虑,这时要特别注意B=时是否满足,以免产生漏解
补集思想的应用
当正面情况较多或较复杂时,我们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的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定义
一般地,“若 p,则 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以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 p,则 q”为假命题,那么由条件p不能推出结论q,记作p⇏q.此时,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关系
“如果p,那么q”是真命题
pq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①这四种形式的表达,讲的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只是说法不同 ②p是q的充分条件,只反映pq,与q能不能推出p无任何关系
充要条件
定义
如果“若 p,则 q”和它的逆命题“若 q,则 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此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
如果p⇔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p是q的充要条件”也说成“p等价于q”“q当且仅当p”等
注意事项
“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q也是p的充要条件”,虽然本质上一样,但在说法上还是不同的,因为这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同
从集合角度看充分、必要条件
建立命题 p,q 相应的集合 p:A={x|p(x)成立}, q :B={x|q(x)成立},那么




充要条件的证明方法
证明充要条件时要分别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二者缺一不可
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是q”
①充分性:把q当做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p
②必要性:把p当做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q
等价证明
从条件开始。逐步推出结论,或者从结论开始,逐步推出条件,但要求每一步都是等价的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与全称量词命题
全称量词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一切”“每一个”“任给”等
全称量词命题
定义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量词命题
符号表示
通常,讲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
那么,全称量词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
读作“对任意x属于M,p(x)成立”
全称量词命题的真假判断
要判定全称量词命题“∀x∈M,p(x)”是真命题,需要对集合M中每个元素x,证明p(x)成立
要判定全称量词命题“∀x∈M,p(x)”是假命题,只需在集合M中找到一个元素x,使p(x)不成立,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全称量词命题
经证明为真或与性质、定理等真命题相符
真命题
可举一反例
假命题
存在量词与存在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
存在量词命题
定义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量词命题
符号表示
存在量词命题“存在M中的元素x,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
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p(x)成立”
存在量词命题的真假判断
要判定存在量词命题“∃x∈M,p(x)”是真命题,只需在集合M中找到一个元素x,使p(x)成立即可
要判定存在量词命题“∃x∈M,p(x)”是假命题,需对集合M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证明p(x)都不成立
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
“∀x∈M,p(x)”
否定
“并非∀x∈M,p(x)”
“∃x∈M,p(x)不成立”
通常,用符号“¬p(x)”表示“p(x)不成立”
“∀x∈M,p(x),它的否定:∃x∈M,¬p(x)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
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x∈M,p(x)”
否定
“不存在x∈M,使p(x)成立”
“∀x∈M,p(x)不成立”
“∃x∈M,p(x),它的否定:∀x∈M,¬p(x)
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
常见词语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