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维导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23 11:02:38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推进四件大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①中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胜利的核心力量。
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①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形
②两个维护: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③两个确保: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④三个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者关系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党的领导实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③党的领导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依法执政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目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原因
①国家性质②党的地位③党的宗旨和性质④党的执政理念和奋斗目标
意义
①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廉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关系:人民(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重大事务,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职权:①立法权(立、改、废)②决定权(重大事务)③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④监督权(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一府一委两院)
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产生方式和***:①民主选举②县级以上:间接选举③县及县以下:直接选举④每届***五年
权利:①提案权②审议权③表决权④质询权
义务:(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要求。 (3)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 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 体现:(B由A产生、对A负责、受A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人大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集中)。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中)其它国家机关贯彻执行,各司其职(民主)。 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民主)。
优势:人代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其它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发挥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坚持和完善人代会制度(坚持制度自信): ①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 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③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④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党派
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双方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显著特征
①我国政党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③注意: 1.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制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党制 3.我国的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但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文明成果。
“新”在哪(合作监督不互相反对;执政参政不轮流执政 )
①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现实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避免只代表少数人少数集团的利益。(人民利益)
②新在把各个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避免一党专制或多党恶性竞争。(政党关系)
③新在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社会撕裂。(决策科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统一战线的组织(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② 政协委员的组成:广泛代表性
③ 人民政协的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 人民政协不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不能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提案、建议案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履行国家职能,也不能直接去处理行政事务。 政协的组成不止民主党派,还有不属任何党派的工商联、宗教、无党派及其他人士等等。
人民协商的职能
① 人民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
② 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针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主要通过会议、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进行。(决策者主导)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参政议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协成员主导)
③ 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内涵: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现状:①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成) 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系)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1)国家角度(党的领导,完善制度)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公民角度(正确意识,落实行动)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地位平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
民族团结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含自治乡)
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必然性
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宗教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 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 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国家有必要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正常的对外交往,我国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③我国宗教界的对外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部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对他们进行“两个要求”“两个支持”。P84 ②不是说宗教已经不存在消极作用,而是通过对宗教进行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弘扬科学精神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3)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