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战国的纷争与变革的思维导图,包含战国七雄:战国的形成、七国概况、地域格局、兼并战争;变法运动:变法活动、李俚变法、商鞅变法(引导出帝国体制)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战国七雄
战国的形成
田氏代齐:陈国卿大夫田氏取代姜氏齐国
六卿专政,三家分晋:春秋中后期,晋国君权下移,国政为智氏、范氏、中行氏以及韩、赵、魏六家所把持,史称“六卿专权”。 晋无公族,卿大夫专权 赵魏韩三家分晋
三家废晋静公,周威烈王列三家于诸侯
七国概况
田氏代齐
齐秦并雄(称东帝)
合纵对秦
秦联合五国军队伐齐,大败齐军
三家分晋
赵(地理位置差)
胡服骑射(增加军事实力,改变固有观念)
势力增长,成为唯一能与秦对抗的诸侯国
魏
李俚变法强大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对位战局失利
战局扭转,开战国称王先例(自称夏王)
韩
燕
荆轲刺秦
秦王伐燕
楚
“盗杀声王”,国势衰弱
吴起变法,国力强盛
变法失败,国弱
秦
初年国力衰弱
秦献公积极改革
秦孝公继位,商鞅变法,国力强盛
“九鼎入秦”,周室灭亡
灭六国
地域格局
七大文化圈
1. 中原文化圈(周·晋南·郑·卫)
2. 北方文化圈(赵北·中山·燕)
3. 齐鲁文化圈(周·东夷)
4. 长江中下游楚文化圈
5. 吴越文化圈(中原·楚·土著)
6. 巴蜀滇文化圈(秦楚文化共同影响)
7. 秦文化圈(西楚故地·秦)
楚·齐·秦影响力最大:楚:最大 齐:最富 秦:最强
将天下分为九州(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天下必定于一
兼并战争
春秋道德争霸,战国兼并扩张
合纵连横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变法运动
变法活动
目的:建立君主专治,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
科层体制
法规文书
选贤举能
君主专制:君主对基层民众的垂直管理
李俚变法
尽地力之教 米粮平籴法 《法经》
出现大量非农人口 国家强大 《法经》影响深远
商鞅变法(引导出帝国体制)
第一次:编户:连坐告奸(增加效率)增户:强制分家(增加税收)功计制:军功越高爵位越高 军工受爵(创造人生而平等,贵族政治·血缘正统减弱,军计制时代到来)戮力本业 禁止死斗
第二次:迁都咸阳 革除戎狄风俗:禁止同室而息 改亩制:解放生产力 文化专制:统一度量衡 推行县制,编户齐民
吴起变法: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
整顿吏治:限制贵族爵禄,精简政府开销 富国强兵:将贵族派到边远地区
官僚体制建立
将相制 中央百官 郡县制 俸禄制 文官制 符玺制 考课制
阶层与文化
士的崛起(士:有一德一艺者 流动的阶层)
士人活动 游学游历 养士制度 稷下学宫:齐国为学者提供研究、讨论学术的场所
诸子百家
孟子:仁政论、性善论、民本论、修养论
荀子:唯物天道论、性恶论、明分使群(明确人们之间贵贱贫富和男女长幼的区分,使人们组成社会群体。)、德主刑辅
墨子:兼爱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明鬼
老子:本体论 辩证法 无为 以退为进 历史退化论
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韩非子:极端性性恶论 斗争哲学 国家主义 独裁理论
名家:逻辑问题:合同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