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思维导图,适合考前记忆和建立体系思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
形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形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并立与结束
为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统治
少数民族内迁
主要有匈奴、羯、氏、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八王之乱
性质
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影响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中国历史进入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东晋十六国
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氏族统治
成因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社会阶级
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
概况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了中原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交融
在长期的混战中,各族接触频繁,差异慢慢缩小
民族隔阂依然广泛存在
淝水之战
时间
四世纪下半叶
双方
氐族建立的前秦进攻东晋
结果
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南北对峙
北边的疆域大概到淮水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
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陈朝
只能保有长江以南,处于明显劣势,覆灭大局已定
南北朝
南朝
政权更替
更替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此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都城
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江南经济开发
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有显著提升
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北朝
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的统一
4世纪末
统一
439年
孝文帝改革
5世纪后期
措施
迁都
从平城迁到洛阳
易服 讲汉语
改穿汉族服饰,统一说汉语
易姓 通婚
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汉族社会士族阶级,鼓励与汉人通婚
意义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北魏分裂
6世纪前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重归统一
北周政权修明,逐渐占据上风,灭掉北齐
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朝兴亡
建立和统一
581年
方式
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
长安
条件
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589年,隋灭陈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各项建设
特点
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
厂设仓库
义仓
兴建洛阳
开凿大运河
灭亡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三征高丽
生产遭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过程
隋末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李渊长安称帝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背景
唐太宗继位
内容
经济:轻徭薄赋
政治:知人善任
开明的政治局面
武周政权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李隆基继位
经济大有发展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民族关系
周边各族迅速发展
唐太宗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
与突厥关系
贞观初年,草原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设置西安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与吐蕃关系
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朝政腐败
唐玄宗在边境增设军镇
经过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变
平乱过程中,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消弱
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古地区
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
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
唐朝覆亡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唐末爆发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
五代十国
五代
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
十国
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
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十国后期
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
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思想
儒、佛、道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张“贵儒”“遵道”
隋唐时期
隋朝:“三教合归儒”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反佛思想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南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复兴儒学
代表
韩愈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驳佛教观点
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文学
魏晋南北朝
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文学形式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的近50000首诗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书圣王羲之
石窟
佛教的广泛传播
地位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绘画
画圣吴道子
科技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贾思勰《齐民要术》
地理
裴秀《禹贡地域图》
建筑
李春(赵州桥)
天文
僧一行(地球子午线长度
印刷术
雕版印刷
火药
火箭(最早的火药武器)
医学
孙思邈《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学交流研讨
东晋法显至天竺收集大量梵文经典
唐朝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经
其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
遣唐使
隋唐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科举制
发展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提高地位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沿革
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三省六部制
历史沿革
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确立
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彼此制约
运行权利
职能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丞相之职
机构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深远影响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点变革
赋税制度
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制,缴纳地税粮食,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开始施行租调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两税制
原因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解决财政困难
提出
780年杨炎提出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和租庸调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