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思想思维导图
政治思想思维导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
编辑于2021-10-27 19:39:01综合知识
政治理论知识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
形成
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土地革命前、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成熟完善时期
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
继续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此时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
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
历史地位
从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层面来说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3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从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功绩这一实践层面来说
其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
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即思想方法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
“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还要做到”胸中有数“”留有余地“”波浪式前进“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
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代表著作
《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在延安发表
最具核心意义的内容:知行统一理论和对立统一法则
由”两论“得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处理矛盾
《实践论》
认识和实践:知行统一理论
《矛盾论》
矛盾和发展:对立统一法则
《论十大关系》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阐述了十种关系,亦即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政治上: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经济领域中: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科学文化上: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民族关系中: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
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互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
革命总路线、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基本任务
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
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其中,农民是最天然和可靠的,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必须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
三大法宝的历史地位
是毛泽东思想突出的创造性贡献
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三大法宝的现实意义
综合知识
政治理论知识
邓小平理论
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命题
党的十三大(1987年)
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1992年)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完成形成
党的十五大(1997年)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命名和确立
主要内容
基本方法
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
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它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指南
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以及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下如何走在时代前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领导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提出来的。
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立党之本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执政之基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力量之源
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形成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主要内容
核心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
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观
协调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回答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实质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解决了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表现
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发达的文化产业
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措施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如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涵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