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朝断代史
非常全面的清前中期断代史,选取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试卷展开描述,加以时间线索,更加清晰易懂。
编辑于2021-10-28 22:33:22清朝断代史
努尔哈赤
事件
~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对抗明朝
起因
1583,明朝辽东总兵误杀~之父、祖
1583,~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聚众起兵
过程
辽东三大女真势力:建州、海西、东海
1589年,统一建州女真
1591年,海西女真联合科尔沁结为联盟,古勒山战役,~以少胜多
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立国,国号“大金”,年号天命
后果
1619年,明朝和后金的萨尔浒之战爆发,明朝大败
结论
~建国称汗,与明朝公开对立是实力日益强大的体现,标志着~与明朝相互利用至此结束,预示着二者正面冲突矛盾将激化成正面冲突
萨尔浒之战
导火索:~书写“七大恨”,历数明朝对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状
第一,明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第二,明欺压建州女真,偏袒叶赫、哈达女真
第三,明强令~抵偿其所杀的越界人命,从而违反了双方划定的范围
第四,明出兵保护叶赫,抵抗建州
第五,叶赫在明的支持下,把其部落与~有婚约的老女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
第六,明出兵逼迫~退出已开垦的柴河、三岔、抚安
第七,明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明万历年间任辽阳材官,至建州责问~为何不向朝廷进贡蜂蜜,被称为“辽阳无赖”
兵力
明朝47万大军
抽调福建、江西、浙江、南京部队
召集朝鲜、叶赫部
大炮等热兵器
大金6万将士
在统一女真的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武器相对落后
~想要速战速决
人数和武器优势
战争财政负担沉重
战略
明主帅杨镐,兵分四路
~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明军
结果
后金大获全胜
意义
此战役是明廷与后金关系的分水岭。明朝对后金的态度从攻势彻底变成了守势。
皇太极登基
前提
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
阻碍
叶赫那拉后代
母亲不受宠
舅舅纠合九部联军攻打建州
储位之争
长子褚英
在后金统一的过程中屡立功勋
心胸狭隘,骄横跋扈,结自结党
大贝勒代善
天命五年,被告发与大福晋阿巴亥有私情
后鼎力支持~
多尔衮
备受宠爱,~的最大威胁
15岁,尚且年幼
需要母妃支持
阿济格
鲁莽
多铎
年幼
大福晋阿巴亥之子
结果
改族名“女真”为“满族”
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1644年,清军入关
意义
完善政府体制
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确立了统一华夏的目标
~征战朝鲜
1627年,第一次
原因
李氏朝鲜奉明朝为宗主国
萨尔浒之战朝鲜派兵援助明朝
驻守朝鲜的明军多次骚扰后金
结果
朝鲜同意入税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
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
1636年,第二次
原因
丁卯虏乱
后金不满朝鲜誓文
在朝鲜掳掠三日
签订《平壤誓约》
朝鲜拖延、减少贡物
朝鲜与后金关系恶化
朝鲜不承认“大清”地位(导火索)
过程
后金实力雄厚
明朝自身难保,无法支援朝鲜
结果
朝鲜投降,成为大清属国
~对抗明朝再无后顾之忧
蒙古灭亡
蒙古国情
1604年,林丹汗继任汗位,希望再次统一
喀尔喀
察哈尔
卫拉特
三大部落
林丹汗三大战略
联明抗金
原因
林丹汗驻地位于明、金中间地带,战略位置重要
瞧不上“新贵”后金
明朝通商和十二万白银的条件
结果
萨尔浒之战支援明军,大败
喀尔喀继承人被俘
“攘外”失败
收归科尔沁部
原因
离后金最近
力量最弱
跟后金关系最好
结果
一战即溃,被迫撤走
后金占领喀尔喀部
“安内”失败
西迁
政策
铁血镇压,大棒政策
结果
林丹汗众叛亲离
蒙古部落投靠皇太极
1632年,皇太极征讨林丹汗
军力
清军和归降后金的蒙古各部,共10万
结果
林丹汗西逃
1635年
过程
~命多尔衮,豪格进入鄂尔多斯,进攻察哈尔余部
结果
林丹汗之子归降后金
漠南蒙古全部归顺后金
影响
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大败林丹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灭亡
蒙古诸部变为后金的附属,为后金建立统一的清王朝奠定基础
鳌拜
皮岛之战
明清争夺辽东地区
打破了明军两面夹击清朝的局面,开启清军入关的步伐
松锦会战
锦州是入关门户
洪承畴投降
挫败李自成
为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扶持顺治帝
1643年,~去世
皇位最佳人选
长子豪格
35岁,正值壮年
跟随~南征北战,有威望和能力
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索尼,图赖,鳌拜支持
十四弟多尔衮
32岁,正值壮年
为建立清朝立下大功
符合女真人兄终弟及的古制
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支持
难分高下
九子福临
八旗支持中占下风
顺应两黄旗立皇子的要求
阻止豪格继位
拥立功劳
多尔衮拥立福临原因
解决政治危机,避免陷入内讧
结果
福临顺利继位,改年号为“顺治”
多尔衮封摄政王,独掌大权
正面对抗多尔衮
顺治遗诏,鳌拜任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索尼,年老体弱
遏必隆,胆小怕事
大权旁落
苏克萨哈
被鳌拜绞杀诛族
结局
1669年,康熙擒鳌拜
标志清初四大辅臣体质终结
康熙亲政
清军入关
原因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
吴三桂投降
过程
李自成军队灭明后烧杀抢略,激起民怨
洪承畴等汉官向清建言献策
弘儒学,尊孔孟
习汉文,晓汉语
安民政策
结果
1644年,多尔衮入关,逐李自成,迎顺治帝
迁都北京
继承明朝政府组织架构,官员
平稳和顺地改朝换代
南明政权
1644年
崇祯自缢
弘光帝朱由崧
史可法以身殉国
隆武帝朱聿键
郑成功
1645年,郑芝龙降清
父子分裂
被幽静于北京
1552年,清用郑芝龙招降郑成功
1661年,郑芝龙被处死
以汉制汉
吴三桂平定西南
洪承畴经略南方五省
1646年,退守金门抗清
南明抗清的主要力量,企图反清复明
1661年,收复台湾
原因
郑芝龙降清
1659年,南京围城战失败
1624年,荷兰占据台湾,向东南亚通商
影响
1663年,清荷联军攻打厦门,郑军大败
在台湾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
汉人移民促进台湾的开发和汉化
郑氏政权统治台湾21年,极大得威胁了清朝东南沿海的海防
郑经西征
原因
清军主要力量在平定三藩之乱
郑成功收复台湾
目的
反清复明
耿精忠以漳州、泉州相许
过程
1674年—1680年
度过台湾海峡,占领潮州、泉州
结果
1680年,撤回台湾
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
意义
郑氏政权为反清复明所做的最后一次尝试
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灭亡
过程
1646年,隆武帝被清军俘杀
吴三桂
崇祯时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
1662年,处死永历帝
三藩之乱
原因
三藩手握大权
兵权
财政权
选拔官员权
割据政权
导火索
康熙撤藩态度坚决
三藩
平西王吴三桂
平南王之子尚之信
靖南王耿精忠
镇守福建
攻入浙江,江西
过程
1673,在云南发动叛乱
相继占领湖南,四川,广西
联合台湾郑氏政权
占领南方大部分地区
目的
前期
与清廷划江而治
后期
吴三桂儿子吴应熊被杀
彻底推翻清朝
结果
两藩投降
尚之信
父亲尚可喜忠于清廷
不满成为吴三桂的附庸
耿精忠
部下徐文焕暗通清军
被清军打败
建立新王朝周
吴三桂在湖南登基
1681年被清朝所灭
维护清朝统一和政治稳定
影响
标志清朝基本肃清了境内的反动势力
吴三桂佣兵自重,为三藩之埋下隐患
顺治
清算多尔衮
原因
多尔衮专政
过程
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暴毙
1651年
开棺鞭尸
处死阿济格
清算党羽
出家
1644年,顺治继位
原因
痴迷佛学
董鄂妃死后,精神崩溃
结果
1661年,康熙继位
鳌拜势力大增
康熙
汉化政策
原因
1673年,吴三桂以汉人不服满清为由叛乱
目的
提高清政府合理性
加强汉族人的认同
通过前朝遗老拉拢人心
过程
1678年,设博学鸿儒科
地方举荐博学大儒,进京考试
顾炎武,黄宗羲,傅山,万斯同
修攥明史
大儒为了保存明史,态度松动
顾,黄本人拒绝却支持弟子修史
结果
大多数前明遗儒不配合考试,但是配合修史
一定程度上招揽了人心
身为精神领袖的博学大儒逐渐开始跟清政府合作
《中俄尼布楚条约》
时间:1689年
原因
沙俄入侵东北
平定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南方无战事
谈判大臣
清——索额图,佟国纲,马齐
俄——戈洛文
内容
中国领土包括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沙俄领土包括尼布楚以西至贝加尔湖
东西分界线: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
影响
为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奠定精力基础
导致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地位:《尼布楚条约》由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是中国在国际法框架内,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多伦会盟
原因
准噶尔入侵漠北
漠北噶尔噶三部南迁至漠南蒙古
噶尔噶归降清朝
击溃噶尔丹
时间:1691年
人物:康熙,漠南贵族,漠北贵族
目的
整顿噶尔噶各部
利用盟旗制度改组漠北诸部
内容
调节噶尔噶中西两部矛盾
用盟旗制度改组噶尔噶蒙古
3盟36旗
札萨克管理各旗政务
清政府理藩院任命札萨克
改用清朝爵位和法律制度
意义
标志噶尔噶蒙古正式并入清朝
蒙古社会逐渐稳定
为彻底消灭噶尔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