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
半殖半封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半封社会的形成
鸦片战争
开始半殖半封,在原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矛盾的基础上,新增资本-帝国主义与种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步发展为主要矛盾
背景: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以此企图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导火索: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9日
结果
《南京条约》及《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中国割让香港岛
赔偿英国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设立领事馆、派驻领事
协定中国关税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内容
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
确立值百抽五的海关税则
兵舰常驻通商口岸、建立租界、传教自由等特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
背景:1846年英对中贸易额下降,英法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启战端
时间:1856年—1860年
结果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界街以南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增开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天津为通商口岸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鸦片贸易合法化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确立子口半税,取消中国内地的常关税约请洋人帮办海关税务,各海关均用洋人为税务司
向英法赔款800万两白银
美俄《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共管大片土地,通过《北京条约》将共管土地占为己有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日甲午海战
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进一步沦为半殖半封
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抬头,出台大陆政策
朝鲜发生内乱,中日发生冲突
时间
1894.8.1—1895.4.17
结果
《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各口并设立领事馆
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其产品免征各项杂税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
日本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侵略性特权
进一步影响
俄国迫使中国向日本缴纳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中国东北:俄国,山东:德国,福建:日本,两广、云南、长江流域:英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主要财政收入被列强控制,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和监督之下,《辛丑条约》标志者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基本形成
背景:1899年义和团运动
经过: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镇压义和团侵华战争→清政府妥协联合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时间:1900年6月—1901年9月7日
结果:英德法俄美日意奥西比荷11国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帝国主义认错道歉,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
赔偿白银4.5亿两,10年还清,本息合计1近0亿两
海关税、盐税由列强控制,作为赔偿款之用东郊民巷划为使馆区,准许列强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拆毁大沽炮台,在北京、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派驻外国军队
由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违者死刑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前
半殖半封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
国家独立地位和主权大量丧失
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实际上长期的不统一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罕见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并存,前者逐步升至主要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三元里农民抗英
广州“社学”“反入城”斗争
太平军多次抗击英法侵略军及外国雇佣军
台湾民众反抗侵略
甲午战后,义和团运动
反洋教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时间:1851年1月—1864年7月
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等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资政新篇》
中心思想:兵强国富、俗厚风淳
主张
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广开言路,沟通上下,反对结党营私,拥兵自重
经济上,主张效防西方国家,准许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业,设邮局、兴银行、办保险,奖励创造发明
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办学校、设新闻官、建医院、发展救济事业、禁食鸦片、改革社会陋俗等
对外关系上,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不准干涉中国内政,严禁走私鸦片
教训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引,农民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找不到国家的出路
洋务运动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侦探夷情,查访汉奸”
搜集外国中文出版刊物派人翻译西方的报纸和书籍
翻译英国人穆瑞《世界地理大全》为《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社会现状和部分科技知识的著作
宗旨“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内容
第一阶段“求强”
封建性,买办性
兴办军事工业
1861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机器局
早期四大军工厂
张之洞:湖北枪炮厂
特点:官办形式,政府直接拨款,封建衙门式经营管理
第二阶段“求富”
资本主义性质、封建性、买办性
创办民用性企业
1872李鸿章:轮船招商局
基隆煤矿、开平矿务局
兰州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天津电报局
汉阳铁厂
特点
以解决军事工业原料、动力运输和资金困难,与外资竞争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
民用企业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对生产起支配作用
军事
兴建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教育文化
创办报刊、翻译西学、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积极意义
推动了近代民用企业的诞生,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增强了国防力量
新式学堂和留学生为近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并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起了推动和刺激作用
局限
维护的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基本点是“变器不变道”,宗旨是“中体西用”
目的和手段相矛盾,从根本上限制了洋务运动所起的积极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
代表人物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君主立宪
谭嗣同:最为激进,影响最深《仁学》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过程
“公车上书”
变法
重点:推行富国、养民、教民之法
基本内容
兴办铁路、矿务、航运、邮政、银行、学堂、报馆等
士民公举“议郎”,实行“军民共体”的建议
创办报刊
康、梁:《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
康有为:《强学报》
梁启超:《时务报》
陈宝箴
谭嗣同、唐才常:《湘学报》、《湘报》
严复:《国闻报》
两派论战
以洋务派《劝学篇》始,维新派与洋务派展开论战
百日维新
康有为: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
时间:1898年6月11日
内容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撤官僚机构,裁汰冗员,鼓励民间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经济上,设工农商总局,民间允设农会、商会,提倡实业,保护和扶植农工商业,鼓励创造发明,整顿财政、编制预决算,设铁路矿务局、全国邮政局等
军事上,整顿军队,裁汰冗兵,改变武举考试制度,筹办兵工厂,添设海军,培养海军人才,陆军改练洋操
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设立译书局,并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评价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涉及主要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引起实质性的政权变动
戊戌政变
1898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派实力软弱,幻想同封建势力妥协,谋求帝国主义支持
看不到人民群众,以致将变法当作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手段
寄希望于地位不稳的光绪帝
表明
新生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积极作用
广泛传播新学,冲击封建旧学,对知识分子起了启蒙和解放思想的作用
以爱国救亡号召,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活动,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
倡导社会改革,鼓吹君主立宪,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起了历史推动作用
昭示革命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