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这是一篇关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思维导图,包括:一、水电解质正常代谢;二、水钠代谢紊乱;三、钾代谢障碍;四、水肿。
编辑于2021-10-30 12:14:07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 水电解质正常代谢
1. 体液容量与分布
2. 体液中的电解质及分布
3. 体液的渗透压
(1) 胶体渗透压
(2) 晶体渗透压
4. 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1) 水的生理作用
1||| 促进物质代谢:提供生化反应的场所
2||| 调节体温
I. 水的比热大
II. 水的流动性大
3||| 润滑作用
4||| 结合水
(2) 电解质的生理作用
1||| 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I. 钾钠细胞内外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基础
II. 钾离子与细胞外液氢离子、钠离子交换,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2||| 调节细胞膜电位
I. 钾离子是决定静息电位膜电位的关键电解质
II. 钠离子快速内流产生的动作电位是神经肌肉兴奋的基础
3||| 参与新陈代谢
4||| 构成组织的成分
5. 水钠平衡及调节
(1) 水钠平衡
(2) 水钠平衡的调节
1||| 渴觉
2||| 抗利尿激素(ADH)
3||| 醛固酮(ALD):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4||| 心房钠尿肽(ANP)
二、 水钠代谢紊乱
1. 脱水
(1) 高渗性脱水
1||| 特点
I. 失钠<失水
II. 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III.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IV. 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2||| 原因: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经肾、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丢失)
3||| 影响
I. 细胞脱水
II. 脱水热
III. 尿量变化
IV. 口渴
V. 其他
4||| 防治
I. 防止原发病,去除病因
II. 补水为主,补钠为辅
III. 适当补钾
(2) 等渗性脱水
1||| 特点
I. 失钠=失水
II. 血浆渗透压无明显变化
III. 细胞外液明显减少,细胞内液无明显变化
2||| 原因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腹泻
经皮肤、肺丢失:大面积烧伤。创伤,过度通气
大量抽放胸腔积液、腹水
3||| 影响
严重程度介于高渗、低渗之间,可转变为高渗性脱水或低渗性脱水
(3) 低渗性脱水
1||| 特点
I. 失钠>失水
II. 血清钠离子浓度<135mmol/L
III.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IV. 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组织间液失水最多
2||| 原因:等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只补水
I. 肾外
i. 皮肤丢失
ii. 消化液丢失
iii. 体液大量积聚在第三间隙
II. 肾性
i. 长期使用排钠利尿剂
ii. 肾脏疾病
iii.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iv. 肾小管性酸中毒
3||| 影响
I.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II. 脱水貌
III. 细胞水肿
IV. 尿量变换
V. 其他
4||| 防治
去除病因
补等渗溶液为主
防止并发症
三、 钾代谢障碍
1. 正常钾代谢
(1) 分布、代谢:代谢特点: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也排
(2) 平衡调节:通过调控钾跨细胞转移维持细胞内外液之间的钾分布,肾排钾量来维持体内加总量两种机制维持血钾平衡
1||| 跨细胞转移
I. 基本机制:泵-漏机制
II. 影响因素:渗透压、酸碱平衡状态、激素、物质代谢状况、运动
2||| 肾对钾排泄的调节:无论机体缺钾或钾过多,肾小管近曲小管和髓袢对钾的重吸收率始终维持在滤过钾量的90%~95%
I.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调节钾平衡的机制:依据机体的钾平衡状态
i.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的钾分泌机制
ii. 集合管对钾的重吸收
II.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钾的因素
i. 细胞外液的钾浓度
ii.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尿液的流速和流量
iii. 肾小管细胞管腔面跨膜电位
iv. 醛固酮
v. 酸碱平衡状态
3||| 结肠的排钾功能
(3) 生理功能
1||| 维持细胞新陈代谢
2||| 保持细胞静息膜电位
3||| 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低钾血症
(1) 概念: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2) 原因和发病机制
1||| 摄入不足
2||| 排出过多
I. 经肾丢失:成人失钾最重要的原因
i. 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
ii. 盐皮质激素过多
iii. 各种肾脏疾病
iv. 肾小管性酸中毒
v. 镁缺失
II. 经消化道丢失:常见呕吐、腹泻、胃肠减压等
III. 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未及时充分补充电解质
3||| 向细胞内转移增多:体内总钾量不发生改变
i. 碱中毒
ii. 胰岛素过量
iii. β肾上腺素受体活动增强
iv. 钡中毒
v.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3) 对机体的影响
1||| 神经肌肉:麻痹无力
2||| 心脏
I. 兴奋性增高
II. 传导性降低
III. 自律性增高
IV. 收缩性先增高后降低
V. 心电图的变化
3||| 肾:尿浓缩功能障碍
4||| 酸碱平衡:代谢性碱中毒,又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4) 防治
1||| 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
2||| 补钾:轻度口服,重度静脉补钾
3|||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钾同时他也需要补镁
3. 高钾血症
(1) 概念: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2) 原因和机制
1||| 摄入过多:主要见于处理不当,静脉补钾过多
2||| 排出减少:主要原因
I. 肾功能不全
II. 皮质激素减少
III. 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
3||| 钾向细胞外转移增多
I. 酸中毒
II. 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
III. 药物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
IV. 大量溶血和组织坏死
V.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VI. 组织缺氧
(3) 对机体的影响
1||| 神经肌肉组织
I. 急性: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II. 慢性:无明显症状
2||| 心脏
I. 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
II. 传导性下降
III. 自律性下降
IV. 收缩性下降
V. 心电图地变化
3||| 酸碱平衡
I. 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4) 防治
1|||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 限制钾摄入
3||| 促进钾进入细胞
I.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II. 静脉滴注胰岛素葡萄糖溶液
4||| 钙盐拮抗钾的心机毒性作用
5||| 促进钾排出
I. 服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促进肠道排钾
II. 使用利尿剂促进肾排钾
III. 透析疗法
6||| 纠正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四、 水肿
1. 水肿
(1) 概念
(2) 分类
(3) 发生的基本机制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
I.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II.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III.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IV. 淋巴回流受阻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I.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II.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III. 肾血流重分布
IV.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4) 表现特征
1||| 水肿液的性状
2||| 皮肤特点
3||| 全身性水中的分布特点
(5) 影响
1||| 引起细胞营养障碍
2||| 导致器官组织功能障碍
(6) 防治
1||| 防止原发病,去除病因
2||| 对症处理:全身性选用适当的利尿剂,局部性引流、改变体位
3||| 防止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水中毒
(1) 概念
(2) 原因和机制
1|||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2||| ADN分泌异常增多
3|||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4||| 医源性ADH用量过多
5||| 摄入或输入水过多
(3) 影响
1||| 细胞水肿:细胞内外液均增多,细胞内增多为甚
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循环血量增加:可能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
(4) 防治
1||| 防止原发病
2||| 轻、中度患者主要限制水入量
3||| 急性重症患者:用3%~5%高渗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
组员
肖文滔
霍泽宏
张恒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