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哲学基础(第一章 中国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哲学基础,讲述了中医学基础概念、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主要特点、主要思维模式等。
编辑于2021-10-31 05:53:16第一章 总论
中医学基础概念
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
实践经验
做什么用
研究健康与疾病变化规律
研究疾病
预防
诊断
治疗
康复
保健
医学模式
人(以人为本)
自然(环境)
社会(心理)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概念
哲学思辩模式
气一理论
阴阳理论
五行理论
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生理病理基础
脏腑
经络
精气血液神
诊疗特点
辩证论证
主要内容
理、法、方、药
形成
古代
标志
《黄帝内经》等经典出现
黄帝内经
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理论,经络,治未病等
难经
三焦、命门、寸口诊脉
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
神农本草经
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条件
社会文化基础
诸子百家出现
科学技术基础
天文地理农学等发展
医药实践基础
古代医学家
古代哲学基础
气、五行等融入医学
发展
魏晋隋唐
《脉经》《千金要方》等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明清
《瘟疫论》《本草纲目》等
近现代
中西医
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起源
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
是什么
人体自身
人与环境
人是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完整性
五脏一体观
五脏
中心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五体
筋、脉、肉、皮、骨
七窍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形神一体观
形
形体结构
物质基础
神
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精气神一体观
精
包含精、血、津液
气
神
病机变化整体性
是什么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整体出发分析病机的整体根源
运用
脏腑之间
生理功能统一配合
病机相互影响
形神互相影响
形体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情志引起脏腑等病变
诊断防治整体性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相互联系
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
推测脏腑的病机变化
验舌、望面、察神、切脉等
养生康复整体性
养生
形健神旺
顺应自然、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外避病邪
神清形健
恬淡虚无
治疗康复
躯体引起精神病变
治疗躯体为先
精神引起躯体病变
治疗精神为先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生理影响
季节气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天温日明,阳盛阴衰
昼夜时辰
白天阳气趋于体表
夜间阳气趋于里
地域环境
地理环境、物产因素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自然环境对疾病影响
季节气候
季节多发病、流行病
关节疼痛遇到雨天更严重
昼夜时辰
清晨至中午,阳生阴长,病情轻
午后至夜晚,阳杀阴藏,病情重
地域环境
地方性疾病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
季节气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昼夜时辰
气血随阴阳二气盛衰而变化
子午流注针法
地域环境
西北少用寒凉之药
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生理影响
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
政治地位
社会环境对病变影响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人际关系等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
创造有利社会环境
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
精神调摄
辩证论证
症、证、病基本概念
症
症状和体征
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
患者异常感觉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医生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舌苔、脉象
同一症状,致病因素可不同,可见于不同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不能作为治疗依据
证
重要概念
证
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反应疾病本质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候
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
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
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的、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组成
如:食少纳呆,倦怠无力,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症的症候表现
特性
个体差异性
同一病邪,表现不同的证
同一病症,表现不同的症状
实相性
同一疾病,阶段不同,证不同。初期中期,证会变化
空间性
地域气候
如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
动态性
受内外环境变化,一直动态变化中
病
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异常生命过程。
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
三者关系
区别
病反应的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证是当前阶段主要矛盾
联系
症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内在联系的症组合构成症候,反映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变本质
各阶段的证贯穿重叠起来,就是疾病全过程
基本概念
定义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四诊获得临床资料,明确病变本质,确定治则治法
辩证
辩病因
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根据临床表现,推断病因病机特点以确定证
辩病位
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所在部位
不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部位不同
表证
外感病邪侵袭人体皮肤肌腠
里证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直接伤脏腑精气
咳嗽咳痰多在肺,腹胀便溏多在脾
推知致病邪气属性,了解病情轻重及疾病传变趋势
辩病性
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
病因性质和机体阴阳失调决定病症的寒热
外感寒邪,或阴盛阳虚,则寒证
外感热邪,或阳盛阴虚,则热症
辩病势
辨明疾病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外感热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论治
概念
根据辩证结果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
选择适当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步骤
因证立法
根据症候确立治则治法
如:风寒表证,辛温解表;风热表证,辛凉解表
随法选方
根据治则治法选择处方
处方:确定治疗手段基础上,依据治法要求,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药物疗法
方剂及药物组成
注明剂量、煎煮、制作、服用方法
针灸疗法
穴位配方
针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时间
据方施治
根据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辩证和论治的关系
辩证认识病,确定证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依据辩证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论治是治病的手段和方法,对辩证的检验
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法、方、药的具体临床应用,中医诊治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同一种病,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所处疾病阶段和类型不同,患者体质不同,表现出的证不同,治法也不同
如:麻疹,初期当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发展过程出现大致相同病机,表现大致相同的证,所以采用大致相同治法和方药治疗
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都是“中气下陷”,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
辩证和辨病相结合
辨病是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辩证侧重当前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
相结合
辨病来确诊疾病,对病因、病变规律、转归预后有总体认识
运用辩证,根据当前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辨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个阶段或类型,确定证,再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变辩证思维优势,根据临床表现,辨析出证,随证施治。
或辨病施治,如黄连治痢
主要思维模式
象思维
形象思维
通过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藏象
脏腑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
肺如蜂巢
脾似马蹄
舌象
舌质、舌苔变化
脉象
切诊
对已有形象类比推理
风邪
肢体颤抖、抽搐等
人参
根形象如人形
意向思维
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
春季属木,阳气升发,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所以肝属木
自然界天象、气象、物象,影响人体藏象、舌象、脉象等变化
依据舌象、脉象等推测病情
在既往知识和经验上,用感悟、思虑,演绎推理。从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取病因病机,确立病症和治法。
应象思维
取象比类
天地阴阳消长、万物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之象相参对应。
法象
人的生命活动,效法天地
东、西、南、北四海
人体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胡泽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春夏秋冬的生长化收藏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实
辨证论治,处方遣药
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
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贯彻天人一致之学
系统思维
整体宏观
气分阴阳,阴阳二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中医治病求本,整体出发,协调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顺应自然社会环境变化
宏观认识
观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天人相应
五脏一体观
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相互联系和作用
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综合效应
天人合一
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天文地理、季节气候、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等中去分析权衡,寻找本质和规律,预测变化
变易思维
恒动变化
变:由小到大;化:发展到极致变化而来 ;机:变化的原因
准确判断病机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所有疾病变化都是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结果
中医主张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源于自身内在动力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动静相召
相对静止,才能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的事物
动静相召,达到中和状态
中正平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
健康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布的动静相召,平和状态
第一章 总论
中医学基础概念
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
实践经验
做什么用
研究健康与疾病变化规律
研究疾病
预防
诊断
治疗
康复
保健
医学模式
人(以人为本)
自然(环境)
社会(心理)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概念
哲学思辩模式
气一理论
阴阳理论
五行理论
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生理病理基础
脏腑
经络
精气血液神
诊疗特点
辩证论证
主要内容
理、法、方、药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
古代
标志:《黄帝内经》等经典出现
黄帝内经
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理论,经络,治未病等
难经
三焦、命门、寸口诊脉
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
神农本草经
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条件
社会文化基础
诸子百家出现
科学技术基础
天文地理农学等发展
医药实践基础
古代医学家
古代哲学基础
气、五行等融入医学
发展
魏晋隋唐
《脉经》《千金要方》等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明清
《瘟疫论》《本草纲目》等
近现代
中西医
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起源
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
是什么
人体自身
人与环境
中医学解读
联系性
统一性
人是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完整性
五脏一体观
五脏
中心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五体
筋、脉、肉、皮、骨
七窍
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
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形神一体观
形
形体结构
物质基础
神
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藏舍之所,生命体现
精气神一体观
精
包含精、血、津液
气
神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养神。
神驾驭精气
病机变化整体性
是什么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整体出发分析病机的整体根源
运用
脏腑之间
生理功能统一配合
病机相互影响
形神互相影响
形体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情志引起脏腑等病变
诊断防治整体性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相互联系
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
推测脏腑的病机变化
验舌、望面、察神、切脉等
养生康复整体性
养生
形健神旺
顺应自然、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外避病邪
神清形健
恬淡虚无
治疗康复
躯体引起精神病变
治疗躯体为先
精神引起躯体病变
治疗精神为先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生理影响
季节气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天温日明,阳盛阴衰
昼夜时辰
白天阳气趋于体表
夜间阳气趋于里
地域环境
地理环境、物产因素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自然环境对疾病影响
季节气候
季节多发病、流行病
关节疼痛遇到雨天更严重
昼夜时辰
清晨至中午,阳生阴长,病情轻
午后至夜晚,阳杀阴藏,病情重
地域环境
地方性疾病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
季节气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昼夜时辰
气血随阴阳二气盛衰而变化
子午流注针法
地域环境
西北少用寒凉之药
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生理影响
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
政治地位
社会环境对病变影响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人际关系等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
创造有利社会环境
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
精神调摄
辩证论证
症、证、病基本概念
症
症状和体征
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
患者异常感觉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医生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舌苔、脉象
同一症状,致病因素可不同,可见于不同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不能作为治疗依据
证
重要概念
证
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反应疾病本质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候
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
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
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的、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组成
如:食少纳呆,倦怠无力,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症的症候表现
特性
个体差异性
同一病邪,表现不同的证
同一病症,表现不同的症状
实相性
同一疾病,阶段不同,证不同。初期中期,证会变化
空间性
地域气候
如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
动态性
受内外环境变化,一直动态变化中
病
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异常生命过程。
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
三者关系
区别
病反应的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证是当前阶段主要矛盾
联系
症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内在联系的症组合构成症候,反映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变本质
各阶段的证贯穿重叠起来,就是疾病全过程
基本概念
定义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四诊获得临床资料,明确病变本质,确定治则治法
辩证
辩病因
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
根据临床表现,推断病因病机特点以确定证
辩病位
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所在部位
不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部位不同
表证
外感病邪侵袭人体皮肤肌腠
里证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直接伤脏腑精气
咳嗽咳痰多在肺,腹胀便溏多在脾
推知致病邪气属性,了解病情轻重及疾病传变趋势
辩病性
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
病因性质和机体阴阳失调决定病症的寒热
外感寒邪,或阴盛阳虚,则寒证
外感热邪,或阳盛阴虚,则热症
辩病势
辨明疾病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外感热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论治
概念
根据辩证结果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
选择适当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步骤
因证立法
根据症候确立治则治法
如:风寒表证,辛温解表;风热表证,辛凉解表
随法选方
根据治则治法选择处方
处方:确定治疗手段基础上,依据治法要求,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药物疗法
方剂及药物组成
注明剂量、煎煮、制作、服用方法
针灸疗法
穴位配方
针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时间
据方施治
根据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辩证和论治的关系
辩证认识病,确定证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依据辩证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论治是治病的手段和方法,对辩证的检验
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法、方、药的具体临床应用,中医诊治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同一种病,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所处疾病阶段和类型不同,患者体质不同,表现出的证不同,治法也不同
如:麻疹,初期当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
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发展过程出现大致相同病机,表现大致相同的证,所以采用大致相同治法和方药治疗
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都是“中气下陷”,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
中医学对疾病治疗着眼点是证。“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辩证和辨病相结合
辨病是疾病全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辩证侧重当前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
相结合
辨病来确诊疾病,对病因、病变规律、转归预后有总体认识
运用辩证,根据当前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辨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个阶段或类型,确定证,再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变辩证思维优势,根据临床表现,辨析出证,随证施治。
或辨病施治,如黄连治痢
主要思维模式
象思维
形象思维
通过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藏象
脏腑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
肺如蜂巢
脾似马蹄
舌象
舌质、舌苔变化
脉象
切诊
对已有形象类比推理
风邪
肢体颤抖、抽搐等
人参
根形象如人形
意向思维
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
春季属木,阳气升发,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所以肝属木
自然界天象、气象、物象,影响人体藏象、舌象、脉象等变化
依据舌象、脉象等推测病情
在既往知识和经验上,用感悟、思虑,演绎推理。从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取病因病机,确立病症和治法。
应象思维
取象比类
天地阴阳消长、万物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之象相参对应。
法象
人的生命活动,效法天地
东、西、南、北四海
人体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胡泽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春夏秋冬的生长化收藏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实
辨证论治,处方遣药
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
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贯彻天人一致之学
系统思维
整体宏观
气分阴阳,阴阳二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中医治病求本,整体出发,协调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顺应自然社会环境变化
宏观认识
观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天人相应
五脏一体观
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相互联系和作用
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综合效应
天人合一
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天文地理、季节气候、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等中去分析权衡,寻找本质和规律,预测变化
变易思维
恒动变化
变:由小到大;化:发展到极致变化而来 ;机:变化的原因
准确判断病机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所有疾病变化都是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结果
中医主张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源于自身内在动力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动静相召
相对静止,才能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的事物
动静相召,达到中和状态
中正平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
健康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布的动静相召,平和状态
中医哲学基础
总论
气一、阴阳、五行
认识、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起源
诸子百家
天文、地理、农业、政治等领域盛行
用途
是阐释宇宙物质性和运动变化的思维模式
归纳总结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
构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阐释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
辨析疾病发生原因和机理
制定养生和诊治规律和原则
气一
说明物质世界的本源
阴阳
阐释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五行
万物存在普通联系
气一理论
基础概念
气是存在宇宙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哲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
古代表示具体事物
云气、雾气、蒸气等
春秋时期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气无形而生有形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无形之物和有形之体不断转化
主要内容
本义
客观、运动性的物质
广义
世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
古人解释
庄子:通天下一气耳
易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素问: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气一元论
气是物质
万物皆由气生成
构成生命的所有物质都是气组成
气是万物本源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气决定人的生老病死
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地理、四季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
五脏六腑等通过气进行传递信息
如肝通目
阴阳学说
概念起源
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变化的方法论
阴,暗也,阳,高明也。
解释气变化的规律
基本概念
事物内部或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
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
世界万物变化的根本
特性与归类
特性
普遍性
自然
人体
人体组织
生理功能
病机变化
确定性
属性有确定性
如水不能成为阳
关联性
处于同一个体系或范畴中
空间上下
时间序列
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疾病的寒热症
阴阳之中有阴阳
如:白天为阳,白天又分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随比较对象发生属性变化
六腑与五脏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六腑与四肢
六腑为阴,四肢为阳
归类
阳
运动、外向、上升、弥散、温热、明亮、兴奋
阴
静止、内守、下降、凝聚、寒冷、晦暗、抑制
基本内容
交感
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变化
对立
人的形体划分
上阳下阴
体表阳,体内阴
背阳腹阴
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脏腑分类
五脏藏精气不泄,为阴,六腑传化物不藏,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
通过相互制约和斗争发生作用
阴阳制约产生四季往复
让另一方不至于太过
阴胜阳病,阳胜阴病
互根
互藏
对立的双方藏着另一方
属阳的包含阴,属阴的包含阳
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不寒
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不亢
互根
互为根本互相依存
阴精主内,阳气主外
阴精为阳气固守提供物质基础,阳气为阴精生成予以功能保障
阴阳和谐,人体康健
阴阳始终处于统一体中
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消长
互为消长
四季气候变化
夏天到到秋天,阴长阳消
人体昼夜晨昏
白天到晚上,阴长阳消
同消同长
四季气候变化
春夏气温升高,雨水增多
阴随阳长
人体生理活动
饿了没力气,精(阴)不足无能化生气(阳)
阴消阳消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比例发生颠倒,则属性改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疾病中寒热症的转化
阴阳自和
阴阳自动维持和动态恢复平衡的能力
疾病是阴阳自动恢复协调是病愈的内在机制
五行学说
概念
五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变化
特性和归类
特性
1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2 火曰炎上
上升、升腾、光明、炎热
3 土爰稼穑
承载、受纳、生化
4 金曰从革
沉降、收敛、变革
5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冷、闭藏
归类
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
事物形态上找特征
与某种事物相比较接近的进行归类
推演络绎
根据某事物归属,推断相关事物
五行归类
空间、四时、五脏为基本框架
同一事物或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
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制化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资生、促进、助长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制约、克制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制化
制约和相生
五行胜复
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
按相克顺序进行依次影响
子复母仇:
木为胜气,金为复气,金又是木所胜的土之子。
木为土的胜气,金为土的复气。土为木所胜,金能克木。
生克异常
(相生异常)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肾水(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亢盛。
子病及母
心病及肝
心血不足导致肝血不足
(相克异常)相乘相侮
相乘
相克的过度制约
肝木过盛,导致脾土的不足
木旺乘土
脾气太弱,导致肝气相对过盛
土虚木乘
相侮
相克的反向制约
脾土过胜,肝木被反向克制
土亢侮木
脾气太弱,肾水因脾土衰弱反向制约
土虚水侮
意义
说明内脏疾病的传变、指导疾病诊断防治养生康复
并非所有疾病都能用五行,要普通和特殊相结合
中土五行
对应四时五脏
脾为脏气升降之枢纽
藏象
概述
藏象
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
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
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人体生命活动中心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奇恒之腑
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鲍
五脏的功能
象
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外在病理现象
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五脏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比类所获得的比象
如心气通于夏
学说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观察
以表知里 以象测藏
如:已知脾主运化
数天不进食四肢乏力
推测出脾主四肢肌肉
医疗实践经验积累
如:肺主呼吸基础上
人体受寒出现鼻塞喷嚏
推断肺主皮毛 在窍为鼻
古代哲学思想渗透
气
精:精为脏腑身形生成之源
气:脏腑之气不断运动推动生理功能、维持各脏腑协调
阴阳
脏腑可分阴阳,气血分阴阳
脏腑阴阳气血协调是维持五脏生理功能的保证
五行
五脏功能系统
五脏为中心
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
四时五脏阴阳体系
五脏生理功能
自然界方位、四时(五时)、五气、五色、五味
统一性
特点
五脏功能系统观
(形)五脏功能系统观
心系统
心-小肠-脉-舌-面-汗
肺系统
肺-大肠-皮-鼻-毛-涕
脾系统
脾-胃-肉-口-唇-涎
肝系统
肝-胆-筋-目-爪-泪
肾系统
肾-膀胱-骨髓-耳及二阴-发-唾
脏腑、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相互沟通,病理上相互影响
(神)五神脏
五脏所藏的精气血津液是意识、思维、情志等的物质基础
意识、思维
心藏神、肺藏魂、肝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情志活动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神形相关的生命观是五脏功能系统的重要体现
五脏阴阳时空观
自然界时间(五时)、空间(五方)、五色、五味、五气、五化
五脏功能系统相参相应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五脏阴阳属性气机升降与四时之气的阴阳消长相呼应
四时之气养五脏
脏腑分类
五脏(充实)
心 肺 脾 肝 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精气宜充满
六腑(中空)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水谷宜充实虚实更替
奇恒之腑
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鲍
功能与五脏相通藏精
形态与六腑相似中空
辩证论治上的意义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五脏宜补,六腑宜泄
脏实者泄其腑,腑虚者补其脏
五脏
心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
心以阳气为用,推动心脏波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生机不息
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精神萎顿,神识恍惚
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会导致血行加速,心悸、心烦、失眠
心火宜降
人身之火,又称“少火”,是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之用的阳气
少火分君火和相火。心为君火,肝肾为相火。胆、膀胱、心包络、三焦也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血
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给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成水谷精微,经过心火化赤成血液。
心主脉
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维持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正常,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
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
气虚血淤,心脉痹阻,心胸部疼痛,面色暗紫,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结代。
心主神明
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的功能。
人身之神,广义指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狭义指意识、思维、情志等。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在心神主宰调节下,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神驭精气,调节血液和津液输布
精藏与脏腑之中,脏腑之精化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推动调控脏腑功能
接受外界事物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使其气机紊乱。
两者关系
血是神志活动物质基础之一
神明驭气调控心血运行
系统关系
心藏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精神活动发于心神,藏于五脏。
心神失常,则波及他脏诸神变动。
心在志为喜
心对外界刺激应答产生的良性情绪
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基础
喜乐过度则伤心神
神气过度亢奋使人喜笑不休
神气不足使人易于悲哀
五志过极均伤心神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全身血脉属于心,心脏搏动土洞血液在脉中循行。
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
面部色泽,反应心血心气和功能强弱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色红润有光泽
心气不足,面色皓白;心血亏虚,面色无华
心脉痹阻,面色晦滞;心火亢盛,面色红赤。
心在窍为舌
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血不足,舌淡;心火上炎,舌红生疮;心血於阻,舌质暗紫或瘀斑。
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可见舌强、口吃;
心在液为汗
津液经过阳气蒸化后化成汗,排于体表。
心主司汗液生成和排泄,维持体表恒定温度
心主血脉,心血充盈,津血同源,血中之津渗出脉外为津液,津液充足,化汗有源。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气的载体,大汗会大量耗散津液,导致心气或心阳无所依附
心应夏
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与夏季相通。
肺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在最上面,宣发卫气于体表,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
肺居高位,主行水,称水之上源。
肺为娇脏
清虚娇嫩,易受邪袭。
不耐寒热,不容异物。
肺部用药轻清宣散,过寒过热过燥不宜
肺气宣降
宣发
呼出体内浊气。
脾转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滋养皮毛腠理,津液化为汗液排除体外。
肺失于宣发,则呼吸不畅,胸闷喘咳,鼻塞喷嚏(卫气被遏、腠理闭塞),恶寒无汗。
肃降
吸入空气,下纳于肾,以资元气
脾转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内向下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
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失于肃降,则呼吸短促、喘息、咳痰
两者关系
宣发肃降协调,呼吸均匀通畅,津液正常输送代谢,“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外邪侵袭,导致肺气不宣;内伤及肺,多导致肺失肃降
两者互为因果,最终宣降同时失常,导致如呼吸失常、津液代谢障碍、卫外不固。
肺阴主凉润、肃降,肺阳主温煦、宣发
肺阴不足,凉润肃降不及,导致虚热虚火内生、咳喘气逆
肺阳不虚衰,温煦宣发不及,发生寒饮蕴肺而咳喘
肺喜润恶燥
燥邪最耗肺津,导致咽干鼻燥,干咳少痰。
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
肺气宣发
浊气得以呼出
肺气肃降
清气得以吸入
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
吸入清气
清气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成宗气
宗气关系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通过肺得以输布
脏腑之气、经络和营卫之气依赖肺的升降出入发挥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肺气宣发,将脾转输入肺的津液,向上向外,上至头面,外达肌腠,化为汗液
肺气肃降,将脾转输入肺的津液,向下向内,下输于肾,形成尿液
肺朝百脉
宗气推动心血全身运行
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血行正常
肺气虚弱,血脉停滞,心悸胸闷;心气虚衰,也会影响肺气宣降,呼吸困难
肺主治节(总结)
调节呼吸,呼吸有条不紊
调节全身之气,全身气机升降出入
肺朝百脉,调节血液运行
肺主通调水道,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系统关系
肺藏魄
魄为与生俱来、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魄藏于气,由肺所主。肺气充沛,体魄健壮,肺气虚弱,言语无力,做事缺乏魄力
肺在志为忧
忧悲由肺气化生而成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对皮毛
肺气宣发,卫气外输皮毛,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防御外邪
肺气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皮毛,滋养皮毛
皮毛对肺
皮毛宣散肺气,调节呼吸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津充足,肺气宣畅,鼻窍得养通利,嗅觉灵敏
肺失宣发,鼻窍干燥或不通
治疗:鼻干生疮或嗅觉失常,多用滋养肺津
治疗2:鼻塞流涕,多用辛散宣肺
肺津充足,喉得滋养,呼吸通畅,声音洪亮
治疗:内伤或过用,耗损津液,则声音嘶哑,治以津气双补
肺在液为涕
肺津充足,鼻涕滋润鼻窍不外流
寒邪袭肺,肺气失宣,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热伤肺津,鼻流黄涕
风燥犯肺,伤及肺津,鼻干而痛
肺应秋
同气相求,肺气清肃下降
秋季多见肺病
肺喜润恶燥,秋季多为干燥
常见干咳无痰,皮肤干裂,口鼻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