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宋代的历史,很清晰,适于历史脉络梳理。包含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契丹的兴起和南侵、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编辑于2021-11-02 10:35:57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分立
吴、南唐、楚、前蜀、后蜀、闽、南汉、北汉、南平
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防抗斗争
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辽政权的建立和辽的政治制度
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
地方:草原部族制,州县制,头下军州
契丹人民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
契丹贵族的南侵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攻打后晋。“打草谷”,组织义军
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背景
藩镇割据、契丹掠夺、周太祖改革
周世宗的改革
政治
改善吏治,虚心纳谏
广罗人才,文人掌机要
注意节俭,以身作则
整顿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颁布《大周刑统》
经济
召集流亡,奖励耕垦
减轻租税,颁布《均田图》
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利交通网
宰相李古、王朴等巡查河堤
限制佛教发展
僧尼还俗,毁铜佛像以铸钱
军事
整饬军级,整编禁军
淘汰老弱
文人为相,不许武人兼相职
影响
经济:人民负担,经济发展,经济力量
政治:良好的政治风气,清明
军事增强军事力量,控制藩镇,北宋统一基础
去世太早,令人惋惜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
手工业生产
商业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北宋建立和统一战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018J)
政治制度方面
中央行政制度(分割相权)
地方行政制度(削减地方权力)
官职差遣(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
改革科举制度(收回取士大权)
军事制度方面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杯酒释兵权)
实行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财政和法律方面(制其钱谷)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
三冗两积
土地兼并
赋役苛重
起义不断
王小波、李顺起义
军事危机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辽)
高梁河之役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乘胜攻辽,辽将左右夹击,紧密配合,大败溃退,尽失粮饷,追至涿州。仅以身免,所余无几。粉碎一举占有黄河以北全部土地的欲望。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新君初立,三路大军,节节胜利。 缺乏协调,指挥不力,歧沟关大败,杨业被俘。 放弃收复幽云,消极防御。
澶渊之盟
辽宋忠率20万大军南下,威胁开封,君臣震动。寇准、毕士安,真宗亲政,前军射杀统帅,澶州城督战,士气大振,辽有意退兵。
合约:兄弟之国,白沟河为界,输岁币。关系稳定
评价
势均力敌,辽不具备绝对优势,宋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稳定和平,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西夏
元昊称帝,宋拒承认。发动: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败,夏损失,人民厌战,夏辽关系破裂。
庆历和议
称臣,岁币、茶叶等。开放互市,恢复商贸往来。
大理
发达,倾慕,贡献方物,和平对外,经济繁荣,“妙香国”
壮族
侬智高“大历国”反宋失败
吸取教训,镇压与治理,减赋税,开集市,南迁广西
庆历新政
背景
积贫积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内外交困。庆历三年,范仲淹参知政事,韩琦、欧阳修、富弼。《答手诏条陈十事》
主要内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 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5吏治,3富强,2应用
前第一、四引起震动,余者未及实施。
出台,阻力,攻击,自请外出巡边,贬逐出朝,昙花一现。
失败原因
整顿吏治,难度、阻力过大
未尽除朋党之习
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历史背景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农民和士兵的反抗斗争
庆历新政的失败
变法的内容
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 (富国之法)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借贷
均输法
减少国家开支,限制投机倒把
农田水利法
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按户等高下分派
募役法
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
市易法
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方田均税法
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
军政方面的改革 (强兵之法)
置将法
在一定辖区内设置固定将官
保甲法
加强基层农民控制,防止农民反抗活动
保马法
鼓励农户养马
设军器监
提高兵器制造质量
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取士 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考经义、策论
教育
兴建学校,太学“三舍法”,《三经新义》
变法的成就与评价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文彦博、司马光,废除。“元祐更化”
冲击“祖宗之法”,生产、富国强兵,国库聚集钱币古帛
失败,未能扭转。本身弊端,吕惠卿矛盾。触动利益,激烈反对,邓小南。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农业生产的发展
垦地面积、户口数增加
农具:龙骨翻车、筒车、踏犁
农业生产技术:成组的铁质农具、注重积肥和施肥,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
重视黄河、汴河的堤防,经常修治
占城稻,茶树、棉花、甘蔗
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自立户名,税户
政府承认佃客有一定的退佃自由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矿冶业的发达
造船业的进步
制瓷业的重大发展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纺织业的发展
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雇匠,封建人身束缚松弛
商业的发达
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
坊、市界限被打破
都城开封,最繁华,商铺林立,各国货物,夜市和晓市,定期集市,瓦子、勾栏、酒肆和茶楼
行会,地位更重,组织更严,控制商人和商业。
草市、坊场,初级商业网,发展市镇
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交换发达,货币流通量增加
金、银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
商品经济-官僚地主窖藏-岁币-海外贸易,“钱荒” 成都“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缗钱流通,数年一换,称为交子。
交子务。最早纸币,徽宗“钱引”,祸害
商税和专卖
政府重视,场、务机构,专门征税
行商-过税,坐贾-住税
杂税,实物
盐茶酒矾进行专卖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北宋的灭亡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南宋的建立
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
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
红巾军
八字军
五马山寨义军
金兵的再次南下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伪齐政权的建立和秦桧南归
定都临安
钟相、杨么起义和南宋平定游寇的斗争
南宋与金的和战
南宋军队抗击伪齐、金兵的战斗和“绍兴和议”
伪齐,岳飞。转变政治、军事,和谈,协议。主战派,南侵,岳飞打退北伐,宋高宗苟安,秦桧,召回杀死。
称臣,世代臣服。宋金疆界,割地,贡银
完颜亮南侵和“隆兴和议”
“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金朝的社会经济
南宋的灭亡
南宋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
史弥远擅权和理宗朝的黑暗统治
宋、蒙联合灭金和蒙古南迁
四川军民的抗蒙斗争和鄂州议和
贾似道擅权
南宋的灭亡
从襄樊失陷到丁家州溃师
元军下临安和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
崖山之战和南宋灭亡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宗教
佛教
道教
其他宗教
哲学
宋学产生
北宋宋学各派
理学的形成和浙东学派的崛起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宋学的衰落
史学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纲目》
《通志》
当代史的编修
方志和类书的编修
金石学
文学艺术
词的兴盛
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
宋金的戏曲
绘画
科学技术
毕昇和活字印刷
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火药、火器的发展
李诫的《营造法式》
医药学的发展
数学
苏颂和天文学
沈括《梦溪笔谈》
社会生活和习俗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太祖设市舶司于广州,杭州、明州、泉州等地
招徕外商,宋太宗遣内侍8人,往南海诸国,勾招进奉
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
中国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
王氏高丽,赠礼,留学生
民间贸易
高丽僧人,义天
《大藏经》,《九经》,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赠书,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州,宝刀、折纸扇,铜钱出口,大量外流,严禁。
大藏经,新唐书,新五代史
科学技术,造船技术,雕版书
名僧荣西,禅宗、茶种
中国和南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越南
占城,草席、凉伞、绢扇,纸和笔,军事装备,文字,医药
木棉、占城稻
印尼
《诸番志》,象牙、珍珠、水晶,三佛齐 宋元之际,渡海移民
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巴格达,国际贸易中心,丝织品、瓷器、纸张、麝香
广州、泉州、扬州,教育,进士,做官。浦寿宬
阿拉伯文化:天文、历法、医学
造纸术、炼丹术、火药、指南针
非洲海上交通,钱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