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考研政治马原
看完绝对思路很清晰,包含导论:马义的创立与发展、自觉学习运用马义;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2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等。
编辑于2021-11-02 15:51:54马原
导论
马义的创立与发展 2
什么是马义
马义的创立
马义的发展
马义的鲜明特征 10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马义的当代价值 13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运用马义 17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法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20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0
物质
物质的存在形态
时间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与统一的基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5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30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0
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变化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3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6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40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2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42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45
辩证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分析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49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2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56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56
实践的本质 56
三个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58
三项基本要素
①实践主体
②实践客体
实践对象
③实践中介
工具,手段,方法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60
三种基本类型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 6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63
认识的本质 63
两种错误理论
①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②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特点
①引入“实践”观点
②应用“辩证法”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具有“主体能动”和“创造性”
从实践到认识 66
①感性认识
1.感觉
2.知觉
3.表象
②理性认识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二者的辩证统一
①感性认识有待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认识到实践 70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72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会多次往复
真理与价值 7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74
真理的客观性 74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形式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76
①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1.客观真理和人的主观认识是相符的
2.人只能“无限接近”真理
②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有限、不完善
二者的辩证统一
①相互依存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2.人的认识又是正确的,是绝对的
②相互包含
真理与谬误 80
①相互对立
在确定条件下,错的就是错的
②对立是相对的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真理有定义域)
结论: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的检验标准 82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82
都在主观范围内绕圈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3
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②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84
①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正确的;
②不确定性:实践检验出的真理是部分的,可变的,可能会变成谬误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86
价值 87
定义: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86
①主体性
②客观性
③多维性
④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88
价值评价的特点
①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依赖主体的评价标准)
③评价的正确性依赖于对主客体的认识
正确的价值观要求:与社会历史发展和客观规律相一致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90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9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9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92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93
①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②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95
自由的条件
1.认识条件
2.实践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7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97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98
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事”中寻求真理
方法:①搞清楚“实事” ②坚持“求是”(实践)
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01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101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106
两个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06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06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107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109
不同主体: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不同层次: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低层次,表现为人们的情绪、心态、习俗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系统、定型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1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独立性)
辩证关系原理对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3
科学历史观: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的重要性
①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16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②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19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
1.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该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2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21
经济基础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①“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②“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要地位)
国家
实质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两种性质
国体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
实现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25
社会形态的内涵 126
①经济形态
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②政治形态
③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126
统一性: 原始社会>>奴隶xx>>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27
客观必然性
源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历史选择性
①客观必然因素为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本身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过程
③历史选择本质是人民群众的选择,遵循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28
前进性
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
曲折性
①会在旧制度发展不完善或不充分的地方突破(即超前)
②可能更替反复甚至倒退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29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29
生产力、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30
基本矛盾反映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①经济结构
②政治结构
③观念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1
社会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原理
①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变化
②矛盾的地位发生变化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7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37
阶级
指不同的利益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8
①推动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②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义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39
①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②抓住“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40
广义/狭义 社会革命
广义: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狭义:社会形态的变更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需要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
作用
①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
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③锻炼和教育人民群众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2
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4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44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改变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
③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获得新的理论知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46
①与自然/生命安全相关
注意绿色发展
②与社会制度相关
科技成为阶级压迫工具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7
核心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7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47
①英雄史观
②群众史观
1.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2.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
3.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50
①是社会物质财务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53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54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54
思想先进,作用大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55
①历史分析方法
分析历史作用、历史地位
②阶级分析方法
把历史人物同其所属阶级联系起来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有功亦有过
第4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60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60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60
①存在社会分工
农业/手工业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有化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62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作用:满足社会需要
价值
作用: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用于交换)
此时商品相当于货币
衡量: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对立统一
①统一: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两种价值
②对立:二者不可得兼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对立统一
①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
②对立: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164
价值的质
价值的实体
价值的量
价值的大小
决定因素: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与生产单个商品的时间成正比
与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65
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流通/储藏/支付 手段 + 世界货币(记忆:支储价流世)
“商品转化为货币是惊险跳跃”
如果商品不能转换为货币,那销售不出去将使占有者将无法生存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66
规律
①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正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②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刺激技术的改进
③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副作用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阻碍技术进步
③收入两极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8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 vs 社会劳动(劳动的两重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7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70
①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③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72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自然属性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性劳动
社会属性的劳动:取决于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下: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社会主义下:???
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作用的认识
③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74
重点看“名词”,“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74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174
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75
部分条件好的“小生产者”扩大规模成为资本家
“商人”的财富增加,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
资本的原始积累 177
定义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家和贵族干的)
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179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成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79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80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
②劳动着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80
劳动力的价值
①劳动者(及其家人)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所有制 181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181
①经济意义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事实
②法律意义上: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183
①“雇佣劳动”存在的基础
②“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体现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84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84
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主要)
价值形成过程: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超出的部分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剩余劳动
资本的分类
①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
②可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
可变资本的价值 = 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公式①m' = 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
<=物化形式
公式②m'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活劳动形式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87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定义: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定义:工作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改进技术,改善管理)
资本积累 190
途径:扩大再生产
本质: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的结构
①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由技术水平决定)
②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用c:v表示,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
资本积累的后果
①社会两级分化
②导致失业
原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93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售卖
能循环的两个前提
①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三种职能形式达到平衡
循环速度的两个影响因素
①资本周转的时间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社会总价值的分类
①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
②必要劳动的价值(由工人创造)
③剩余劳动的价值(由工人创造)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①生产“生产资料”(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②生产“消费资料”(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再生产的进行条件
①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回本)
②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要平衡(包括对“扩大再生产”后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两大部类的生产具有盲目性
导致经济危机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96
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③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半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9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99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0
根本原因
①生产无限扩大 与 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相对缩小 矛盾
②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 与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矛盾
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20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0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201
职能
①对内的统治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②社会公共管理
③对外进行国际交往,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本质
是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203
法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①私有制原则
②“主权在民”原则
③分权与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
④人权原则
只是政治权利,忽视和不承认人的生存权/发展权
进步性
①战胜了封建社会,发展了生产力;②使人获得更多自由;③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性
①本质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②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③政党制度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制度
④政党恶斗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08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08
①在长期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学中逐渐发展
②资产阶级获取统治地位后开始自觉构建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209
①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征服上层建筑服务的
②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第5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13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13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213
生产集中: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胜)
垄断形成:企业联合(自发/被迫协定)/单企业规模巨大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215
与其它垄断部门,其它中小企业竞争
竞争更加复杂、残酷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216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217
垄断利润来源<<对人民剥削 / 获得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 掠夺它国的利润 / 使政策对其更有利
垄断价格 = 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高价
垄断低价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2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联合 私人垄断资本
形成
初现:战争期间,国家联合资本进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矛盾加深,需要国家力量来维持稳定
形式
国营企业 / 国私合营企业 / 国家作为采购方 / 宏观政策+微观立法
作用
弱化矛盾/缓解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222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223
扩展手段:借贷给其它国家 / 在国外投资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26
扩张性/侵略性
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227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28
国际分工 / 贸易全球化 / 金融全球化 /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230
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 / 跨国公司 / 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30
对发展中国家: 提供先进经验 / 提供就业 / 促进国际贸易
双刃剑: 经济地位不平等 / 加剧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33
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233
新变化的表现 233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法人资本所有制
企业法人
机构法人
劳动厝和分配关系
缓解劳资关系:职工参与 / 终身雇佣 / 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变化
职业经理来管理 / 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增加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变化
政治制度变化
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37
原因
科技发展/生产力提升
工人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改革
实质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2008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241
经济发展“失调”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空心化)
福利风险增加
债务负担沉重
政治体制“失灵”
西式民主不能选贤
政党利益>国家利益
“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社会流动性退化
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244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44
历史进步性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牲生产力
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竞争的外在压力 => 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该制度推动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财富两极分化
资本家控制经济和政治,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47
资义内在矛盾决定了必然被社义所代替24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冲突萌芽
始终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
资本积累激化基本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是社会主义前奏
社义代替资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50
社会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过渡的长期性
第6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25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54
空想社会主义三阶段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 奠定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根本上超越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257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257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IWA)
巴黎公社失败后自行解散
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国际
经验:革命武装+建立新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义国家的建立259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261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261
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264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66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69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269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77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279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279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282
社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285
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义光明未来
第7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291
预想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291
在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95
物质材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03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03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306
资义灭亡和向社义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度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09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309
坚持和发展中特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义远大理想与中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