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基绪论知识导图
中基绪论知识导图。梳理的内容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泌尿
方剂学速记歌决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骨科学)2019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之骨折概论
2019年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大纲
支气管扩张
执业医师消化系统概论大纲2019
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概论2019
执业医师呼吸系统概论2019
中基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与条件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实践基础
1) 有一定的解剖基础 2)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认识 3)人们对疾病认识情况 4)先秦时期医药发展情况 5)先秦时期医家临床治疗情况
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科学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思想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部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晋(整理)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
南北朝(整理)
龚庆宣【刘涓子鬼道方】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
隋(整理)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理学专著
唐(整理)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苏敬 等【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
昝殷【经效产宝】现存最早的妇科学专著
宋(规范)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的先河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元(争鸣)—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刘宪素
治则治法:寒凉 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攻邪派 张从正
治则治法:汗吐下 主张:六气致病,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补土派 李杲
治则治法:甘温除热 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滋阴派 朱丹溪
治则治法:滋阴降火 主张:“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清(争鸣)—温热学说和温病学派
吴又可【瘟疫论】
创“戾气”说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三焦辩证理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而与温病大异。
王孟英【温热经纬】
外感传染性热病的发病规律,突破“温病不越伤寒”,创立辩证论治法则,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
整体观
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适应性
1)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 2)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
病理上的相关性
相互影响与传变
诊治上的全面性
整体化诊疗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
生理上的适应调节
1)季节气候的影响 2)昼夜晨昏的影响 3)地区方域的影响 4)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病理上的内外影响
1)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2)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3)地区方域与疾病的关系
诊治上的内外考虑
1)运用四诊全面诊断 2)三因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关系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体征,以及疾病某阶段的相应证候。 证,即病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症:症状、体征。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或恶心呕吐等。 体征,疾病过程中的客观的临床表现。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1)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阶段。 3)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4)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辨证论治的含义
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辨证准确才能施治有效。 2)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又能检查辨证是否准确。 3)二者在临床上必须彼此配合、联系,共同使用。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1)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 2)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3)“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恒动观
辩证观
中医基础理论
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以及关于疾病防治、养生康复等理论原则的基础学科。
主要内容
精气学说、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及养生康复等
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强调以临床实践为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由概念、原理、规律所构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特点
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辨证观为哲学基础
以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