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二氮卓类
药动学
苯二氮卓类药物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三唑仑吸收最快,但硝西泮、奥沙西泮等口服和肌内注射均吸收较慢,苯二氮卓类与蛋白结合率较高,但具有较高的脂溶性,静脉注射后可迅速分布于脑组织,随后进行再分布而蓄积于脂肪和肌组织,因此中枢抑制作用出现快且维持时间短。如果长时间使用长效药物,要防止药物及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
BZ作用机制为增强GABA能神经的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同时还能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结合。BZ与GABAa受体结合后,引发受体蛋白构象变化,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氯离子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GABA能神经的抑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镇定催眠作用。BZ抗焦虑作用部位主要是在边缘系统,低剂量地西泮即可抑制边缘系统中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发放和传递。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镇静和催眠作用:优于巴比妥类,有以下优点:对REMS睡眠影响小;治疗指数高;对肝药酶几户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代谢;依赖性、戒断症状轻。
巴比妥类
作用机制
与BZ相比有所不同:巴比妥类只需α和β亚单位而不需γ亚单位;巴比妥类通过延长氯离子通道开放时间而增强氯离子内流,而BZ通过增加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而增加氯离子内流;巴比妥类麻醉剂量时可抑制电压依赖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另外,巴比妥类还可减弱由谷氨酸作用引起的兴奋性反应。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能诱导肝药酶生成,但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阿片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抑制:通过降低延髓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以及直接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两种机制产生呼吸抑制作用
平滑肌
胃肠道: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使胃排空和推进性肠蠕动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抑制中枢而使便意迟钝。最终导致肠内容物推进受阻,引起便秘。可治疗腹泻
临床常用剂量的吗啡通过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以及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临床应用
心源性哮喘:治疗作用机制: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变慢;镇静,消除紧张
不良反应
治疗量吗啡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意识模糊、不安、便秘、尿潴留、低血压、皮肤瘙痒与红热、荨麻疹和呼吸抑制等;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杜冷丁)
主要激动μ受体,作用性质与吗啡性质相似。尚有显著的M受体阻断作用,导致口干和心动过速
其他镇痛药
罗通定及四氢帕马丁
镇痛作用弱于哌替啶,但强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较好
心源性哮喘不可用肾上腺素治疗,否则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但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肺源性哮喘
短效类:t1/2<6小时,代表药物:三唑仑、奥沙西泮
中效类:t1/2:6~24小时,代表药物:硝西泮、艾司唑仑(舒乐安定)
长效类:t1/2>24小时,代表药物:地西泮(安定片)、氟西泮